查看: 157|回复: 0

为啥超市里的牛奶,越卖越便宜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19 23:33:12|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晚上好,我是简七编辑部的犀利君。


前两天,我去家门口超市逛了一圈,来到乳品专柜发现,不管是成箱卖的常温奶,还是冷藏区的鲜奶、酸奶,都在搞贬价促销。


「买一瓶送一瓶」、「第二瓶1元」已经不特别了,乃至在这个基础上,商家还推出了满减活动,其中不乏伊利、蒙牛这样的大品牌。


对于消费者,打折买牛奶当然不是啥坏事,但是对乳企而言,价格卖低了,自然就赚得少了。


我翻了翻龙头乳企的最新半年报,截止24年上半年——


伊利股份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53%,净利润同比增长19.94%。
蒙牛乳业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6%,净利润同比增长-17.23%。


两大龙头的营收均出现下滑,伊利的盈利还保持两位数增长,但蒙牛的盈利已经显著下降了。


普通人可能不知道,今年这轮牛奶「贬价潮」,其实早在2020年就已经埋下导火索。


为啥超市里的牛奶,现在越卖越便宜了?如果价格不停涨不上去,对消费者是不是好事呢?


今天就来和你聊一聊这个话题。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及的个股、基金,仅为示例参考,不作任何投资推荐。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据此买卖,请自担风险。

01先来盘一盘国内乳企上半年整体的业绩表现:



(图源:食品板)



国内34家上市乳企中,营收实现正增长的只有9家,营收出现下滑的有25家,行业前三(伊利、蒙牛、光明)都是下滑;


净利润实现正增长的有11家,出现下滑的有14家,行业前三中,只有伊利实现了正增长。


可见,由于全行业在打「价格战」,大部分乳企的业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但在TOP3里,为啥伊利股份的表现更好一些呢?


进一步分析各个品类,在液态奶业务、冷饮业务方面,伊利和蒙牛同样遭遇了下滑;


但不同的是,上半年伊利股份的奶粉业务,实现了7.31%正增长,蒙牛的奶粉业务收入同比下滑1.6%。


24年半年报,伊利的奶粉及奶制品营收145亿元,约莫是蒙牛的8倍多(蒙牛的奶粉产品收入为16.35亿元)






相对来说,伊利的奶粉业务规模做得比蒙牛大多了,而且奶粉产品的毛利率(43.16%)高于液体乳(31.34%),伊利靠着更多的赚钱产品支撑起了盈利。


由于奶粉行业的表现要更好些,奶粉上市公司的营收和利润广泛实现双增长。


但不可否认,整个乳业面临着行业寒冬,而且是过去16年以来最冷的冬天。


这可不是我危言耸听,今年7月初,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说了一句话:


当前我国奶业正面临着2008年以来的最严峻挑战。


到底题目有多严重呢?


02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简单科普一下乳制品行业的产业链:






乳业上游环节,对应的是奶牛养殖、原奶生产等;
中游环节为乳制品加工,把上游收购来的原奶加工制造成液体乳、酸奶、奶粉等;
卑鄙环节为终端贩卖,即商超、便利店等各类贩卖渠道。


上游养一头奶牛,大概要花多少成本呢?


根据业内人士透露,按每生产一公斤牛奶盘算总成本,平均是3.5元/公斤左右(养殖水平好的牧场,成本会略低些)


2019-2023年,原奶(生鲜乳)价格不停在3.5~4.4元/公斤上下波动,上游养殖企业总体是赚钱的:






不外自22年2月以来,国内原奶价格连续27个月走低(截止24年5月)


今年5月份,国内原奶的平均价格是3.34元/公斤,奶价和成本出现倒挂,也是自2008年有记录以来的头一遭。


如此长时间的价格下跌,大多数养殖企业是扛不住的,原奶行业亏损面超过80%,用「严峻」来形容,丝绝不夸张。


这背后到底是什么缘故原由造成的呢?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原料奶的供应大幅增加。


2020年起,国内奶牛养殖行业快速扩张,新建了一批大型牧场,随着这些牧场陆续投产,原奶产量持续增长。


2023年,全国原奶产量达到4197万吨,同比增长6.7%,对比此前(2008-2019)国内原奶产量增速几乎从未超过5%,可见这两年供给端整体在大幅增长。


生产是搞上去了,另一方面,牛奶的消费量却在整体下滑。


根据第三方咨询机构的报告,2023年全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为42千克,这一消费量只达到全球平均水平40%,且已经连续两年下滑。


总之,原料奶供给过剩+乳品消费市场疲软,导致原奶的价格跌到有史以来最低位,拉响了我国奶业的危机敏报。



03

乳业上游的供过于求,最终会传导到消费端,导致乳制品的零售价也大幅跳水。


这就是为啥超市里的牛奶越卖越便宜了。


想起以前在课本中看到,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倒牛奶」事件,就是因为乳制品需求不足,供给过剩,奶农为了降低损失,只能将牛奶倒入河中。


如果哪天牛奶零售价低得太离谱,卖的钱还不敷运输费,说不定商家会以为倒掉更划算。


有朋友会关心,乳业啥时候能恢复正常呢?主要还是两个办理办法:


一个是办理供给过剩。


最简单的办法是「去产能」,减少奶牛数目,恢复供需平衡。


对于大型养殖企业来说,减少奶牛数目意味着亏损,苦的是自己;


而硬着头皮扛,虽然也是亏,但是全行业一起受苦,等其他企业无法对峙倒闭退出了,剩下的反倒能活得更滋润。


所以,这一波要等到中小养殖企业大批退出,或部分企业的现金流扛不住,杀奶牛回笼资金,才有可能见底。


另一个是办理需求不足。


虽然参考全球人均乳制品消费量,我国乳品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需求能不能提高,取决于消费习惯、经济能力人口结构等多重因素是否长期向好。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乳制品尚未成为日常必需品,消费习惯的养成还需时日。


另外,看到这次头部的高端乳品也在贬价促销,说明中产消费群体收入预期在下降,高端牛奶有点喝不起了。


至于人口,在生育率走低的背景下,乳制品的增量空间不大,只能在存量市场上动动脑筋。


也有人以为,乳企打价格战最好别结束,这样消费者不就不停受益了吗?

这么想未免太天真。我给你举个例子,就清楚了:


小张一个月收入8000块,由于牛奶搞打折促销,他的日常开支确实减少了,但他还是每天喝一盒,并不会因为便宜,增加消费数目。


站在乳企的角度,产品价格降了,但销量稳定,利润必然会减少。


一般来说,企业很少会对员工降薪,一旦发现利润变薄,大多是通过裁员来降低人力成本。


小王在乳企上班,感觉这两年公司裁了不少人,她想自己现在能挣10000块一月,要是哪天失业就挣不到了,还是节省点过日子。


本来早上吃两个包子,现在为了省钱只吃一个(对外宣称在减肥),这样她的开支也减少了。


恰好小张是开包子铺的,发现这个月的收入少了,只有7000块,生意突然变差也找不到头绪,只能跟着节省,买更便宜的牛奶喝。


于是乳企发现,自己的销量没下滑,但是产品价格始终上不去,利润持续缩水,越来越没钱赚……


直到某一天,小王发现自己的公司倒闭了,她也加入了失业大军,不用一大早出门买包子,早饭换成稀饭配榨菜,包子铺的生意日益惨淡……


上述征象被称为「通缩螺旋」,由于物价全面广泛下降,引起企业的利润大幅下滑,企业要是不降薪,也只能裁员;


企业员工的收入预期下降了,他/她会控制自己消费,这样进一步导致需求萎缩,物价继承下降,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


不管是牛奶还是其他日常消费品,如果陷入价格螺旋下跌循环,对经济伤害非常大,最终没有人能从中受益,全部人都会是输家。


这么看来,牛奶价格还是早点恢复常态吧……


末了放一张总结图:



晚安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919A097A1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