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2|回复: 0

中央重磅定调,财政货币政策新提法有何不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10 02:33:25|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夏宾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9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指出明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分析指出,财政政策“积极”与货币政策“宽松”组合,是自2011年以来首次提出;此次“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财政货币政策组合的全新提法。
怎样理解这一全新提法?明年财政货币政策会有何不同?
总量发力、注重配合

从近期中国财政部和央行的表态来看,上述新提法实在已经向市场提前释放过信号。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称,明年要实施更加给力的财政政策;央行行长潘功胜透露,明年中国央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和政策取向。
“更加给力”对应更加积极,而“支持性”则与适度宽松相干。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对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表现,上述政策组合新提法意味着在今年9月政策组合拳基础上,将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结合。
这既充分利用了其他主要经济体政策调整的窗口期,又促进货币政策更好地配合财政政策,通过提升赤字、减税、扩大政府支出等一系列措施刺激社会总需求特别是国内有效需求,使货币政策更能调整基调、更能引导市场预期,实现“支持性”的目的与“适度宽松”的手段的统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认为,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表现出较强的顺周期性。
将来一段时期内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可以朝着多个方向来推进。例如,央行在二级市场上常态化买卖国债,并将其作为调节基础货币供应的主要手段;鼓励符合条件的省份大量发行省级政府一般债,以增长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机动性等。
财政政策怎样更加积极

对于明年中国财政政策的发力空间,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尹艳林对国是直通车表现,目前看,中国的财政政策工具还比较充裕。

详细而言,一是可扩大赤字,增长国债发行,支持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二是专项债工具,用于支持地方政府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三是超长期特别国债。四是转移支付,利用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地方发展和解决一些民生问题,特别是能缓解经常性支出资金困难。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发起,明年赤字率提高到3.5%以上以致4.0%,可起到扩大总需求、释放稳增长的强烈信号以稳定预期、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的多重功效。
在他看来,赤字率上调到4.0%,赤字中的国债和一般债相较特别国债、专项债的利用约束条件少,能更快地形成支出,扩大总需求。且赤字率指标相比其他财政工具有特别的意义,公众主要根据该指标而非综合指标来判定财政政策积极程度,赤字率信号意义明显,更有利于稳定预期和信心,而且能直接提振资本市场。
此外,赤字相对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而言,无论是中央发国债再转移支付给地方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发一般债,地方政府可自由支配的程度更大,有利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进一步促进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
货币政策怎样适度宽松

回顾过去30年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分析称,货币政策基调由紧到松依次可划分为“从紧”“适度从紧”“稳健”“适度宽松”和“宽松”等区间。货币政府根据客观形势变化,以“稳健”为中枢,在“从紧”与“宽松”之间机动调整,以到达稳经济和逆周期调节的目的。
连平说,当前货币政策基调有必要也有条件调整为“适度宽松”,这为实施更大力度的降准、降息创造适宜的政策环境。从降准的可能性来看,鉴于相干银行业机构在中国银行业的存款占比达六成,如对其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预计可向市场释放流动性6000亿元以上。
思量到当前国内实际利率依然偏高,也有必要进一步降息。“将来一段时期,降准、降息仍有空间,而且货币政策应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盛松成表现,降准方面,与国际上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降准还有较大空间。降息方面,思量到目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1%左右,预计将来一段时期还有40个基点左右的降息空间。
连平认为,思量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中,碳减排支持工具、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将于今年底全部到期,也可在明年初对相干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追加新的额度,并下调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各0.5个百分点,以利于配合做好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等文章。
来源:国是直通车
编辑:诸葛瑞鑫
责编:魏晞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1209A08TDW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