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8|回复: 0

张维为《这就是中国》第266期:震撼世界的中国能源转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07:10|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绿色能源转型巨大的成就的背后,是伟大的中华文明、完备的中国产业链和了不起的中国模式。”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众多,厂家林立,产品涵盖了高端、中端以及较为普惠的各种类型,价格从高到低。美国的电动车市场为何只有特斯拉一家独大?”
        全球能源转型已是国际共识,但是中国在短短的多年间就成为了这一领域的领跑者。中国是怎样实现这一伟大超过的?将来中国将怎样引领全球能源革命?在1月6日播出的《这就是中国》节目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和华南理工大学将来技术学院林镇宏教授围绕相关问题展开了探讨。
       

         
        张维为演讲
        连续二三十年,应对气候变革、推动全球能源转型都是国际社会耳熟能详的口号。但2024年9月16日,关注气候变革问题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华莱士-威尔斯发了一篇文章,他如许说的:“在能源转型前边加上‘全球’一词,其实是一种肴杂视听的说法。事实上,只有一个国家在主导着整个能源转型的发展,这就是中国。”他惊呼:“如果中国停止拯救世界,将会发生什么?”
        数据显示,中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以及新能源汽车产销的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从全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来看,中国占到40%。截至2023年底,全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5亿千瓦,历史性超偏激电装机,在全国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突破50%。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95万亿千瓦时,占社会用电量的32%,超过欧盟27国全社会用电量的总和。
       

        这是在三峡集团福建海上风电场成功并网发电的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 图源:新华社
        全球能源转型大致是两个大方向:一个是多发电,但减少直接用碳排放高的化石能源;二是多用风、光、水等清洁能源发电。2024年10月16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年度《世界能源展望》报告指出,能源市场正在进入一个由中国引领的“电力时代”,中国的电力需求远大于其它任何国家,因此中国向清洁能源转型的速度更具有重大的意义。
        这个报告指出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电池的产量已经占到全球产量的80%以上。中国有望于2024年提前实现2030年的风能和太阳能装机的目标。报告还重点关注了电动汽车。它如许说的:“如果各国遵循既定的气候政策,电动汽车的销量占全球新车的销量比例将从目前的20%增长至2030年的50%。”但这个报告强调,2024年中国已经达到了这个目标,预计到2030年,中国新售汽车中70%左右将是电动汽车。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网站2024年9月21日刊登了一篇题为《太阳能发电的崛起和中国电动汽车的惊人增长可能推动全球排放量下降》的文章。这篇文章强调,中国是全球碳减排潮水的引领者。文章指出:“数十年来,有一个事实不停让关心气候变革的人感到沮丧,只管有了这么多讨论、这么多行动,但全球碳排放量仍没有停止增长。”不过,全世界眼下终于看到了趋势的一个转折点。根据两家全球的主要气候机构估计,全球碳排放量大概走到了紧张的拐点,2024年可能就是下降通道的出发点。
        彭博新能源财经的一位专家说:“你很难想象这一变革有多么地大、多么地敏捷。”这一重大变革来得越早越好,因为联合国主要气候科学报告指出,碳排放量必须在2025年前达到峰值才能减免气候变革危害带来的问题,而这一潮水的引领者正是中国。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阿奇姆·施泰纳不久前对记者说,今天的中国已成功实现了向绿色经济的转型。预计来岁中国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量,将超过世界其它地区的总和。他说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将从中国的绿色转型中受益,因为太阳能、风能的价格、成本都会大大地下降,非洲等地在将来二三十年内可以大幅地增加发电量。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报告,过去10年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匀称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了60%和80%,就每一度的发电量的成本低落这么多,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的贡献。有意思的是,西方直到2022年还在指责中国利用太多的煤炭,污染了环境。但今天,它们又指责中国出口太多的绿色能源,破坏市场,其实是中国的能源转型使一大批别有用心的西方人破防了。
        这些人最初的考量是如许的:依仗本身的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以绿色能源转型为借口,维护本身的特权,牺牲发展中国家的长处。比方说,它们可以通过制订更高的技术标准,迫使发展中国家购买西方的设备、利用西方的技术。否则的话,发展中国家要么支付额外的很高的关税,要么就被阻挡在西方国家的市场之外。当然,西方怎么也没有想到,中国将计就计,竟然在全球率先实现了震动世界的能源转型。
       

        众所周知,从十八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开始,西方国家的工业化给人类生态环境带来重创。它们当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负有主要责任,以是应对气候变革的国际文书中早就确立一条原则,也就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也就是说,所有国家都有责任,但西方国家要负担更多的责任。
        然而,多数西方国家迄今还没有履行它们的责任。受贸易长处和众多其它因素的掣肘,再加上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的能源价格飙涨,很多西方国家开始重启了之前被关停的煤电等设施,欧洲是最早提出绿色转型、“绿色协议”的地方,但迄今成果还是十分有限的。指望西方国家能够兑现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的资金承诺更是难乎其难。正如丁仲礼院士三年前所预测的:“西方国家就是在‘放空炮’,你以为它们真的会减排吗?我们走着瞧。只有中国才会如许做。”果真,西方国家今天纷纷从原来的减排立场后退。
        其实,欧洲的“绿色协议”从一开始就是“花架子”。担任我们中国研究院资深访问学者的希腊前财长亚尼斯不久前也指出:“欧洲绿色协议的资金安排从来没有真正落地过。”
        与此形成鲜明的对照,中国通过扎踏实实的工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大致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内,成功实现了绿色能源转型,它的紧张标志包括: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超过了火电、中国的新能源车销量超过了传统燃料车、中国向全世界提供最多最好价格最公道的绿色技术和设备、中国的能源转型使全球减排的努力开始出现拐点。
        还是国际能源署署长比罗尔说得比较直白,他说:“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险些所有的能源故事本质上都是中国故事。”
        中国绿色能源转型巨大成就的背后,是伟大的中华文明、完备的中国产业链和了不起的中国模式。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中华民族素有“天人合一”的理念。恭敬自然、保护自然、生生不息、繁衍发展是中华文明连续数千年的底蕴所在。我们要承认,一度为了加速国家的工业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们也付出过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但一旦觉醒过来,我们的纠错能力以及背后的文明底蕴也是环球罕见的。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提出“生态文明”理念,而且把它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国家。
        中国能源的成功转型是建立在全球最完备的产业链基础之上的。新能源的开发,尤其是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包括超远距离超大规模的电力运送、全国乃至更大范围的超等电网的建立、抽水蓄能的建立等等。
        在中国模式引领下,我们通过统筹规划,把能源转型落实到一个一个具体的规划之中,扎踏实实推进新能源的绿色革命和产业的绿色革命,推进新能源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中国模式下,我们既有中长期的统筹规划,也有强制性的法律底线,也有因地制宜的精准施策。
        总之,这一切的有机结合创造了中国绿色能源转型的伟大古迹。这一切永久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

        林镇宏演讲
        刚刚张老师非常有说服力地描述了中国能源转型的震撼之处,我深为认同。能源转型的主要内容是推广新能源,主要包括新能源电力和新能源汽车。我是学汽车身世的,今天主要分享一下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看法。
        怎样评价中国新能源汽车这十多年的发展呢?我这里提供四个评价,不求全,但渴望有所新意。
        起首,我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是震撼世界的。
        中国已经连续9年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第一。2024年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1000万(辆),这使得中国成为首个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1000万(辆)的国家。从年产过万的2012年,我们仅用了6年就突破百万年产,然后又仅仅用6年突破千万的年产。而且,请记住,从百万到千万的这6年,刚好伴随着美国发动的贸易战和极限技术打压。
       

         资料图:新华社
        其次,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政策和市场配合的成功典范。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今日成就,离不开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投入。而政策扶持力度适度,既可以帮助新技术、新产业度过困难初期,又可以防止政策依赖而不思进取。可以说,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从早期的科技攻关、城市示范,到后来的补贴、免税、限购、双积分政策,总体上是比较适度的,有效激发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这是政策和市场成功融合的案例。
        再次,中国新能源汽车业的竞争优势是全方位、可持续的。
        大家听得多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优势,是电池、电机和电控这三电产品。这固然是焦点的竞争力,但我觉得,让其它很多国家不容易短时间做到的,还有我们的产业规模效应、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以及中国本土造就的大量高质量工程技术人员,这些都为低落新能源汽车的成本起到了紧张作用。可以说,我们在基础设施、教育、科研的举国体制下的努力和积累,和改革开放所吸收的先进技术,共同造就了今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光辉。
        最后一点,我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更具普惠性,更具社会公平性。
        新能源汽车得到公共资源支持,理论上就有普惠的社会责任,也就是应该让如许的公共投入造福大多数人,特别是中下阶层——在学术圈,这叫做能源转型的公平或者交通电气化的公平问题。
        美国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特斯拉一枝独秀。其产品价格较高,主要服务于中高收入群体。研究也表明,美国新能源汽车补贴主要由高收入群体得到,充电桩的位置也靠近富人区。而我们中国消费者可以选择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种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丰富、价格最亲民、配置最慷慨大方的。以是我认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可能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也就是普惠性非常突出。现在我们推广新能源汽车下乡,必将进一步增强其普惠性,对老百姓而言是利好。
       

        资料图:新华社
        基于百年变局视角,我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有这么几个建议:
        第一,牢记我们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多个动机。碳减排只是其中一个,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也很紧张。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碳中和语境,一定要概念清楚,并和其它战略目标统筹考虑。
        第二,要继承投入对多种动力电池技术的研究,低落电池安全和资源依赖的风险。
        第三,要重视居民区和工作区的慢充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创新。
        第四,不能冒进放弃内燃机技术。要考虑技术传承、就业和国家安全。要重视动力电池和低碳燃料内燃机的协同减碳。
        我们要继承发扬产品百花齐放的态势,让新能源产业既有服务于高收入人群的产品,也有服务于中低收入消费者的价廉物美的产品。
        我们还要让中国优质的新能源汽车产能和全世界受压抑的需求,遥相呼应、相向而行,团结起来冲破霸权设置的贸易封锁;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能进一步普惠全世界,包括那些在推特上抱怨买不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美国消费者。

        圆桌讨论
        主持人:张老师在刚才的演讲中提及,国外有很多学者认为,所谓的国际能源转型至今对很多国家而言仍然只是一个口号,只有中国在扎踏实实地推进这一转型。因此,我想起首向张老师请教的是,根据您的观察,为什么很多西方国家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了能源转型和绿色能源革命的目标,但终极却未能实现?
        张维为:这个恐怕真的是和政治文化有关系。因为西方它这个文化里边,特别是政治文化,很强调“说”的本事,言论自由也好,其他什么也好,它的说和做不一定是完全配合的。
        就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中国四个五年规划,而欧洲、美国政策在这二十年里变了多少?拜登四年前返来时,对全世界说:“美国返来了,我们要做新能源,要参加《巴黎协定》。”现在回头看看很荒谬。特朗普返来了,又要退出《巴黎协定》,“翻烧饼”。中国则是一以贯之地做下来。
        而且中国模式有个好处,就是我们的规模大,不同的技术路径可以同时举行,一个走不通、两个走不通,第三个走通了,我全面推广;而且这走通了的技术全面推广的时候,另外两个可能还在继承试验,说不定它以后还会有什么其它的长处。规划能力、整体头脑能力、执行力,这些都是我们在做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一方面,绿色能源转型的口号意义很强,但另一方面,它很难有一个真正的落实机制。别的,当遇到一些重大波折时,转型可能会倒退。例如,现在特朗普重新上台后,他可能会对石油能源再次给予高度重视,这在一定水平上无疑会影响美国的能源转型步伐。因此,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变数非常多。张老师刚解释了西方为什么不行,这可能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为什么中国做好了。
        林老师,您不停从事新能源汽车的研究,请问您在这个领域已经研究了多少年呢?
        林镇宏:从我硕士研究氢燃料电池汽车开始,到现在有二十多年了。
        主持人:您的整个研究过程是不是就是中国新能源一步步发展的过程?
        林镇宏:是的,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真正起步并举行示范约莫是从2010年开始的,这十几、二十年间,我亲眼眼见了整个发展过程。
        接下来,我想回应一下您刚才向张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过我想换一个视角来谈。关于美国在很多事情上做不到,我们中国人有时可能会觉得他们似乎很失败,但现实上,美国很多政策目标大多数都是难以实现的,而且他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
        主持人:您的意思是,不但包括新能源转型?
        林镇宏:还有其它方面。因为我在美国期间,除了学习技术外,还特别感兴趣于相识美国的整个科研机制。我发现,他们固然提出了很多口号和目标,但并未抱有一定会完成的决心。我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比如:奥巴马曾提出到2015年累计生产一百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目标,但没有达到;拜登又提出到2030年实现百分之百绿色电力的目标,我想所有人都不会认为这个目标能够达到。
       

        美国总统拜登 资料图:新华社
        不过,固然我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需要留意到,我们的路线规划不能为了比美国更激进而盲目激进,而应该基于科学的决议过程。
        张维为:回头看,特别是欧洲人,他们在提环保的时候想利用他们当时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资本优势、制订标准的优势,就表示“我来制订新的标准,你们都来用我的技术,你们不用的话,就进入不了欧盟的市场、美国的市场。”我觉得中国厉害的地方在于,把他们的东西研究透了,然后将计就计,做得比他们还要彻底。现实上我们在进入这个规则、照着他们的要求做的时候,就已在考虑怎样逾越。
        主持人:在刚才林老师的演讲中,我听到了他举特斯拉的例子,这引起了我的好奇,这也是我想要问的第二个问题。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众多,厂家林立,产品涵盖了高端、中端以及较为普惠的各种类型,价格从高到低,包括十多万的普通老百姓能够负担得起的车型也有很多。然而,您刚才提到,美国的电动车市场似乎只有特斯拉一家独大,这是为什么呢?
        林镇宏:美国特斯拉这个产品的线路一开始就是高举高打,走高端,其中有很多是品牌的溢价。就像当初苹果的产品明显比其它同类产品要贵很多,但是它还是有很多人买,一个逻辑。
        主持人:有没有其它厂家也杀出来,在这个赛道上分一杯羹?
        林镇宏:有,通用、福特都尝试过发展电动车,但都没有成功。它们为什么提供不了物美价廉的产品?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中国在这方面具有很多优势,包括工程人员、基础设施、劳动力成本以及以往的人口红利等各方面。而美国一旦要实打实地搞一个不靠品牌溢价、真正有实力的产品时,就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这是我的一个明白。
        张维为:我近来看到德国一些媒体的分析。德国的汽车行业现在很不景气,很多公司都在大规模地裁员,一个紧张原因是在德国的劳动力成本太高,而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它们没有任何优势。它们将这些情况归结为受中国的挑战冲击。但是近来,很多德国媒体报道德国投资汽车产业的都投资中国,包括投资合肥、投资上海、投资沈阳。为什么?它们说,解决中国的挑战,还得找中国。也就是说,你必须和中国最先进的新能源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结合,生产的汽车才能卖得出去,包括卖到欧洲。
        主持人:刚才我们谈到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种种情况,通过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也可以看出我国很多体制的系统性优势。但回过头来看,林教授在演讲中提到了一个关键点,那就是为什么要举行能源转型,以及我们为何如此重视新能源转型。其中非常紧张的一点就是能源安全。以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想听听张老师的观点。
        张维为:我们现在粗略计算,每年进口石油的费用大概是两万亿人民币,也就是三千多亿美元。然而,随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崛起,包括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们对石油的依赖已经比过去减少了很多。以新疆的治理为例,光是将塔克拉玛干沙漠合围,在这片广阔的地带内举行新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我初步估算了一下,这个区域的规模达到了33万多平方公里,约莫相称于一个半英国、三个韩国或一个德国(德国的面积约为35万平方公里)。如此庞大的规模,跟新增的耕地面积似的,成为了我们巨大的新能源和粮食农业生产的基地。现在,中国已经把握了这些相关技术。
       

        沙戈荒光伏生态治沙示范项目区 图源:新华社
        林镇宏:我认为能源转型对中国具有非常紧张的意义。我们通事青出于蓝、弯道超车,在技术上赶超了欧美,无论是在电力还是新能源汽车领域,这使得世界对我们中国经济有了更大的信心。这里面存在一个战略意义,即我们可以利用自身的新能源产业动员世界各国一起发展,如许做有利于我们打破原有的霸权把持。我认为这一点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主持人:对,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它们没有足够的财力去购买传统的能源,但如果拥有充足的阳光和良好的水利资源,那么完全可以接纳我们现在推广的绿色电力思路来发展它们的新能源。这对它们来说是非常紧张的帮助。
        张维为:我跟欧洲的一些智库近来有些交流。我对他们说,“你们现在给中国电车、新能源产品加税等等,现实上在犯一个巨大的错误。你看印度尼西亚引进了中国的高铁,他们的领导人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他们现在拥有了美国没有的高铁,中国帮助建的,而且是共商、共建、共享,中国是获益的,他们也是获益的。”
        主持人:您刚刚举了欧洲对我国新能源车征收高关税的例子。从他们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是为了保护本国的工人、产业线以及一些相关长处,这一点似乎也能明白。但就像您所说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短暂的保护又能持续多久呢?

        观众互动
        观众:在中国积极推进能源转型,努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欧美国家正在出现倒退的趋势,尤其是近来特朗普再次当选后,他提出将在任期内积极推进传统能源的开发。面对如许的情况,我们该怎样与这些回归传统能源的欧美国家举行竞争呢?
        张维为:我本身不是能源问题专家,但从我看到的相关的报告,大概可以得出这么一个初步结论:现在至少就中国而言,新能源的成本已经大大地低落了,这意味着可以竞争了。也就是,如果你美国不让我们的新能源产品进去,最后可能是你会悔恨。我看欧洲现在都有点松动了,因为欧洲的环保调子太高了,多数老百姓都认为应该环保、应该控制气候变革的速度,以是要做环保,就必须买中国的设备,不买的话就做不成。我们把成本大大低落了,今天连非洲都买得起了。
        林镇宏:起首,我认为中国的新能源转型大方向是精确的,无论欧美现在怎么做,我认为我们这条路是走对了。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思考,如果欧美继承发展传统能源技术,这些技术反过来也可以为我们所用,我并不是完全拒绝传统能源。我们可以辩证地看待这件事情。
        张维为:我补充一句,因为我们这一年当中走了不少国家,现实上多数国家主要市场还是传统能源的汽车。即使我们的新能源的方向百分之百精确,在今后五年、十年里,传统汽车在海外仍有巨大的空间,包括在俄罗斯。
       

        车辆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拥堵的公路上行驶。 资料图:新华社
        观众: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传统车企在技术和市场方面都受到了重大冲击,这导致了很多传统车企敏捷边缘化。我想请问一下,我们应该怎样避免这些冲击,并协调好新能源车企和传统车企之间的关系呢?
        林镇宏:我近来有幸受邀参加了一个座谈会,会上让我对广州汽车行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其中,我谈到了以下两个问题。
        起首,新能源汽车中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本身带有内燃机和传统部件,它并非完全的非黑即白,而是一种融合。大概油车终极会被淘汰,但其中一部分市场很可能会被混合动力汽车所代替,因此仍有机会。别的,商用车领域也有大量传统汽车技术发挥的空间,其发展道路还很长。同时,军工方面的车辆更是需要这些技术,这也是一个机会。
        其次,我认为目前正在开发的合成燃料可以用于内燃机。如果这种燃料的成本能够越来越低,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传统的传动技术配上低碳燃料,在实现低碳转型的同时,继承保持其生存和繁荣。这是第二个思路。
        张维为:我再补充一点,在出口方面,传统车还有很大的潜力。
        观众: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中国能源转型有哪些方面是可以推广借鉴的?我们怎样能够将能源转型的理念和步伐应用到人们的一样平常生活中?
        张维为:我们上次去新疆录制《这就是中国》,参观了一个高度智能化的农场——喀什那边的蔬菜大棚作业,用太阳能、光伏来发电,高度智能化,似乎是六个人就能管很大的一片。以是我觉得把最新的新能源技术和传统农业相结合,能产生新的生产力。
        另外,现在很多人反对电动车走进农村,说从上海开到乡间蓄能不够、充电桩不方便。现实上很多人都是生活在本地的,可能不是开车到上海,而是到县城,这个对新能源车而言,反而是一个优势,因为那里加油还不方便。
        林镇宏:我非常附和张老师刚才的观点,我个人对新能源汽车下乡这件事情抱有非常大的热情。我认为这利国利民,从理论上讲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管现阶段还存在很多操作上的困难。我支持的理由包括:
        起首,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发展成熟到一定水平,技术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为农村、城镇开发一些物美价廉产品的实力。
       

        这是重庆市黔江区的一座充电站。 图源:新华社
        其次,农村和城镇往往靠近风、光电资源较丰富的地方。国家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的动机之一就是让这些新能源当场消纳,减少并网的风险和成本。
        再者,我们现在也面临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淘汰的问题,其中很多车辆其实还可以继承利用。我还曾做过一个报告,提出二手便宜新能源汽车加上免费充电的方案。在农村,如果每家每户都本身给新能源汽车充电,可能会存在安全隐患,且配网的负载能力也可能不足。因此,在乡村地区如果有会合的、更好管理的地方提供免费充电,且成本不高,对老百姓来说将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他们可以以便宜的价格买到车,而且不用加油、免费利用,这种节省成本的信号非常强烈,且能够普惠广大老百姓。当然这个东西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我也渴望有关专家能够重视,一起研究这事的可行性。
        主持人:这恰恰证实了将来新能源的利用将逾越我们目前已习惯的新能源车及生活场景,它将拥有更多应用场景。这也意味着我们的能源转型还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今天,当我们讨论中国新能源的发展时,无论是我们已成为全球领先者,还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和全球性发展;无论是我们特别强调要重视新能源车的发展,还是要兼顾传统能源车企的发展以确保产业链的完备性;乃至我们探讨怎样在不同地区丰富应用场景,这些都彰显了我国体制的优越性。我们的这些优势能够推动这一领域不断壮大,并必将惠及全球的能源转型。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意见意义文章。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112A021OA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