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95|回复: 1

苏轼是这样看待为人处世的,确实精辟,一生至少要读一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5 17:14:5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众所周知,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历经挫折与崎岖。但他却能从人生遭遇中总结履历,从客观事物中找到规律。简朴来说,就是在苏轼眼中,很平常的生存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原理。譬如,《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的“春江水暖鸭先知”,就启示了人们: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而这也是苏轼为人处世的一种方法。

181504yopqo2byztz4bry3.jpg

所谓为人处世,就是指一个人生存活着上对待事情的处理惩罚方法,有积极的、也有负面的。本文要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诗《题西林壁》,便是和苏轼为人处世的方法痛痒相关。正如前面所说,就算是很平常的自然景物,在苏轼眼中也会蕴含深刻的原理。这首诗就是此中范例,它的内容便是通过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从而表达出一种为人处世的感悟。

181504q5acafi1aktsqiok.jpg

公元1084年,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途径九江时,曾与友人参寥一同游庐山。面对庐山瑰丽的自然美景,苏轼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集理、景、情于一体的千古名作。那么苏轼这首诗中,究竟写了哪种为人处世的方法呢?下面我们便来详细看看苏轼这首《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差别。
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

181504inonlxifnemjroih.jpg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差别”,即从正面和侧面看庐山,它是丘壑纵横、峰峦升沉,而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它则又出现出差别的样子。实在在日常生存中,我们去旅游观看自然景物,就能了解到这种情景,也就是所处的位置差别,看到的自然景物也就各不雷同,各有千秋。
而庐山以雄、奇、险、秀著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而且自古命名的山峰就多达171座,群峰间更是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因此苏轼的这两句诗,便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光。不过“远近高低各差别”好像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由于这种原理可谓众人尽知。

181505vzczkus1sixixuxy.jpg

但诗的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表现出来的原理就少为人知了。它的意思是说,我之以是不能看清庐山真正的面貌,那是由于我身处在庐山之中。我们说游历山川,大家都喜好,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在游历山川的同时,又能感悟出理性认识呢?以是苏轼的这两句诗,才显得难能可贵。那么它到底蕴含了什么样的原理呢?

181505mn2ih0mdn0iz0ih0.jpg

即它启示了人们对待为人处世的一种方法:由于每个人所处的职位差别,看问题的出发点自然就差别,最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就难免有一定的单方面性。以是要想知道事物的真相和全貌,就必须要摆脱主观偏见,摒弃狭窄的眼光,超越认识条件的限定。简而言之,也就是“政府者迷,旁观者清”。我想这点大家都深有感触。

181505ljntwtz5v1uqium1.jpg

综上所述,这首《题西林壁》不仅仅是苏轼的一首写景诗,同时它还是一首哲理诗。“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试着想想,是不是我们很多时候都被局限在了一座山中呢?总的来说,苏轼这首诗道出的对待为人处世的方法很精辟,值得全部人学习,一生至少要读一次。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全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5 17:28:3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