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97|回复: 9

站在十字路口的自动驾驶,是该降温,还是该添把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23 07:00:4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拙阳、火山
在网上引发论战的蔚来辅助驾驶致死事故,可能早就被人“预测”到了。一个多月前,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传授朱西产在公开场合表示:“对于辅助驾驶,当用户期待远远高于系统本领的时间,安全题目就一定会出现。”
当然,用户期待为什么这么高,车企本身最明白。
于主动驾驶产业发展而言,蔚来“辅助驾驶致死事件”或许将成为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算是一把双刃剑。积极的一面在于,这会让全社会重新审视主动驾驶,刺破宣传“泡沫”,推动相关法规健全,尤其是让用户抛弃盲目期待,真正认识到如今所谓的“主动驾驶”发展水平;而消极的一面是,这可能会极大扰乱主动驾驶发展进程,让资本再次爆冷,使企业束手束脚、技术推广落地速度进一步放缓。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而言,全产业发展应该寻求一个平衡点,可以借此机会主动“降温”,同一舆论战线摒弃“内卷”,让行业回归理性。但“降温”不宜矫枉过正,真正需要降的,是那些过度宣传、侥幸乐观、盲目推广;而主动驾驶技术的研发、立法推进、资本投入,甚至看起来颇有些扎眼的“用户教育”,不仅不应降温,反而应该继续增温才对。
01
给过度宣传降降温
害人终害己
近来这一年,主动驾驶事故频出,每次都是塌方式负面,可消费者却始终愿意往前冲。在这件事上车企的过度宣传恐怕要负重要责任。这种过度宣传不是一家一户的事,而是普遍地、集体性的过度宣传,给用户营造出了“可以撒手不管”的错觉。

这件事的鼻祖恐怕就是特斯拉了。早在2014年,特斯拉就开始用“半主动”这个词汇来标榜Autopliot;到2016年Hardware2.0推出时,马斯克说“硬件传感器和算力完全能胜任未来的主动驾驶”;到了2019年,特斯拉正式推出FSD,虽然在用户手册中特斯拉注明了该功能属于“辅助驾驶”,可看这Full Self-Driving的全名,以及马斯克多次在公开场合鼓吹的“可实现L5功能”,恐怕愿意相信它是主动驾驶的用户并不占少数。
作为新势力的始作俑者,特斯拉已经成为众多企业争先效仿的对象。这种效仿不仅仅是在产品定义、销售模式上,同时也在对于辅助驾驶功能的过度宣传上。于是乎,国内的企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造出了不少新概念,好比”L2+”、”L2.5”等等,将本身的L2级辅助驾驶包装成“主动”,大搞文字游戏。

比方说,在搜索引擎上键入关键词“L2+”或者“L2.5”,第一时间会出现很多车型,其中不乏传统车企的销量主力;甚至在极狐阿尔法S的官网页面上赫然挂着“智能高阶主动驾驶”的称呼。而在事故舆论发酵后,有些新势力显然开始纠正说法,好比理想已经把此前官网上”理想AD高级辅助驾驶系统”的“高级”两个字删掉了,小鹏也把其辅助驾驶系统的名称由此前的“XPILOT3.5主动驾驶辅助系统”改为“XPILOT3.0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对于L3的争夺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车企纷纷标榜本身为“首个”,以致网上出现了多个车企的多个“首款L3”。诸如:“率先实现L3级主动驾驶量产落地”“中国首个L3级主动驾驶”“全球首款L3级主动驾驶量产车”“全球首款量产L3级主动驾驶”等……
不仅L3,个别车企同样对L4展开了混淆式进攻,好比威马汽车。原本威马W6可以实现AVP功能(主动代客泊车),而该功能属于L4级主动驾驶的场景之一。于是乎威马汽车便将这款车定义为“限定场景L4级无人驾驶”,其官网上更是直接标明这款车是“国内首款无人驾驶量产车型”。

厂商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业内人士也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但用户呢?恐怕眼睛盯着“L4级无人驾驶”而忽略了“限定场景”的大有人在。
而在销售端,大肆鼓吹“主动驾驶”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让人无语的是,大部分新势力直营店在销售端宣传辅助驾驶时分“事前”和“事后”。在辅助驾驶事故前,大家的宣传往往是“这就已经可以达到主动驾驶了,不过由于相关法规尚未出台,我们只能叫‘辅助驾驶’,但部分场景下已经可以当‘主动驾驶’用了。”而每当社会上出现“辅助驾驶致人殒命”的新闻后,这些新势力销售却都立即换上一副认真脸,讲解的时间也会特别注意说明:“这只是辅助驾驶,您万万不要过分相信它。”但即便如许,当你表示“那我就不买辅助驾驶选装包”的时间,销售又会立马放出“我们的产品可以OTA升级,未来的功能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完善”等论调。

这种“事后”的严谨,让人看上去更像是暂时性的改善,只是不知又能维持多久?
其实业内对于主动驾驶的过度宣传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首先是资本驱动。AI、智慧城市是大势所趋,主动驾驶恰好是个绝佳的资本“故事”,是亿万股民狂欢的兴奋剂。其次,是车型产品卖点的需要。新能源汽车尚未对燃油车形成压倒性优势,总不能一直去和燃油车比百公里加速。此外,市场宣传“内卷”非常严重,在全网鼓吹的行情下,任何一个车企都不能容忍本身比别人落伍。
用户是被舆论所引导,不能寄希望于用户去把握技术原理。当舆论大幅度向某一面倾斜,那么“真相”就太过势弱,而当下用户显然对主动驾驶有了过高的期待。

其实车企也明白,如许的对标性“过度宣传”,即便一时间可以获得市场声量,但也属于“饮鸩止渴”。正如朱西产所说,对用户的过度宣传导致了用户的过高期待,当车辆系统本领无法满足用户期待时就会导致悲剧的发生。而悲剧发生后呢?则会造成整个主动驾驶产业都陷入信托危机。
在信托危机下,若真有一天用户不愿相信“主动驾驶”承诺了;资本还愿意投入么?若资本不在了,这场由智能化所主导的汽车革命恐怕也就无以为继了。
通过鲜活的生命来唤起全产业反思,换回全社会的理性,虽然代价很大,但这也必将为主动驾驶技术发展带来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不应该成为技术发展的镣铐,而应该驱动行业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抛弃浮夸的舆论误导。
02
给技术研发添把柴
熬过黑暗才能见光明
如果说过激的舆论导向是造成主动驾驶事故多发的直接原因,那么技术不成熟就是背后的根本原因。所以,在给误导舆论“降温”的同时,还要在技术研发层面急剧“升温”,与之配合的还包括AI时代的伦理规范和制度健全、资本投入等方面。
在L2时代以前,为开发辅助驾驶场景,车企往往要收罗100-500万公里里程。而L3及以上的主动驾驶呢?若想真正开发出一套完整的系统,则需要收罗几亿到几十亿公里的行驶里程数据。

但有了百亿公里的数据积累后就能彻底安全了吗?其实更大程度上是“相对更加安全”。
海量规模的数据是主动驾驶的根本所在,但在夸大数据规模的同时也要重视数据的“质量”,在一条简单的路上反复跑100亿公里这种数据就没有什么意义。就好比有企业在上海某条路上搞主动驾驶演示,技术很成熟,面对行人、电动车都应对自如,堪比老司机中的战斗机。
题目在于,系统在这条路上已经跑了多少遍了。工程师可以把这条路上所有可能发生的场景“穷尽”出来,但如果换一条新的道路呢?从一小片区域换成一个城市呢?从一个城市换成一个国度,换成全球呢?

主动驾驶汽车作为一个商品是需要在全球范围流通,从一线城市到三四线,海拔几十到几千米……永远不可能知道用户会在什么场景下使用主动驾驶,永远不可能知道系统会遇到什么工况,更不可能去“穷尽”。
因此,数据量即便足够大,也是一个“相对安全”的概念。到底主动驾驶需要小数点后多少个9(99.999……999%)才能安全,这没有办法量化,“长尾题目”是个极其棘手的题目。
正因主动驾驶是AI的最大应用领域,在将来的AI社会,人与AI如何相处、人与AI的关系格局如何发展、AI时代的法规构建等等,也是影响主动驾驶进程的关键所在。
以一个现象来做说明,每年全球交通事故殒命人数超过100万人,人为因素的违规、违法等危险驾驶行为是事故的主因。可以非常明显的感觉到,舆论对于超过100万人殒命的交通事故关注度远远比不上1例主动驾驶事故,前者甚至可以形容为“平淡无奇”。

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当前的社会体系、关系格局、法规制度和伦理评判标尺等所有统统都是“以人为中央”构建的,而主动驾驶则完全不同。
例举这个现象并不是毫无人性地为主动驾驶犯错开脱,生命无价,不容轻渎。而是通过此例,可以看到当社会迈入AI的过程中,需要冲破旧有的、不适宜发展的体系,重新创建以人和AI共存的一套体系。人与AI的关系格局、AI时代的法规制度、AI时代的伦理道德标尺等都还不健全。
上述的缺位,也使得主动驾驶陷入“电车悖论”不得解,使得主动驾驶的法规制度创建健全难度大,使得主动驾驶发展受制约。未来,应通过对AI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题目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AI服务人类社会。
但面对这些题目,车企、供应商、或是相关部门要做的应该是在正确的方向继续努力、继续升温,加大投入、引导力度,撑过这段黑暗,让光明尽早地到来。
在这段“升温”的环节中,比较纠结的可能是资本。过去几年,主动驾驶领域的“资本隆冬”也曾有发生,这波负面舆论或许会让资本多少有些退缩。而为了促进技术连续进本、产业做大做强,对于主动驾驶这个极其烧钱行业,还是离不开资本的大力支持。
03
主动驾驶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的
主动驾驶虽然发展坎坷,但资本依然有广阔的施展空间,一方面是使用资本推动关键底子技术的突破,另一方面是为中短期内有望商业化的领域“输血”,支撑产业发展。
主动驾驶离不开诸多底子技术的支撑,好比半导体、深度学习、5G、信息安全等等。当前,很多底子技术依然面临桎梏,像激光雷达技术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依然需要再升级,成本还需再下降,像5G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底子设施建设、市场化遍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资本对于芯片、传感器、数据平台、高精地图等底子技术不应放松,反而需要继续加码。

针对主动驾驶的技术应用,当前重要是在限定条件下实现的,可以粗略分别为面向B端的商用领域,和面向C端的乘用车领域。
像商用物流、封闭/半封闭园区、矿山/港口、L4级Robotaxi或者Robobus等其实都是B端的典型,资本完全大有可为。
拿物流、封闭/半封闭园区、矿山/港口这类场景来说,首先是场景简单,交通参与者数量和类型锐减、线路相对固定;其次相比起乘用车而言可以相对容易地绕开“人”这个因素;同时该领域汇聚了大量企业,尤其是嗷嗷待哺的初创公司;更紧张的是商业模式比较清晰,用技术取代人之后可大幅低沉成本提高生产力。
L4级Robotaxi或Robobus略有不同。按照企业的口径,这两者都已经在局部区域内实现了常态运营或商业运营,好比百度、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只是当前没有本领拿掉安全员,尽管在权责上是属于提供商,但因为有“人”这个最大的安全冗余存在,至少可以很好的保护系统安全。共享出行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抱负的企业大多会选择朝着出行服务商努力,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C端的应用重要是L3级主动驾驶,当前重要受权责题目的制约。
L3级主动驾驶虽然驾驶主体是系统,但仍然需要人来随时接管,属于典型的人机共驾,权责难以界定,尤其是接管间隙发生的事故。很多车企其实不太愿意大力推动L3,行业内也有声音认为L3会被跳过,其原因之一还是权责归属。
当下,车企在积极推进L2的规模化商业量产。L2的责任主体明确定为驾驶员,且技术相对成熟,更有广阔的商业空间。
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对主动驾驶的权责题目有其独特思考:“完全无人驾驶可能不是未来发展重要方向,因为责任主体可能还是在人。”余凯认为,智能化水平再高,但责任归属不应该纠缠,该是司机的责任就归属司机。如果不是,再来看是不是传感器、软件亦或是车企的责任,只有理清责任才能让产业往前走,否则大家都在原地踏步。
总的来说,由于主动驾驶技术的特殊性,通过增加约束条件、分别清晰的权责,再加上商业模式的助力和资本的支持等,才能推动主动驾驶快速发展、规模化遍及应用。
End
扫二维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车市物语》读者交换群
群服务:数据报告、行业新闻日报、
定期专家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23 09:31:0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23 10:30:3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无人驾驶还早着呢,现在主打这个卖点都是不负责任的耍流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h&z
发表于 2021-8-23 10:32:3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整个方向都是错误的!完全是一条道走黑!就算真正实现了全景的自动驾驶,应用场景又有多少?我为什么要使用自动驾驶,就为了额图个新鲜吗?开过车的人都知道,刚学会开车本身就很喜欢驾驶的体验感,难道驾驶车辆是在坐牢?自动驾驶,我认为最大的应用场景在于长距离(跨省市)的货车(商用)车主,而不是现在吹毛求疵按着一个乘用车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23 10:40:2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该降温了,一直不看好自动驾驶,谁愿意把生命交给机器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23 10:42:4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降温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23 10:44:0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懂5G和自动驾驶有啥关系。说了很久了,到现在没有一家自动驾驶是联网的,根本用不上5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23 11:40:3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自动驾驶。技术成熟都是要有足够的积累的。如果你不去发展到后面就会落后。落后了我们的下一代就会说我们没有作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23 13:08:0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动驾驶欢迎自带干粮的装逼二,越多越好!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24 10:28:45|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该降温!方向应从城市转向矿山、港口等工业运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