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排左起为胡友昌、李辉柄,前排右一为叶佩兰,后排左起依次为耿宝昌、刘伯昆、陈宝铎、冯先铭、梁匡忠,后排右起依次为王莉英、徐静修、孙瀛洲
一个河北冀州的农家子弟,
履历了十几年的“北漂”生涯,
从古玩铺的学徒发展为精明的古董商,
再到文博各人进入故宫工作,
为后代留下了许多贵重的文献资料。
虽然身家万万,
却简单得舍不得吃1块钱的猪肉。
他自奉甚俭却有今人不能想象的慷慨,
——晚年将收藏了一辈子的
3000多件古董全部无偿捐给了国家,
这是什么概念呢?
听说当时故宫出动了十几位专家
清点了1个多月,
前后动用了20多辆卡车才将藏品搬完。
这个人就是孙瀛洲。
故宫紫禁城出书社社长章宏伟曾经感慨,
“为故宫募捐做出最顶尖贡献的有两位:
一位是捐字画的张伯驹,
一位则是捐瓷器的孙瀛洲。”
孙瀛洲(1893~1966),河北冀县人,我国文博界良好先驱之一,闻名的古陶瓷收藏家、鉴定家。
孙瀛洲的人生轨迹就像一个传奇。
一、从古玩店学徒到古玩店老板
他本是河北冀州的一个农家子弟,14岁时为生存到北京一家具店当伙计。随后,他又到当时的“同春永”、“宝聚斋”等古玩铺子当学徒,学徒期满后任采购、司账。他聪明勤学,又吃苦刻苦,跟着老老师学习了不少古玩鉴赏知识,又精心学习经商交易。颠末十几年的艰苦奋斗和积攒之后,孙瀛洲终于在北京东四南大街开办了本身的古玩铺子 ——“敦华斋”,以经营、鉴定、收藏、研究明清瓷器为业。
敦华斋在孙瀛洲的经营下,没过几年就成为了京城一带数一数二的古玩铺子,天天上门赏玩、购物者不计其数,交易火爆。据孙瀛洲的儿子孙洪琪回忆,当时敦华斋里光学徒工就有20多人,每个月进出的古玩多达几万件。红利所得的银元、金条每月都要用木箱子抬去存银行,孙家成为了银行的大户头。
虽然坐拥万万家财,但孙瀛洲却不停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平日一身素衣,家人也是云云,连女儿冬天戴的手套都是老婆用袜筒改的。孙家一日三餐极其简单,他还规定全家人一个星期只能吃一次肉,而且每次都舍不得吃1块钱的(半斤),只吃2两,还必须切得细细的,这样可以多夹几筷子。他本身很少在表面下馆子用饭,出门办事也只在摊子上随便吃碗面填肚子。过春节,本身动手给孩子们做糖葫芦吃。
二、从古玩店老板到收藏各人
1块钱的猪肉舍不得吃,代价几十根金条的文物他却舍得买。一次,孙瀛洲看上了一对明朝成化年间的三秋杯,这种杯子极其稀疏贵重,孙瀛洲当即以40根金条买下收回家中。这40根金条按照当时的购买力,可以大概在北京买下2套高档四合院。
又有一次,孙瀛洲在一古董摊上淘得一个宋代龙泉窑青釉瓶。摊主是位识货人,死活要黄金20两,孙瀛洲最后以15两成交买下。这样的事情,还发生过不少,每次,孙瀛洲都绝不怜惜本身的钱,只要看得上眼,就一定会买下。
作为北京闻名的古陶瓷经营者,孙瀛洲常常亲自到各地寻访收购,由于为人老实、随和、给价公道,行里人都乐意与他打交道。因此,孙瀛洲依附好人缘收了不少高质量的陶瓷佳构,从晋唐名瓷,宋代五大名窑瓷器到明清瓷器,无所不包,自成系列。
三、从收藏各人到文物鉴定专家
孙瀛洲是一位文物痴,文物古董就是他的生命。
孙瀛洲的后代曾说过,觉得父亲好像就因为文物才来到这个世界,浑身心投入到文物当中。对经手的文物,他必定细致观察、记载,举行比较研究,尤其是对明清瓷器更是深入研讨,甚至为深入研究明清瓷器制作工艺,弄清鉴定真、赝的规律,曾多次到景德镇仿烧明清瓷器。
因为明清时期的墓葬出土瓷器很少,带纪年的更少;造型又不像唐宋及更早期的瓷器那样有相对固定的标准;加上各个朝代的年限不长,瓷器的品种又繁杂,连续性又较强,因此明清瓷器的鉴定有本身的特别性,对其举行精确的断代是非常困难的。
孙瀛洲以明清带年款的官窑瓷器作为标准器,把差别朝代的瓷器所具有的差别期间特性排比出来,颠末研究归纳,将这些“鉴证”提到理论化的高工再用以引导鉴定实践,为明清瓷器的科学鉴定奠基了底子。因此他成为我国采用类型学方法对明清瓷器举行排比研究的第一人,使明清瓷器的鉴定从朦胧走向清晰。
陶瓷专家、孙老师的门生叶佩兰女士至今还记得这样一件事: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期间,有一次孙老师让人们把宋代官窑、哥窑、汝窑瓷器及一些明清的仿品放在一起,他背过身,人们打乱摆放次序,他闭上眼,转过身来用手摸,竟能一一正确地说出各自的名称。
四、从文物鉴定专家到捐赠各人、教诲家
除了舍得买,孙瀛洲还舍得捐。
抗战期间,孙瀛洲积极支援抗日,出资购买了大量枪支、弹药、大炮等送上抗日前线,先后为支援抗日花去了数十万银元。1950年,为支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孙瀛洲将店中古董瓷器拿出来义卖,卖得钱款上百万元全数捐给了国家。此外,他还将本身的两个儿子派去了大西北,支援边疆建设。
1956年,孙瀛洲相应“支援国家建设,为国家贡献力气”的号召,快要3000件古董全部无偿捐给了国家。当时为了转移这些文物,故宫博物院出动了10几位专家到孙家清点了1个多月,前后动用了20多辆卡车。这些募捐的古董包括:宋元明清瓷器2375件,犀牛角杯子32件,瓷器资料497件。
孙老师的长外孙女李润至今还记得外祖母和她谈起犀角杯时的情况。当年有“一两犀角,十两黄金”之说,外祖母告诉她,解放初,“北京的犀角杯都在咱孙家。”
1957年初,孙瀛洲又捐出了清朝康熙、乾隆瓷器10件;1964年,又捐出瓷器64件,瓷器资料9件,共计2987件。这是有档案可查的数据,再加上一些小件文物数量多达3000余件。
从文物门类上看,孙瀛洲老师捐赠的这批文物也非常丰富,除陶瓷外,还有犀角、漆器、珐琅、雕塑、佛像、家具、料器、墨、砚、竹木牙骨、青铜、印玺等多个门类。其中有25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收入故宫永久珍藏。当然,最贵重、最多的还当属宋元明清瓷器,其中就包括花了15两黄金的宋代龙泉窑青釉瓶,40根金条的明代成化三秋杯。
这对高仅两寸,胎釉薄如蝉翼,杯身以秋菊、蝶、草组成画面,体现出秋日的景色的“明代成化斗彩三秋杯”如今已经成为故宫镇馆之宝之一。此杯出身非凡,相传是明成化天子非常痛爱比本身大17岁的万贵妃,为讨她欢心,命景德镇工匠特制的御用酒杯,到明嘉靖时已属珍品。据孙家后人透露,视宝如命的孙瀛洲当年不惜用40根金条买下后,就不停珍藏家中秘不示人,连家里人都不给瞧,直到捐给故宫的前一天……
孙瀛洲的女儿孙文冬,至今记得当年父亲在捐出绝世孤品“斗彩三秋杯”之前的景象。
“1956年,我还是个戴着红领巾的初中生。那些日子,家里来了不少人,对募捐的文物天天在北屋登记造册。之后,故宫该来装箱了。前一天,父亲把全家叫到东屋里屋,他站在炕上,在摆放着几百盒要捐给故宫的贵重文物中,打开了一个精致的小盒子,小心翼翼地拿出两个小瓷杯给全家看。他说,‘这是咱们家最值钱的东西,故宫里也没有。来日诰日就捐给故宫了,今天让你们看看’。”
据孙女士回忆,视古玩如命的父亲是从来不会让家里人看他的宝物的,“他说话时脸上带着微笑,甚至布满了自豪。”
孙瀛洲的爱国惊世之举,为一样平常收藏家瞠乎其后,他也因此获得了国家的奖励。北京市曾将他于1923年开设的“敦华斋”招牌高悬于琉璃厂文化街,以老字号名店昭示后人。
之后,故宫博物院将孙瀛洲聘为研究员到故宫工作。聘到故宫博物院后,孙瀛洲勉力发挥本身的才华,体现出高度的责任感,曾带领故宫博物院陶瓷专业人员做了大量整理、鉴定及收购工作。他将本身的鉴定履历加以总结、发表,撰写了大量精辟的叙述文物鉴定与辨伪的论文,至今对古陶瓷鉴定和研究具有紧张的引导意义。
更令人称道的是,孙瀛洲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诲家。
他提携了不少老、中、青专业人员,其中不乏像耿宝昌老师这样当今古陶瓷鉴定范畴的权威专家。身为古陶瓷界德高望重的大专家,孙瀛洲从不摆架子,热心造就青年一代,毫无保存地将本身的知识、履历教授给偕行。有时生病在家苏息,还让门生抵家中听讲。叶佩兰女士回忆说,孙老曾鼓励她和同事王丽英:“你们未来就是新中国第一代女陶瓷鉴定专家。”还鼓励她们打破对做学问的恐惊,拿起笔写论文。
2013年9月11日,耿宝昌老师参观在故宫博物院景仁宫举行的“孙瀛洲募捐文物佳构展”时,在孙瀛洲老师像前合影
文革期间,孙瀛洲因为当过古玩店老板的履历,饱受风波,终极因受到迫害抱屈离世,享年74岁。事后仅仅用一块门板就被匆匆抬去火葬场,还不许留骨灰,不让家属看最后一眼。女儿恳求司机师傅能为父亲留下骨灰,师傅对她说:“闺女你放心。”为此,孙家后人永久记取那位姓白的司机师傅。
想想孙瀛洲活着时的“风光”,再对比他去世后的凄凉,不禁让人想起张伯驹老师,两人都是收藏各人,倾尽家财守护国宝,无私奉献捐给国家,终极却都落得个凄惨的结局。
有人说,云云爱国,
克尽自身,未免迂腐;
有人说,好人不得好报,
未知九泉之下,是否悔不妥初?
而孙老师后人却说:
“如果当年不是捐赠国家,
这些宝物在‘文革’一定会遭受厄运。”
大概,这才收?人家真正的心声。
在这些真正的大藏家眼里,
文物并不意味着财产,
而是奇迹和信仰。
我们普通人很难理解,
这种以命相搏,飞蛾扑火的爱。
在孙瀛洲张伯驹们的眼里,
对于真正的心头所好,
不是占据,
而是不惜一切代价保其全面。
孙瀛洲捐赠给故宫的瓷器
当然,篇幅有限,孙老师的捐赠远远不止这些。如果各位朋友有时间到故宫瞧一瞧这些瓷器,大概更能感受到这些藏家大无私的奉献精神!
注:文章泉源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