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91|回复: 5

客家人从何处而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9 14:54:4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55504e49zf09me94aqqm9.jpg

年年为客遍天涯
,意思是“我”,客家人念做“ngai”,但它在字典里是不存在的。
这是客家人独创的笔墨。从字面上看,走到了悬崖边上,再无路可走的人,就是客家人。
在已往的很长时间里,这个在闽粤赣边区择山而居,喜好穿蓝色布衫,并操着一口古老方言的群体被认为是一个“夷蛮”部落。就连客家人本身对自身的来历也不甚明了,他们只记得祖祖辈辈似乎总是在不停地迁徙,从一座大山走向另一座大山。
在梅州客家博物馆,我们看到了关于客家源流这样的形貌:“本来的汉族中原人士,历经五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南方多地逐渐形成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
客家村落,福建永定
(来自摄图网)


155504tadtnj1k1ibitrtt.jpg

“客”,在汉语中最早是对来访者的敬称,后来也用于称谓旅居他乡的人,好比“独在他乡为异客”。魏晋以来,那些依附在田主豪绅门下充当佃农的流民被称之为“佃客”;到了宋朝,官府录入户籍时会依据有无田产将生齿分为“主户”和“客户”;明清时期,为了和土著住民加以区分,那些借居本地的外地人都被称为“客籍”。
与“主”相对,“客”总是一个无所倚恃,又疲于奔忙的形象。一声“客家”也道出了这个背井离乡的族群1700多年来颠沛流浪的酸楚史。
客家人的迁徙门路
(制图孤城)


155505i0u67v710u0khph1.jpg

▲客家大迁徙,除了在清朝时是因为生齿膨胀而向外省搬迁外,别的均发生在中国历史上兵革互兴的时期,分别是:两晋时的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 唐中期的安史之乱与唐末的黄巢起义、宋朝的靖康之变与元军南下、明末的流寇之祸和清军入侵。五次大迁徙是接受度较广的论述,也有学者认为早在秦汉时期客家人的南将就已经开始。
清朝之前,客家人一直游离在社会的边沿,不为人所注意。乃至连“客家”这个称谓以及客家的群体意识都还没有出现。
这大概也正是客家人的本意。他们为了躲避战乱而告别故土,从黄河与洛水之畔,举家南迁。走到淮河时,停下来看看,走到长江时,又停了下来,可战火总是不期而至,裹挟着他们一直南下。
越往前,离家越远,脚步越重,但客家人始终抱着一个执念,那就是肯定要找到一份安宁。
他们不屈不挠地翻越一座座山岭,终极走到了广东和福建。在看到大海的那一刻,明白这已是天涯海角,他们才终于互相看看,说:行,那就这样吧。
但客家人并没有就此开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存,因为海边的冲积平原早已被先来的移民所占据,于是,他们又一声不响地转身藏进深山里去了。
客家民居,福建田螺坑
(来自摄图网)


155506cc0gz8i8gkdnj3ju.jpg

中原,作为华夏民族的摇篮,诞生了古代中国最光辉的文明结果,但同时也承载了无数的战乱与灾祸。每当中原陆沉,大量的官宦士民都会携家带口,向外迁徙,他们所到之处,无不为这个地区带来一波亘古未有的改变。
古徽州曾因中原人的到来,孕育出博大精深的徽文化;河西走廊因为中原人的进入,演绎出风起云涌的五凉文化;有了中原人断发纹身的启蒙,太湖流域才有了豪情万丈的吴越文化
在浩繁南迁避乱的队伍里,客家是性格最沉稳的群体。作为中原士族的后代,他们带着深厚的中原文脉,但却自始至终都不乐意去影响谁。
大概他们是真的厌倦了斗争、厌倦了杂乱的世道,只想找一片远离人群的土地,种豆锄禾,安安心心地过上“悠然见南山”的日子。
陶渊明仿佛是客家的精神导师——着实陶渊明生存的年代在东晋至南北朝,也恰是客家人第一次大迁徙的时期。
“无山不住客,无客不住山”,客家人对山的偏爱,以及对定居点的选择似乎也是受到了陶公的影响。
世外桃源般的客家居所
(来自摄图网)


155506w5111z56x5s9jsj2.jpg

现实上,正是因为这种避世情结的存在,一个新群落的形成才有了大概。
客家人最初和其他的中原移民并没有什么差别,各人脱离故乡的时候,本来是同一个群体,分化是在南迁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
客家的先祖往往喜好在人烟稀疏的群山中辟谷而居,这些地方道路险阻,舟车不通,极少受到外界的干扰,他们原有的语言、风俗和文化便很轻易保留下来,并以本身独特的方式逐步演变。
到了两宋之交,这个深山里的族群已经累积了充足多的生齿,他们和其他族群的差别也已非常明显,虽然一个同一的称谓还没有出现,但“客家”这个与众差别的群体已俨然形成了。
遗世独立的客家土楼
(来自摄图网)


155506w6054xyvckcebm6q.jpg

在闽粤赣湘桂,中国东南五省(区),武夷山脉、南岭山脉、罗霄山脉、云开大山和十万大山,纵横交错,形成了一片密集的山地丘陵带。最早的客家移民就是在这片山岭中,拓荒开垦,定居繁衍。
然而,到明清时期,随着生齿越来越多,山地中的资源左支右绌,为了生存,客家人又不得不走出大山,继承迁徙。
广东河源的客家村落
(来自昵图网)


155507yse7rrjea9araz7x.jpg

新来的移民在获取土地和水源时,不可克制地会同土著住民以及旧移民产生纠纷和矛盾。当纠纷越来越大,矛盾就酿成了仇视与对抗,若再加以别有效心的挑拨,武力械斗的发作便不可克制。伤亡最为惨重的械斗,发生在珠江三角洲的西侧,焦点在鹤山至恩平一带,械斗持续了14年之久,波及17县3000多个村庄,土、客双方的死伤均在数十万之众。
层出不穷的暴力变乱让社会各界对客家移民的藐视和诋毁越来越重,而“土客械斗”也偶然间促成了客家人群体意识的觉醒。浩繁客家有识之士开始为客家人的生存权益发声呼告,并对社会上的诅咒和偏见撰文驳倒,还言之凿凿地指出,客家人并非蛮夷,而是和广府人一样都源自于中原士族。
“客家”这个名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代替了来人、客仔、棚民、崖佬等各种外在称谓,成为被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族群标识。
广东大埔县的客家民居
(摄影孤城)


155507zmas0rmmcrqwtjl8.jpg

▲客家的劈头目前学术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是客家源出中原汉族,另一种观点认为客家是南方汉族的一个分支,也有学者指出客家是汉族和畲(shē)族相互融合后形成的族群。
20世纪30年代,身世客家的学者罗香林老师投身于对客家源流和客家文化的体系性研究,他开创了把历史文献和民间族谱相联合的研究方法,并初次提出了“民系”的概念,大意是指一个民族内部的差别分支。
好比汉民族主要分为北方、晋绥、吴越、湖湘、江右、客家、闽海和广府民系,在北方民系里还可以继承细分为东北、燕幽、冀鲁、胶辽、中原、关中、兰银、湖广和江淮民系。
我们很难去具体出现每一个民系的形成过程,不过大部门民系,都有过差别族群相互碰撞融合后从波折莽荒跃升为开化之地的蝶变。新的知识不断被引发、被创造,并约定俗成地传承下来,形成一种带有地区性的文化认同。
唯一和全部民系都格格不入的,就是客家。
它是汉民族中唯一不以地区定名的民系,而客家话,也是汉语中唯一没有冠以地名的方言。一个“客”字,仿佛永远地将客家人与四周的统统分别了出去。
土楼里的客家生存
(来自摄图网)


155508y2gegowavo66l6zy.jpg

客人,终究会带着保留与矜持,有着尊重与警惕,也藏着不愿告人的思念与坚韧。
传统的客家民居便有着这样清晰的表达,他们以家族为单元,将本身的房屋修成了一种合围式的建筑,被称之为“客家围”
客家围不但有圆形、方形和半圆形,还可以呈棋盘状大概分列状。但不管形制怎样,无不反映着一种强烈的向心力。
客家围龙屋
(来自昵图网)


155508w951ucusyszc95ek.jpg

漫长而艰辛的迁徙,并没有让客家人忘记祖先的门风遗训,反而使他们对家的渴望和对宗族的服从来的更为殷切。
客家人说“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所以,客家围最焦点的位置永远是一个家族的宗祠,宗祠在,家族的根便在。
花萼楼,梅州大埔县
(摄影孤城)


155509b03808dj0py61dz8.jpg

建筑是一种可以解读人们精神天下的语言,在当时的历史背景里,客家人对本身所处的环境肯定是有所戒备的。他们把房子盖成高大且封闭的圆形或方形,最明显的用意便是防御
泰安楼,梅州大埔县
(摄影孤城)


155510bqphkkg6jlbzs2k6.jpg

一座围屋,不但是一个由血缘支属构成的小社区,而且也是一座牢固的堡垒。围屋的内部被平均分割成数十个小面积的居住单元,几十户人家同在一个院子里生存,有困难可相互扶持,闲暇时也方便插科讥笑。如果有匪徒来袭,只要把包裹着铁皮的大门一关,再凶的伏莽也只能望楼兴叹。
福建永定振成楼
(来自摄图网)


155510ajll7n158176pmd7.jpg

这种相依相靠,同舟共济的生存方式,在那些漂泊的岁月里,无疑给了客家人莫大的安慰。
客家土楼群,福建田螺坑
(来自摄图网)


155510xel06yglly77exyq.jpg

客家博物馆的广场上直立着一座客家母亲的塑像,母亲头戴凉帽,手扶犁耙,赤脚绾裤地在田间劳作,她的背上,一个模样形状安详的宝宝正在酣睡。
因为要下地干活,所以客家的女人不裹小脚,但封建礼教的影响仍在,她们出门时还是要带上一顶可以用纱布遮住脸庞的斗笠。
这是客家人早期生存场景的真实写照。荒山野岭,一餐一饭来之不易,使得客家人不分男女都要负担起耕田养家的重担。

155512mqsdsbspdh3oddvv.jpg

▲摄影孤城
在客家民气中,母亲的意义显然更加深刻——母亲的足印,背负着客家人的轨迹;母亲的耕耘,扶植出客家人的体魄;母亲的哺育,创造了客家人源远流长、枝繁叶茂的奇迹。
因此,就算身处贫瘠的山野,客家人也能从中汲取到生生不息的动力:生存的艰辛炼造了他们刻苦刻苦的品性;资源的匮乏使他们不畏险阻,勇于拓荒;聚族而居的习俗让他们易于组织和向导;尊师敬祖的传统又塑造了他们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所以,当客家人走出大山,他们便成为了一支不甘屈服、开拓进取的力量。
无论是宋末的抗元,明末的抗清,还是近代的抗日,但凡民族危亡之际,客家人的身影总是活跃在战斗的最火线。比及刀枪入库,天下太平,他们又在商业的战场上披荆棘,乘风破浪。
这个曾经漂泊无依的民系,如今已繁衍了一亿多生齿,他们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本身的奇迹和声望,他们所取得成绩引起了天下范围内的注意,他们的历史和文化也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客家学
从避乱逃荒,到扬帆出海,客家人的脚步着实一直都未曾停下。天下上另有一个总是在迁徙的族群——吉普赛人,他们漂泊天涯,被人到处驱赶。但不一样的是,客家人无论走到那里,都不会感到孤独,因为另有一个中国,永远是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9 15:01:3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镇(茂名高州新垌镇)有一部分人讲“崖”,别人只叫我们“讲崖佬”,我们也没有客家人自居,我全村都姓梁,祠堂的一世祖到现在才两百多年,听说是北方搬过来的(我们那外省除了海南,其他的都叫北方)。六十年代的时候,我们那地少人多,我们村有一小部分人搬迁到阳江市阳春市那漠,在那形成一个村,我五爷爷一家也是那时候搬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9 15:13:4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我们这边读eai;(吾)读e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9 15:22:3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点,如果你是中秋节祭祖,扫墓的必定是客家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9 15:35:1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编写这些是给其他人看的,真的客家系的人都知道自己祖先从哪迁移过来的,因为我们有族谱,即使到现在不论城市,农村还是海外,客家人有宗族祭祖的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9 15:47:0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