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03|回复: 1

永远的遗憾:这5位中国科学家曾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1 08:00:0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47年颁发给爱德华·维克多·阿普尔顿爵士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章。图源 | Wikipedia)
诺贝尔奖公布时间又快到了,说起得到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就不得不提到屠呦呦。
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和治疗疟疾的新型疗法,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得到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补充了中国诺贝尔科学奖的空白。
其着实中国历史上,有多项科学研究非常靠近诺贝尔奖,但因为种种缘故原由,最终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撰稿 | 云杉
编辑 | 白杨/乔木
赵忠尧:因他人失误丢掉诺贝尔奖

(物理学家,中国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制作事业的开拓者之一——赵忠尧。图源 | 百度百科)
1930年,物理学家赵忠尧第一次发现了正电子的存在,这引起物理学界的重视。他的同砚安德森对此也非常感爱好,1932年,在赵中尧的启示下,安德森观察到了正电子的轨迹。
赵忠尧的发现意义是伟大的,研究效果是准确的,但是有些人在重复赵忠尧的实验时,并未得出与赵忠尧相同的实验效果。这就让部门科学家对赵忠尧研究成果产生了猜疑。
1936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对发现正电子这项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但评奖揭晓时,获奖名单中竟没有在1930年起首发现正电子存在的赵忠尧的名字,只有1932年观测到正电子轨迹的安德森。
半个世纪已往了,经过多位科学家认真仔细的调查研究,赵忠尧在这项研究中的首创和独到的贡献终于得到了证明。
王淦昌:三次错过诺贝尔奖

(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图源 | 百度百科)
1930年,王淦昌在德国柏林大学留学期间,提出探测粒子的设想,但他的老师认为目前的研究已经很美满,不肯再深入探讨。
一年后,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查德威克按照王淦昌的思路发现了中子,并因此得到了诺贝尔奖。王淦昌的老师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还专门向他致歉。
1933年,王淦昌从柏林毕业,回到了中国。1941年,王淦昌提出了探测中微子的设想,但碍于当时中国的科研条件有限,因此他只幸亏权威杂志上发表了关于设想的论文。
1956年,美国科学家莱因斯和柯万利用他的方法,确定了中微子的存在,并得到了1995年的诺贝尔奖。王淦昌第二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1956年,王淦昌前去苏联从事根本粒子的研究,期间他发现了超子的反粒子。这一发现让全天下震惊,本以为终于可以得到诺贝尔奖,但由于当时特殊的时代被页粳苏联将技术协议摧毁,导致王淦昌第三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人工合成胰岛素团队:方法缺乏创新

(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动物试验得到乐成。图源 | 网络)
1958年,中国科学院在王应睐、曹天钦、邹承鲁、钮经义、沈昭文等科学家的向导下,提出了“用人工方法合成蛋白质”的宏伟目标。
经过6年零9个月的艰苦努力,1965年,中国科学家终于完成告终晶牛胰岛素的合成。这项成果意义重大,突破了一样平常有机化合物范畴到信息量集中的生物大分子范畴之间的界限,在人类熟悉生命征象的漫长过程中迈进了重要的一步。它甚至被认为是继“两弹一星”之后的又一重大科研成果。
遗憾的是,这项成果最终并未获诺贝尔奖。根据北京大学化学系研究组组长张滂教授的说法,中国人工合成胰岛素使用的都是已知的、没有创新的方法,而诺贝尔奖必要完全创新的成果才行,所以也就无缘诺贝尔奖了。
吴有训:因返国错失获奖机遇

(1988年发行的中国现代科学家怀念邮票,此中包括吴有训以其散射图为配景的怀念邮票。图源 | Sciencenet)
20世纪20年代初,吴有训进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习。之后,他与美国闻名物理学家康普顿教授一起对康普顿效应举行系统研究。
康普顿效应在提出之初,并没有得到物理学界的广泛承认。根据中国物理学家冯端的说法,不被认可的缘故原由是这种效应与经典理论有着很大的辩论,且康普顿得到的实验证据还不充实。
吴有训当时恰好跟随康普顿举行研究工作,切身到场了发现和确立康普顿效应的大量实验工作,还以“康普顿效应”为题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之后,他毅然返国。两年后,因“康普顿效应”的成绩,康普顿得到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吴有训实验得到的石墨散射谱被收录进康普顿的著作中,作为了实验的重要证据。
有苏联学者提出,这种效应应该称为“康普顿—吴效应”,国内也有学者赞成这种命名,但吴有训本人十分谦虚,不赞成使用这种名称。因为他认为,他只是康普顿教授的学生而已。
程开甲:被忽视的重大发现

(程开甲在打字机上撰写论文。图源 | 新华社)
程开甲是中国闻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也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得到者。他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也是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但很少有人知道,青年时的程开甲一度很靠近诺贝尔奖。
1944年,年仅26岁的程开甲完成了论文“弱相互作用必要205个质子质量的介子”,该论文提出了一种新介子的存在,并计算给出了新介子的质量为205个质子质量。
导师王淦昌十分支持程开甲的观点,并将论文保举给当时在湄潭访问的李约瑟博士。李约瑟在对文稿举行修改和润色之后便转交给了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
然而,狄拉克厥后回信说:“目前根本粒子太多了,不必要更多的新粒子,更不必要重介子。”于是,这篇文章不停未能发表。厥后,一位国外科学家举行了类似的实验,并因此得到了1979年诺贝尔奖,而他测得的新粒子质量与程开甲当年的计算值根本同等。就这样,程开甲遗憾地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奇点科学》是欧洲经典科普杂志Science Illustrated(科学画报)版权互助方,专注报道令人高兴的前沿科技希望,让读者提前瞥见未来。】
参考资料
[1]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4/6/288477.shtm
[2]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1/287458.shtm
[3]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5%B5%E5%BF%A0%E5%B0%A7/25365?fr=aladdin
[4]https://www.sohu.com/a/198701035_334409
[5]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6%B7%A6%E6%98%8C/153661?fr=aladdin
[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0441645339889321&wfr=spider&for=pc
[7]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09-8/200982690421740.htm
[8]https://www.doc88.com/p-5824718705864.html?r=1
[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4559808295445951&wfr=spider&for=p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1 09:52:3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霉国的那谁谁还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捂脸][捂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