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01|回复: 0

陌生又认识的“德西效应”:孩子不积极、不积极,源于你给的夸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11 13:47:4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天下上,拦截你前进的,每每不是困难本身,而是你身边的人!
虽然你们的目标根本一致,但在为共同目标而奋斗的过程中, 你会花去无数的精神用以安抚身边人的情绪。
你需要让不积极的人变得积极、需要让积极的人变得更积极,你需要用一些方法和手段来告竣如许的目标。
然而,懂得这方面的方法和技巧的、能够做leader的人,少之又少!
绝大多数的人,是平庸的,因为他们时间都在等着别人来安抚他的情绪、给予他想要的嘉奖——他们缺乏服务的内涵动机。
而这一切,都要从他们孩提期间的经历以及父母的教导和引导方式说起。

文 | 陈诚实YOLO
编辑 | 神逗奶爸

你陌生而又认识的“德西效应”
有一个老掉牙的寓言故事:
有一群孩子,天天在一个老头家门前打闹嬉戏,怎么劝说,他们都不愿意走。
这让喜好清静的老头难以忍受!
几经思索,他想到一个办法。
他先是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并且很“朴拙”地对他们说:“谢谢你们让这里变得热闹,让我感受到了青春的活力,这些钱是为了感谢你们的!”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又来玩,并且一如既往地嬉闹。
老头再次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表明说:“我一个老人,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你们一些了,谢谢你们!”
孩子们虽然少拿了10美分,但还是很高兴。
第三天,老头只给了每人10美分,第四天,老头只给了5美分……
孩子们就不乐意了:“怎么越来越少了?你可知道我们每天在这里玩得有多累,衣服弄得有多脏?我们以后再也不来你这里玩了!”
然后,他们真的就再也不来了……
这便是“德西效应”的一个缩影。
“德西效应”:适度的嘉奖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涵动机,但过多的嘉奖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变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涵动机。
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涵报酬兼得的时间,不但不会加强服务的动机,反而会降低其动机。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做一件本身觉得愉快的事变的时间,你给他提供嘉奖反而会减少这件事变对他的内涵吸引力(兴趣)。

“德西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就拿我儿子举例。
中秋节的时间,幼儿园老师给我们安排了一个亲子任务:制作一份能突出中秋节氛围的手工作品。
儿子喜好乱写乱画,就选择了做一幅手工贴画,在我和他妈妈的帮助下,他画得有模有样。
作品出来之后,我们惊喜不已。
他妈妈更是高兴,觉得儿子有绘画天赋!
于是,她就开始鼓励儿子画画,有空就拿出画笔去教他,还去找了相关的兴趣班准备给儿子报名。
但是,小孩子的注意力还是很轻易转移的,也或许,他对画画并不感兴趣。
为了能督促儿子训练,他妈妈就给他定了简朴的规矩:只要他认真完成了训练,就会给他一些嘉奖。
好比一颗糖、一个新玩具,同时也毫不怜惜她的口头嘉奖。
这在肯定程度上加强了儿子的积极性,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他体现得很积极。
但是,前几次还挺认真,厥后就完满是应付了。
你不满足还不可,他会说:“你怎么不表彰我呢!你快说宝宝好棒呀……”
而且,如果你不嘉奖他,他就会气愤!

实在,不但孩子如此,我们身边的许多成年人也一样:不给他涨工资、不给他奖金、不给他口头“重视”,他就没了工作动力,经常会因为一些不均衡心生怨气,反正就是工作不积极。作为他的leader,你就得分出很大一部分精神去安抚他的情绪。
偶然候许多成年人也能体现出孩子般的“稚子”:口头夸奖几句,他可能就比较积极。
我们回到之前的那个寓言故事,如果说你恰幸亏这群孩子之中,你有比较高的心智,看穿了老头的“算计”。
你会怎么做呢?
你会想办法把这群孩子拧成一股绳,组织大家继承在老头家门前玩耍。
于是,在这个“团体”内里,你就是leader。

然后,你就会发现你很难变更这群孩子的积极性,他们可能会找出各种理由不来参与,什么“今天要写许多作业、今天要去参加桌球比赛、今天要帮妈妈照顾妹妹”等。
在你的组织下,前几次他们可能都来参与,但发现并没有得到你给“许诺”的东西,逐步就会心生退意,总是没你想要的那么积极。
总之,你要想告竣目标,你就得绞尽脑汁地告诉他们如许做还有“赢利”的可能性,然后你也会用各种方式去鼓励他们——你也无法制止去利用“德西效应”。
一个人之以是会平庸,一因缺乏原动力,二因等着被鼓励
相对来说,成年人一般都有肯定的自知之明,也都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原理,对于能不能得到外在嘉奖,一般心里有底。
但是,大多数人却都有一个类似的特性:太过在意他人的评价,许多人乃至完全拿外部评价当作自我代价的唯一参考标准,不停活在别人的评价里。
别人一表彰,就能积极,别人一品评,就没了底气乃至垂头丧气。
但是,别人的评价我们是控制不了的,绝大多数时间,它也很轻易偏离我们本身的内心期许,乃至是完全悖离。

这时间,人就会有不满情绪,会有满腹牢骚,这会让一个人很痛苦。
但人又是天生具备自我保护机制的,为了减少痛苦,人就会降低本身的内心期许(内部期望),通过降低积极程度的方式找到心理均衡。
关键是,你全部遇到的大多数情况是:你不但不会因为做得多而得到嘉奖,你可能做得越多,越得不到重视,别人还会把你的付出当成是天经地义!
这种心理落差,会让一个人的内心充满怨气!
在如许的心态和行为下,这个人便会莫名其妙地、一如既往地走上平庸之路。
可以说,一个人之以是会平庸,一是因为缺乏原动力,二是因为他总等着被鼓励!
那么,人为什么会形成如许的“外部评价体系”?其中的始作俑者又是谁呢?
追根究底的话,我们又要把父母的引导和教导方式拿出来说事了!
不是私见,是客观究竟!
在当前的这种不愁吃穿、不愁安全感的成长情况下,孩子们本身就缺失了一部分生物的求生本能,生活缺乏源动力、学习不积极也是很正常的事变。
通常情况下,父母们为了鼓励孩子,每每会用两种方式:告诉他如果他做了什么/告竣了什么,就给他什么;告诉他如果他不做什么/没告竣什么,就会不给他什么!

说白了,这实在是一种“控制”,用嘉奖大概处罚去控制孩子,让孩子尊崇他们的意愿行事。
许多时间父母都忽略了孩子本身的喜好和动机,久而久之,孩子就忘了本身的原动力什么什么,做什么都非常在意父母及身边人的评价。
学习中,想要老师和父母的表彰;工作中,需要上司的鼓励“口头重视”;婚姻中,需要配偶的肯定。
他全部的快乐和痛苦,都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然后不停沉沦下去。
我们或可以说,许多人的平庸,是因为自小接触到的各种嘉奖。
细致想一想,作为父母,您是否也没那么无辜?
结语
父母给孩子的具有反向意义的“嘉奖”,可以追溯到孩子用饭如许的事变上。
有人会因为孩子多吃了一口饭而大肆褒奖,有人会为了将就孩子多吃一口饭而许诺各种物质嘉奖。
我在想,如果连“饿了要用饭”这种本能动机都需要你用外物嘉奖去刺激,他那以后的学习、工作什么的又如何能找到深条理的动力?
虽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全部物质大概口头嘉奖所引发的兴趣和动力,都是短暂的!
一切的“嘉奖”,都可能代表着目标/目标的转移,都倒霉于引发孩子的内涵动机!
自始至终,孩子需要培养的,是积极主动心态、持之以恒的兴趣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做到这一点,父母需要做的有三点:
其一,引导孩子树立远大抱负,加强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引发孩子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获得乐成和乐趣;
其二,不以本身的人生观和代价观去考量正在成长的下一代,要让孩子本身材验到实现“小抱负”的成就感;
第三,适当的嘉奖还是要有,但肯定要是跟孩子当前所行之事、所处阶段有利的东西,好比册本、学习用具、体育用具等。
——EN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