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39|回复: 0

分化的芯片制程,十字路口的中国芯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28 15:00:4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科技复联汪,作者|牧遥
200万辆、500万辆、700万辆、1094.3万辆,AFS对举世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的估算越来越悲观。
芯片短缺只是问题的一小部分成因,钢铁和塑料、树脂等大宗商品的飙升和供应短缺同样是造成车企削减产能的重要原因。
关于大宗供应短缺迫使汽车企业减产的事情会在稍后另写一篇稿子来说,今天我们先来聊一聊芯片产能短缺给整个市场带来的影响。
很多人喜好把这一轮芯片危机的爆发,归结为疫情之初行业集体的需求误判。
客岁年初,国内汽车销量退回到15年前的水平,保守感情在整个行业蔓延开来,多数车企据此向一级供应商调低了零件需求,供应商又把这种需求传递给上游的芯片制造厂。
于是代工企业进一步将产能转向消耗级芯片,终极在车市重启后半年让行业陷入无芯可用的局面。
听上去合情合理,但参考的时间线却不够长。究竟上,芯片的大规模短缺从华为被制裁后就开始了。被制裁的一方短期内开出高价让晶圆厂优先生产本身的大量订单,进而导致下游各行业的恐慌性备货和供需错乱。
这种情况在2020年9月以后得到缓解,因为华为已经无法向台积电等企业下单。
整个半导体行业的供需失衡还在继承。先辈制程的魔力无需赘述,是晶圆代工模式走上历史舞台的推手之一,为台积电带来延续数年的辉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8英寸晶圆一直被视为落后产线,其关键装备也面临停产的困扰。SEMI数据显示,举世8英寸晶圆产线数目在2007年达到巅峰,此后开始走下坡路,直到十二年后,举世范围内也只保存了191条产线。
毫不夸张地说,本轮芯片危机,是过度宣扬制程工艺的恶果之一。
01 制程不是衡量芯片代价的唯一尺度


业内关于8英寸晶圆紧张的消息传了很多年,从物联网逐渐放开的2015年就开始了。
智能产品、工业/汽车电子应用的的激增,带来MCU、电源管理IC、指纹识别IC等器件的大幅增长。
一般情况下,以上这些适用于40纳米以上的成熟工艺,甚至不乏接纳180纳米和350纳米制程的元器件,用8英寸晶圆生产即可。
在汽车领域,MCU和IGBT这类主控芯片,大多数使用的也是28nm、45nm甚至更落后的工艺制程。即使是号称最智能的特斯拉,现阶段使用的也是14nm的自研芯片。
当下并非是所有芯片都断供了,供不应求的主要是ESP(电子稳定程序体系)和ECU(电子控制单元)这两种车载电脑的核心芯片,用于搭配电子稳定体系、智能发动机控制体系的高端燃油车。
尽管每家汽车制造商都会有意识地选择多家MCU供应商(比方,奥迪豪华SUV搭载的38个MCU来自7家供应商,本田中型汽车搭载的20个MCU来自7家供应商),但在三级供应商方面,他们几乎没有选择:市面上7/10的MCU都来自同一家代工厂。
汽车企业面对代工厂时的弱势地位,在大众身上也不破例。
据路透社报道,大众集团的一名高管曾在客岁4月通知供应商,称下半年汽车市场将出现强劲复苏,提示其做好备货。但是,供应商并没有听大众的话,其生产计划未做明显调整,直到客岁11月底出现芯片短缺后才告诉大众。

地表最强代工厂,真让人羡慕啊
既然8英寸的晶圆不敷了这么多年,代工厂为什么不扩大产能呢?
因为8英寸晶圆的价格较12英寸低得多,在代工厂眼里,扩大8英寸产能的成本效率更低。
从台积电2021Q3的业绩来看,7nm及以下的先辈制程带来的收入在半数以上,由汽车芯片带来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仅为4%(这还是本年增长了1个点后的结果)。
虽然台积电表现会增加投资以支持其汽车客户,但这是一个长期行为,主要是迎合汽车行业向高性能计算发展的将来趋势,而不是为了办理眼下的供应瓶颈(一个年初开始建设的晶圆产线要想正式投产,最快也是2023年的事情了)。
在这场持续数十年的先辈制程镌汰赛中,九成以上的晶圆厂都被镌汰了。既然断供的并非是先辈制程,为什么包罗中芯国际在内的一众8英寸晶圆厂没能从中受益呢?
一个很少被提到的行业知识是,制程并不是衡量芯片代价的唯一尺度。比起消耗级芯片在制程工艺上睁开的近乎疯狂的竞赛,行车时遭遇的振动和冲击,以及极端条件考验和各种液体或粉尘的腐蚀,车载芯片的技能要求显得更为复杂:
它要蒙受的温度范围一般在-40°C-150°C之间(消耗级芯片只需满足0°C-70°C的工作情况即可),使用寿命往往在15年以上甚至30年(消耗级芯片的生命周期在1-3年之间,一般不会超过5年),车载芯片的不良率不能高于百万分之一,甚至是无限趋近于零(消耗级芯片可接受的不良率是万分之二)……
为了包管车载芯片的安全可靠,进入汽车电子主流供应链体系必要满足多项基本要求:

以是对于后进者来说,想要撼动原有市场是极为困难的。即便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领头羊 Mobileye,也花了整整8年才拿到第一张车企订单,上市则是在创建15年之后。
02 为什么说芯片供应危机是中国的机遇?


2009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举世最大的汽车生产国。
直到十年后,六家入围世界500强的中国车企的利润总和,也抵不上一个丰田。
通过产品收支口过程中的“剪刀差”,大量工业制成品的剩余代价从中国流向世界各地。
按照英飞凌2020Q4公布的数据,从燃油车到纯电动汽车,单车半导体的代价量从457美元提升至834美元。现状却是在中国每年2800万辆的汽车市场,国产汽车半导体的产值仅占举世车载芯片收入的4.5%,其中部分关键零部件的进口数目在80%-90%。
而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举世芯片制造产能转移,中国承接了至少1/5个部分。
2004年,我国就提出了加强培育零部件产业,时至今日零部件产业的发展仍旧严峻滞后于整车。
在国内,Tier 1所需的车载芯片可以通过自主开发和跨境收购的方式有所突破,但Tier 2所需的半导体部件,国产能力几乎为零。
汽车半导体按种类可分为功能芯片MCU、功率半导体、传感器和其他。从代价占比来看,传统燃油车的MCU代价最高,当传统汽车逐渐过渡到新能源汽车,代价量增长最大的是功率半导体。
电动车中,逆变器和电机代替了发动机的角色,其好坏直接影响到电机的功率输出表现和整车的续航能力。目前,大部分电车还是用IGBT来做高功率逆变器及车载充电体系。
反映在过去一年的乘用车销售市场,是燃油车销量的节节败退,以及新能源汽车的高歌猛进( 01 制程不是衡量芯片代价的唯一尺度 中提到过,本轮汽车芯片供应危机主要集中在对制程工艺要求稍高的MCU部分)。
然而当黑暗到临时,没有谁是幸存者。本年6月,中国乘用车销量竣事了疫情以来的11连增,同比下降5.1%。
燃油车之后,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大盘虽然维持住了过往的增长态势,但增长率先后到达S型曲线的第一个拐点,无论是合法红的特斯拉,还是所谓的造车新势力。
马斯克喜好在季度末给全员发邮件,用以督促交付。在本季度下发的全员邮件中,他写道:特斯拉制造了很多缺少零件的汽车,必要稍后再添加,这是特斯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交付海潮。
亚洲的汽车半导体基地,除了日本和中国台湾,另有一个重要支持区域——马来西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积聚,这座黄金半岛成为举世半导体产品的第七大出口国,超过50个半导体制造商在当地设厂,贡献了举世后端半导体产量的13%。
当马来西亚当局因为疫情在天下范围内实验“全面行动管制令”,意法半导体、英飞凌、恩智浦和瑞萨的生产都按下了停息键。这次,小鹏和抱负也没能逃过车载芯片短缺的厄运,纷纷下调了第三季度的交付量预期。
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抱负向用户提供了一个3雷达版本的车型,并答应会在12月到明年春节前为车主免费补装剩下的2个雷达。在完成补装之前,暂不开放ADAS中的自动并线和前方横穿车辆预警功能。
学到了特斯拉交付的精髓。但透过乘联会公布的新能源月报,我们证实了不管是纯电动市场,还是插电混动市场,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速都已经开始放缓的究竟。
除了比亚迪。
作为国内最不务正业的整车制造厂,他们自主计划与制造的IGBT芯片和模组,已批量应用于比亚迪电动汽车;同样已批量或即将批量应用于汽车的关键芯片另有图像传感芯片、车用MCU、电池管理芯片和IGBT驱动。
在别家因缺芯过得水深火热的2021年,阻碍比亚迪交付的是刀片电池的良品率迟迟得不到改进。
在官方语境中,自研自产芯片使得比亚迪产能未受到缺芯潮的影响。
这是否意味着他们已经从潮水中上岸呢?答案恐怕不那么乐观。
翻看比亚迪半导体四个月前向深交所提交的招股书,公司通过供应链举行境表里采购元器件,前五大供应商的占比数目常年保持在接近30%的水平,其中不乏东部高科、台积电以及先辈半导体的影子。
中国的汽车芯片制造业,另有最艰难的一段路要走。但眼下正是最好的机遇。
半导体去进口化来到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窗口期。在这之前,得益于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比亚迪已经是国内仅次于英飞凌的车规级IGBT厂商了。
03 放弃幻想,特斯拉国产化不外是又一个诱人的「苹果」


特斯拉一直对外宣称致力于实现供应链的当地化。
据外媒报道,国产Model 3和Model Y的零部件中有90%以上来自中国供应商。但他们没有写出来的地方是,这个国产化包罗着大量在华投资的外资企业名单。
以及斥巨资运抵上海的各式自动化装备。
他们几乎把所有的研发力量都结构在美国,就连招聘网站上面向中国的职位,也多是生产、交付、销售以及客户支持等边沿岗位。
上一轮在中国享受了超国民待遇的外资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后把我们酿成了享誉举世的「世界工厂」。
我们赚到了钱,但也失去了很多,唯一学会的原理就是:谁把握最核心的技能,谁就能得到最大的优势。
如若否则,就会像iPhone的国产化一样,养出一堆等库克临幸的产业链玩家。
一如欧菲光,离开苹果产业链之后,当季利润就下滑了93.25%,令人唏嘘。
末了,希望大规模的制造能力,不是中国芯片的终局。
参考资料:
[1].应对2021年汽车行业芯片荒,IHS Markit,2021年
[2].汽车电子革命系列白皮书,罗兰贝格,2021年
[3].芯片短缺对汽车行业影响多少,国泰君安,2021年
[4].如何明确芯片代工权?半导体风向标,2021年
[5].八英寸晶圆的问题,半导体行业观察,2021年
[6].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远传科技评论,2021年
[7].与手机里的芯片相比,做车载芯片会更难吗?X科技实验室,2021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位
Empty Ads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