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融让梨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一则寓言小故事,很早就被编入了小学教材,作为教育孩子学会忍让的范例。《三字经》中都有“融四岁,能让梨”的句子,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然而孔融这个孩子们的榜样,长大以后的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又是为什么呢?
孔融出生于公元153年,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其让梨的故事最早记载于《世说新语笺疏》,后又见于《后汉书·孔融传》。但孔融真正在当时为人所熟知是在其十三岁时,父亲泰山都尉孔宙去世,孔融悲恸不已,乃至痛哭到无法站立,州里百姓因此皆歌颂他的孝心。
在孔融十六岁时,兄长孔褒的好友张俭为中常侍侯揽所记恨,张俭被追捕时逃到孔家,恰恰孔褒不在家,只有孔融欢迎他。张俭以为孔融还是个小孩子,就没有告诉孔融本身的处境,孔融却见他形容狼狈,于是做主留下了张俭。厥后事变败露,孔家两兄弟都因此入狱,两个人都争着要担下罪责。朝廷末了判断孔褒开罪,孔融便因此事更加闻名。
大概就是由于幼年成名,孔融的性格不但没有像小时候那样不绝谦善沉稳,反而变得偏激自负起来。《御览·秦子》中记载,孔融在北海任相时,见到一个人在路旁的坟墓边哭泣本身的亡父,表情却一点也不憔悴,孔融以为此人卖弄,于是将其杀掉了。固然这件事也和孔融让梨一样属于轶事,不能完全确定虚实,但孔融敏感自负的形象由此可见一斑。
公元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在城外兵戎相见时仍然言笑自若,乃至自顾自地读书。至夜晚整座城都被攻陷,他才遁迹而去,留下了本身的妻儿作为诱饵,后妻子儿女皆为袁谭所掳。固然孔融自负才学,有安定国家危难之心,但危急时候真正到暂时他却丝毫没有作为,这也是令后代之人有所诟病的地方。
别的,孔融还十分嗜酒。建安十二年时曹操讨伐乌桓,同时上表禁酒,当时战乱频仍,喝酒简直轻易误事,按理这是一项公道提议。孔融却多次写信给曹操报告禁酒无用,言辞之间傲慢无礼,举动上更是特殊,经常叫上三五好友喝他个酩酊大醉,丝绝不将曹操放在眼里。厥后又变本加厉,时常恃才傲物冒犯曹操,终极为其所不容,于公元208年将孔融正法,乃至株连全家,连孔融年幼的儿女也没有放过。
孔融的一生是不羁的,四岁时候的忍让懂事只是一个微小的片断,与他之后判然不同的人生没有太大的关系。到了暮年时孔融的头脑乃至变得更为惊世骇俗,他曾当着众人的面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意思就是父母不值得亲近,孩子只是其情欲的产物,孩子和母亲只是寄存的关系,生出来以后就与母亲脱离了。如此真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与他年轻时体现出的孝道完全南辕北辙。
就是由于如许,四岁时谁人因聪敏懂事流传千古的孩子,长大后却成了一个颇多争议的人。特殊是与传统孝道相悖的这段言论,如果让孩子们知道,孔融让梨的形象一定就此幻灭了,这也就是老师从未告诉我们孔融长大后的故事的原因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