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02|回复: 0

不要让自己家的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10 15:35:1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首发微信公众号:珩博士写字的地方,小心,你的话正在把无数个“好孩子”推向深渊!(从心理学的视角,分享高质量的家庭教诲科普内容)欢迎点击进入
你想让本身的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吗?
相信大多数家长会回答,肯定盼望!
在爸妈眼中,别人家的孩子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不玩游戏,每天只知道学习;
特殊懂事、不让爸妈费心;
……


“别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的口中总是那么完美,即便他不是那么完美,他也总是拥有、而且总是恰恰拥有你所没有的优点。可是“别人家的孩子”真的那么完美吗?“别人家的孩子”幸福吗?
01“别人家的孩子”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
马思纯,“星二代”,别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但“别人家的孩子”真如你想的那么良好、人生那么顺遂吗?
马思纯在综艺《看我的生活》里,讲述了一段初中时遭受校园霸凌的履历。
被同学恶意攻击身段、在全班面前朗读她的私家信件,甚至还往她的饮料里倒抹布水、粉笔灰、拖把水……
当她在告诉父母本身的遭遇后,她的父母不但没有帮助她办理题目,还给出了“中国式父母”的尺度回答:“不要去剖析,你要努力地去证明,你过得比她好,无视她。”


她家人的教诲和要求是“你必须服从”和“你必须明智”,要听话,要懂得忍让和为别人考虑。

如许环境下长大的马思纯,养成了“甘心委屈本身,也不会贫苦别人”的性格,她在任何事变中都会以别人为中心,恐怕本身的举动给别人带来负担,甚至到了高速服务区都不敢上厕所,由于怕司机以为贫苦。到处战战兢兢,在没有自我的天下里越陷越深。

无止尽地压制本身的需求,久而久之则成为一种习惯性畏缩。在面对不公平的时候不敢表达本身的意愿,无论是在生活、照旧在学习中,他们往往都是那类最憋屈的人。

成为"别人家的孩子"的要求摧毁马思纯的快乐,她确实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但她一点都不快乐。她的履历也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的缩影。
我曾经读过一本心理学的书《拥抱你的内在小孩》,里面讲到一个概念,叫“丛林意识”与“花园意识”。
它是这么描述的:
在“丛林”里,我们被生存竞争、乐成或失败、形象表现的代价所左右,大家生活在一个以乐成、魅力及权力为底子的社会阶层中,而主导这统统的是内在害怕和恐惊的感受,让人无法有爱的意识,我们自然而然会出现毁灭或粉碎本身和别人的举动。
我们大部门的人,都在“丛林”的氛围中长大,在压力、紧张和比较中,总被要求要表现和被看见,好让人说长道短,而非单纯地活着就好了。这种制约深深植根于我们发展的社会,偶然识地传了一代又一代。
但在“花园”中,天下应该是如许:每个人都可以用本身的方式在这个空间中表达他或她本身。在花园中,不管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状态,都是被接受的。
在这个天下中的最高代价是接受原来的面貌,大家互相支持去学习爱本身,无须比较,只要尽情去发现本身的代价、发展本身的天赋就好了。我们要学的是将别人视为资源,而非威胁。(引用自《拥抱你的内在小孩》,作者克里希那南达(Krishnananda Trobe)、阿曼娜(Amana Trobe))
而正是由于我们很多的人,自小生活在“丛林”里,我们的身体肌肉甚至已经都快要忘记我们曾经“做本身”的样子。于是我们常常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天下里。
又大概本身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在外界的不断要求下,他们缺乏足够的勇气,不去做“别人家的孩子”。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享受了“别人家的孩子”的荣誉,就必须承担相应的压力
同时,“别人家的孩子”会以为本身很特殊,永久是被关注的那一个,常常性的以本身为中心,甚至以为机遇永久是属于本身的,变得高傲与自负。大概由于从来没有蒙受过打击的他们,履历一些挫折,甚至出现自卑的情况。
02父母为什么总是喜欢把本身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呢?
美国心理学家、社会比较理论的首创人费斯汀格提出过一种相似性假说。意思是说,人们总是会跟那些与本身本事水平相称、大概地理位置就近的人进行比较,由于这群人就像是一面镜子,能够让我们更加客观真实地了解本身,以这群与我们看似相近的人作为一个标尺,对自我的评价也会更加全面具体。简单地来说,是指人本能地会通过搜刮身边的信息并与之比较来判断我们本身在社会当中的位置。

03父母的负面期望限制孩子的发展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为“期望效应”,重要讲述的是期望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往往轻易忽视的是,“期望”不但仅有正向的、积极的,还包括负面的、消极的期望。

从父母的角度来讲,当你意识到本身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差,其实包含了本身对孩子的扫兴,甚至对孩子持否定的态度。孩子感受到父母对本身的态度大概期望后,有可能会越来越差,从而限制孩子发展的可能性,导致孩子不绝圈于“比别人差”的怪圈中,无法跳脱出来。
携“魔丸”出生的哪吒,从出生起就被人视为“坏孩子”。二次元齐刘海、浓浓的黑眼圈、鳄鱼牙,配上一副颓丧的表情,“魔童”没差了。暴躁易怒、顽劣不堪的他,遭受敌视,被村民叫做妖怪。他救出小女孩,却被以为是抢走了小女孩而遭到谩骂;他苦练一身本事,想要降妖除魔,却被嘲笑说他本身就是妖魔。

“他们把我当妖怪,我就当妖怪给他们瞧瞧!”

于是他便开始成为人们以是为的谁人样子,大搞粉碎,小到家里的物件、院墙,大到整个陈塘关的房屋、路面,都遭到粉碎。而所谓的魔,与其说是他的本性,不如说是世人强加在他身上的偏见。生活中,有些家长也常常不自发地饰演着“陈塘关百姓”的脚色,用批评、指责的方式给孩子扣上一个个不太雅观的帽子。
其实,调皮捣蛋的顽劣外表下,哪吒其实拥有着一颗等待被认可的心。李靖夫妇尽力为他提供好的生活环境,给予哪吒正确的代价观和归属感,以身作则,教给他责任与继承。
正是父母正确的引导和教诲,在三年的时间里,他冲破偏见、和运气抗争,在父母的爱和宽容中克服魔性,逆风翻盘。哪个孩子不想让本身变得良好、得到众人的认可呢?如果连本身的父母都不能明确本身的孩子,那尚有谁能?如果连本身的父母都不爱惜本身的孩子,那尚有谁爱?
04怎样才能让孩子康健发展呢?
尊重孩子的差异
胡可曾在微博上发文说:人生来爱好各不雷同,或余音绕梁,或芳香四溢。


安吉弹琴
小鱼儿烧烤美食
短短的一句话,就道出了教诲的真谛——孩子生性爱好、天赋各不雷同,教诲的底子是尊重他们的差异。
留意因材施教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诲家孔子在教学过程中非常留意“因材施教”。
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路问他:老师,如果我知道了一种正确的主张,那我可以立刻去实验吗?
孔子说:你有父亲和兄长在,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验呢?
可是,同样的一个题目,由另一个学生冉有去问,孔子的回答则完全相反,他对冉有说:不要夷由,去做吧!
为什么同样的题目,面对不同的学生,孔子会给出截然不同的答案呢?
那是由于孔子深知子路和冉有的个性不同。子路好争强好胜,办事变常欠考虑,以是孔子劝他三思而后行;而冉有性格谦虚,好柔嫩寡断,以是孔子鼓励他果断行事。
好的教诲就是,在了解并采取孩子的底子上,对孩子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教诲。
注意过程

父母艳羡“别人家的孩子”取得的“辉煌结果”,是把偏重点放在了他们取得的表面效果上,很多时候他们并不了解取得“结果”的过程。实时地对孩子在办理题目时表现出来的努力、专注、坚持与进步进行赞赏,赋予孩子自信。“别人家的孩子”千好万好,但是本身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以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这就是所谓的“标签效应”。不管是好的照旧坏的,“好孩子”照旧“坏孩子”,对于一个头脑还未成熟的孩子来说,一旦被贴上标签,就是无形中给孩子上了一道枷锁。孩子可以是一棵活在丛林里的树,也可以是一朵花园里自在绽放的花!

作者说

“改变一个成年人的观念总是很困难,在很多地方,是青少年们在包涵、谅解父母。”这是现现在很多中国家庭的真实写照。
殊不知,人最难的其实是永久去符合他人的等待,由于别人的一次扫兴就可以把你摧毁。只有本身真想做的,才能有勇气反抗得住失败,蒙受低谷。
如果你是父母,请记住:最好的爱里没有等待。
你的遗憾,用你本身的人生去补充,不要以“爱”的名义,窃取孩子的人生,把未完成的心愿都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去替你去实现、去完成。
如果你是谁人背负着等待的孩子:一定要实验为本身而活。
不一定要夺冠,不一定要辉煌,只要试着在一件件小事上学会为本身。过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你已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成为了本身。
全文完,感谢您的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