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28|回复: 0

真相比电影更可怕:什么样的孩子,被父母送去了地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28 04:49:5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1了,居然还有父母,会把孩子送去“改造”!

“泼猴!你可知罪!”
《五行书院》这部由23岁青年导演宁元元带来的直击现实主义教育题材的电影短片,一经播出就备受关注… 单亲男孩小五,跟随母亲过着拮据的生活。为分担母亲的生活压力,小五利用自己打游戏的爱好,泡在网吧靠陪玩游戏赚钱。

但母亲唐姐却认为他上网成瘾,不务正业,屡教不改,大逆不道。

为了矫正小五的网瘾,唐姐打算把儿子送去五行书院,好好改造。
为给儿子争取一个“改造”的学位,唐姐刻意接近和讨好校长。
而被唐姐费尽心思送去五行书院的小五,却在遭受着非人道的虐待…

侮辱、体罚、非法拘禁… 稍有不从就拳脚相加。 肉体和心灵上的双重摧残,最终改造的孩子就是镜头展现的工厂加工孙悟空的面具,千篇一律。 同是这一波被父母送来“重新做人”的孩子里,有一个女孩莎莎。她逃出学院后,在网上发表了《五行书院,杀人于无形》,将在学校里的遭遇进行了深度揭露。

被举报后,五行书院责令关闭,孩子们成功被解救,眼神中却再也没有往日的光彩。 回家后,妈妈让小五吃饭,他言听计从,也异常的机械,甚至捡食掉在地上的饭菜。

影片的大胆呈现让人很入戏,同时也让我想起了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真实炼狱事件——豫章书院。
豫章书院打着“通过国学改造患网瘾叛逆孩子”的旗号,进行着非人道的少年改造,伤害之大,引起了巨大的社会轰动。
时至今日,在知乎、微博、各大社交平台上讨论过亿… 很多经历过,和正在经历类似情况的孩子都在诉说着血泪。
吊诡的是,豫章书院酷刑的最后,已变成了欲盖弥彰的历史…
壹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
《五行书院》的原型豫章书院,其实已经是二世祖,国内最早打着“教育”“改造”旗号的恶魔,是“电击狂魔”杨永信。 他将网络游戏定义为“电子海洛因”,并认为网瘾也属于一种精神疾病。
可是,国际心理学家们,早已经把网瘾踢出了心理疾病名录中。沉迷网络,不过是当下时代的常态。 太多父母接受的不是孩子沉迷,是孩子不听话,不服管教。
说了,不听。打了,不改。
网瘾也好,叛逆也罢,不管是什么问题开始的矛盾,孩子不从就找让他“从”的手段,上硬的。
杨永信和他的“十三号室”“电击疗法”大行其道,成了这些无知父母的刽子手。

最为可怕的是,杨永信常常提醒家长,初期接受“治疗”的孩子会有些逆反。这些家长,变成了恶魔的信徒。 家长们只是默契表示,心里有准备。只求孩子能重新做人,“受点罪”问题不大。真是魔幻。
孩子真的是“被改造”了吗?
不是听话,是被恐惧和虐待奴役了。不是顺从,是经历创伤后的PTSD。
一段关于“改造”的黑历史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诺贝尔奖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医学手术——脑叶白质切除术。

最初的实验,是先将动物或者患者的前脑叶白质切除器具刺入颅腔,然后捣毁一块脑区。
“脑残”了,温顺了。
当时的精神病医生们,仿佛迎来了曙光:只要这么一个小小的手术,那些狂暴的患者就会变得像小宠物一样,任人摆布。
到了1945年,另一个美国医生出场了。他叫做沃尔特·弗里曼二世。他对这种“手术”进行了一项“改进”,发明了所谓的“冰锥疗法”,这是更惊悚的手术!医生直接用锤子将一根大概筷子粗的钢针从病人的眼球上方凿入脑内,而后徒手搅动那根钢针以摧毁病人前脑叶。

一开始,手术很受欢迎,因为病人越来越“稳定”“顺从”了。
但,情况变得糟糕起来:有些病人直接死于手术或是因为手术后遗症而自杀;有些人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残疾;也有一些出现了极端的狂躁或是抑郁症状…
而最多的情况是,病人精神病症状有所减轻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后遗症:这些病人变得像行尸走肉一般,孤僻,迟钝,麻木,神情呆滞,任人摆布,从此一生就生活在无尽的虚无之中。
一个母亲这样描述她接受过前脑叶白质切除术的女儿:“我的女儿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她的身体还在我身边但她的灵魂却消失了。”

到20世纪40年代后半段,情况变得愈发糟糕起来,声称可以“治疗疯狂”的前脑叶切除术本身却陷入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疯狂和混乱中。
由于媒体和广告的添油加醋,这种本该是治疗严重精神病的最后手段在一般民众的心目中俨然成了解决一切问题的万金油。
在日本,许多小孩子被他们的家长送去做前脑叶切除术,而原因仅仅是家长觉得他们“不乖”。
在丹麦,政府专门为这类“新型疗法”建造了大量医院,而针对的疾病则是从弱智到厌食症简直无所不包。
在情况最严重的美国,由于弗里曼等人鼓吹“精神病要扼杀在萌芽状态”,成千上万的人没有经过仔细检查就被拉去做了这种手术。更有甚者将这种手术用在了暴力罪犯和政治犯身上。
直到一百多年后,科学家才了解到前额叶皮质与人的情绪、价值判断和复杂决策等高级思维活动直接相关,可以说是大脑的命令中心。
可以说,这种反人类的改造手段,是诺贝尔奖,也是神经外科科学史的“黑历史”。 这一段,听着,像不像豫章书院和杨永信们的“江湖骗术”?
是谁造就了魔鬼?
为什么“改造骗术”这样的魔鬼能够层出不穷?为什么临沂网瘾戒治中心、豫章学院能够频频出现? 有供应,自然是因为有需求。 而需求方,恰恰就是部分可怜又可恨的家长。为什么说这些家长可怜?他们往往有着共同的特点,孩子年幼时或迫于生计在外打工,或终日忙碌无暇陪伴。
小时候不陪伴,没有爱的土壤。长大后赖孩子,只有一味控制。
纪录片《归途列车》中,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张昌华、陈素琴夫妇,在女儿8个月大的时候就外出打工了。

他们不爱自己的女儿吗?
陈素琴说:离开家,一心想着赶紧到城里找工作能赚钱养活孩子。那时候女儿不到一岁,我是掉着眼泪出去的,最后一次抱她在我妈妈家。出来以后每次收到家里的来信我都会掉眼泪,饭都出不下去。如果要看信的话,就得把饭吃了再看。
他们不关心自己的女儿吗?
张昌华夫妇说,每天8点到半夜12点的超长工时,闷热难耐又布满粉尘的工作环境,他们都能坚持,但是支撑他们的动力就是:赚了钱,让儿女好好读书,将来上大学,不再重复他们的命运。 因此陈素琴每周都会给女儿打电话,叮嘱她要好好读书,但是每次重复的唠叨,总是让女儿沉默。

缺少父母陪伴的张琴,心思却早已不在学业上,她只想逃离,最终在年夜饭上和父亲大打出手。 张昌华夫妇的悲哀,在很多地方重复上演。

我双手搬砖,就无法抱你;我放下了砖,却无法养你。 我好想陪着你慢慢长大,看你牙牙学语蹒跚学步,陪你临池学书长大成人。 生活所迫,也是迫不得已。无知父母,也是无力的弱者。
为什么说这些家长可恨?
可恨就在于,缺少了童年的陪伴,醒过神来发现孩子有些“误入歧途”,就想“拔苗助长”,甚至“矫枉过正”。
然后他们就相信了杨永信、吴军豹,或是《五行书院》中院长的鬼话——三个月之后,保证给你一个全世界最优秀的儿子。 这个可怜又可恨的母亲,一路摸爬滚打为了孩子斩妖除魔,却因为魔鬼的蛊惑,亲手将孩子送进了最为凶险的猛鬼巢穴。
戴上金箍的大圣,找到了正道。而因畏惧电击、凌辱、性侵才听话的孩子,只是成了吓破胆子的麻雀,成了失去灵魂的提线木偶。

也成为了他人牟取暴利、攫取利益的牺牲品。
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只有缺席的爱,和匮乏的成长。
孩子的教育,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点一滴、源远流长的。
很多无奈的父母,把孩子送去魔窟之前都会问:“我试过了,什么办法都不好用,孩子就是不听话!”回过头来再看看,哪里有魔鬼蛊惑人心,是爱的天平早早走向了失衡。
趁来得及,用爱和陪伴,滋养生命。
不求父母为孩子遮风挡雨,只愿一生,孩子的风雨别来自父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