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ze=0.882em]作者|天雅
[size=0.882em]责编|陈沉沉
在心理学领域,我们经常谈论创伤。
而且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创伤。
比如,童年时期被忽视、贬低、冤枉等;
更严重的还有:被虐待、性侵、抛弃……
有些创伤,我们可以自行修复。
就像很多父母通过养育下一代,陪伴孩子共同成长,以此疗愈自己。
但一些严重的创伤,当我们没有能力修复时,就有可能会像基因一样,传递给下一代,下下一代,形成强迫性重复。
这样一种影响深远、极具破坏性的心理现象,我们称之为「代际创伤」。
也就是传说中的「命运的轮回」。
比如:
父母离婚,子女也离婚;
父亲外遇,儿子也外遇;
母亲堕胎,女儿也堕胎……
这时问题来了:
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走出这种「代代相传」的恶性循环?
尤其,是那些经历过重大创伤或丧失的家庭。
能够正确地察觉、识别、摆脱这类创伤,对我们每个人今后命运的走向,尤为重要。
[size=1.412em]01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
「代际创伤」是如何形成的?
我先分享2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一:
A先生一向身体健朗,很少生病。
但自从半年前妻子怀孕以来,他整个人突然就不好了——经常出现心慌胸闷、呼吸困难、两眼发黑等症状,总感觉自己快要死了。
可去到医院检查,又什么病也没有。
无奈之下,他找到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经过一层层抽丝剥茧,终于找到他这一系列症状的缘由。
30年前,A先生出生,母亲难产去世。
这对他当时的整个家庭来说,是一个重大的丧失事件。
但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家人忌讳死亡,也从不谈论他的母亲。
通过隔离,将创伤压抑在家族的记忆深处,得不到修通。
如今他的妻子怀孕,孩子即将出生,这与A先生当年出生的场景重合。
于是,它成为了一个板机点,重新激活了A先生内在的创伤。
所以他那些找不到缘由的躯体症状和濒死体验,并不是因为他得了什么不治之症,而是:
他在一遍遍体验母亲临死前痛苦的感觉。
故事二:
B女士是一位妈妈,性格开朗、充满正能量。
但最近,她12岁的女儿突然出问题了——
情绪暴躁、失控,甚至还出现自虐、自残等一系列行为。
B女士带女儿来到了咨询室。
但经过详细了解,家里最近并未发生重大变故,女儿也没有遭遇重大意外。
于是,咨询师把关注点转向了B女士:
“您在12岁的时候,有经历过什么特别事件吗?”
B女士很错愕。
一开始,她吞吞吐吐地否认。
但后来,眼看着女儿症状越来越严重,她才终于鼓起勇气坦白:
“12岁那年,我被堂兄性侵过……”
对于B女士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创伤,令她深感羞耻与痛苦。
她没办法独自面对、处理,也不敢向外求助。
于是,她只能通过压抑、否认、遗忘,去隔离这部分痛苦。
如今女儿到了12岁,与B女士当年被性侵的年龄重合。
这同样作为一个扳机点,将B女士内在潜伏的创伤重新激活了。
女儿一次次失控、自虐,并不是因为她自身遭受了创伤,而是:
她在一遍遍体验母亲被性侵时的痛苦与羞耻感。
即便没有经历创伤事件、甚至对事件一无所知的后人,也会出现与先辈相似的痛苦体验和躯体障碍。
这,就是「代际创伤」的经典呈现。
[size=1.412em]02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创伤的代际传递呢?
根据武汉心理医院童俊教授的说法,主要存在2个原因。
心理原因:我们原始的防御机制。
家庭当中的上一辈,父母或养育者,在面对创伤时,经常会选择隔离、否认、遗忘等。
这就是原始的防御。
A先生的家人,从不谈论去世的母亲,就是一种情感隔离;
正能量的B女士,不愿回忆被性侵的经历,就是一种否认。
通过防御,我们可以暂时包裹创伤,隔离疼痛。
但创伤并没有消失,疼痛也没有消失。
比昂有一句话:
一个人经历了苦难,如果不去体验,不去感受,他就感觉不到痛;
他在用原始防御来回避痛苦,那么,这样的创伤会传递给下一代。
具体如何传递?
这就涉及童俊教授所说的第2点:
生理原因:儿童的神经系统没有发育完整
一般来说,儿童要到15岁,整个神经系统才发育完成。
越小的孩子,越敏感,因为他们通常都是启用直觉系统感知事物。
且在亲子互动中,70%-80%都是通过非言语信息(比如感受)进行交流,而不是直接表达。
如此一来,那些受过创伤的父母,即便层层压抑、层层防御,孩子也依然能感受到。
比如上文提到的B女士。
她表现得很开朗,很正能量。
但12岁被性侵的创伤,却一直囤积在她的心里,没有被修复。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带着创伤与异性相处,B女士会有什么感受?
愤怒、恐惧、羞耻、排斥……
当然,她自己可以通过防御,压抑感受,隔离痛苦。
但这一切,女儿却是能感受到的。
她会感受到:
当谈论男性时,妈妈语气带着愤怒与排斥;
当异性靠近时,妈妈眼神里的惊恐与羞耻……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往往会不自觉地认同、承载父母的痛苦,成为创伤的容器。
于是,上一代的创伤就会像刺一样,镶嵌在下一代里面,形成创伤的代际传递。
[size=1.412em]03
理解了代际创伤的传递机制,再去谈“怎么办”,也就清晰了:
识别代际创伤,从镶嵌中抽离。
一般来说,类似A先生、B女士这类严重的创伤,需要心理医生介入,才有可能完成修复、疗愈。
这个过程,心理医生通常会做3件事。
第一件事:帮助病人梳理家族史,了解病人成长的大背景。
心理治疗的开始,就是对病人过去的探索,在病人脆弱的地方找重点。
比如A先生,他内心存在很深的愧疚感、负罪感。
因为他出生的时候妈妈去世了。
对于年幼的他而言,就等同于:
“我导致了妈妈的死亡,我「杀死」了妈妈。”
而B女士,则存在很深的羞耻感和自我攻击。
12岁被堂兄性侵。
年幼的她,会这样认为:
“我是不好的,我很糟糕,所以堂兄才会欺负我。”
随着治疗的深入,病人的创伤会暴露,过去一直压抑着的情绪情感,也会随之被激活。
对于病人而言,其实是很痛苦、很致命的。
这时心理医生会做第2件事:
像容器一样接住病人的各种情绪情感;
将它们「去毒化」,再返还给病人。
病人在创伤中一次次强迫性重复,往往是因为:
在潜意识里,他们希望重复过去而获得疗愈。
“过去是我不好,导致了糟糕的结果;
如果这次我做好了,结果就不一样了。”
「去毒化」就是诚实地告诉病人:
这一切,不是你的错。
你的妈妈不幸去世,不是你的错;
你的堂兄性侵了你,不是你的错;
你是事件的受害者,不应该由你来承受后续的惩罚……
一开始,病人可能会存在一系列阻抗——
躲闪、尴尬和不耐烦,甚至还有可能会愤怒抗议、攻击咨询师。
这是他回避疼痛、回避脆弱的表现。
这时心理医生会做第3件事:
看见病人的脆弱,并陪着他一起哀悼创伤。
不是理智层面,而是情感层面:
“我能理解你的痛苦,我能感受到你的疼痛,我们的心此刻是在一起的……“
只有这样,病人才有可能最终放下防御,去触碰自己内心最脆弱、最敏感的那部分伤痛。
他可能会潸然泪下,甚至还可能会嚎啕大哭。
与此同时,那些镶嵌在代际创伤里的刺,也会逐渐被看见、被识别、被溶解。
当病人真正承认“我遭受了伤害(或我父母遭受了伤害)”时,哀悼就开始了;
当他真正理解并接纳“这一切,不是我的错”时,疗愈就产生了。
[size=1.412em]04
当然,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一定经历过像A先生、B女士的严重创伤。
但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代际创伤」的痕迹,或多或少都是存在的。
因为每一代养育者,都有自己的创伤,都会不同程度地镶嵌给下一代。
如果不能觉察、识别、摆脱这类创伤,我们就会不自觉地陷入「命运的轮回」,不断重复先辈的命运。
回到文章一开始的问题:
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走出这种「代代相传」的恶性循环?
总结起来,其实就2个步骤。
第1步:回望整个家族,听听父母的故事,听听先辈的故事。
当然,倾听的目的,不是原谅、和解或拯救,
而是为了更好地看见——
看见父母和先辈的经历、创伤与疼痛,从中进行哀悼。
在此,我想结合朋友小C的经历进行阐述。
小C的奶奶,是一位孤独的老太太。
由于小时候曾目睹奶奶对曾祖母恶言相向,小C非常愤怒,不愿与奶奶亲近。
甚至还一度将奶奶如今不受儿媳妇待见的现状,称之为“报应”。
直到前不久,大伯告诉她:
“奶奶年轻的时候,得过一场不知名的重病,被曾祖母遗弃在柴房,任其自生自灭……”
听完奶奶悲惨的过去,小C终于理解奶奶和曾祖母之间的怨恨纠葛。
她突然有一种很悲伤的感觉,忍不住痛哭了一场。
在哭的过程中,她完成了对奶奶、曾祖母过去创伤的哀悼。
哀悼,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完结悲剧的开始。
紧接着,来到第2步:
通过自我觉察,告别镶嵌,走向真实。
当我们对某一事物产生强烈情绪的时候,尝试去觉察:
这是我内心真正的感觉?
还是上一代镶嵌给我的?
可以通过自我对话,追溯情绪的来源。
回到小C的故事。
悲伤过后,她曾与自己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我为什么讨厌奶奶?
因为奶奶不好。
我为什么觉得奶奶不好?
因为奶奶对曾祖母很凶。
奶奶有对我凶过吗?
没有,奶奶从来没有凶过我,好几次还主动站出来保护我。
从中她逐渐意识到:
愤怒,并不是她对奶奶的真实观感;
而是,她在代替曾祖母去憎恨奶奶。
换而言之,是曾祖母对奶奶的恶意,镶嵌在了她的身上。
慢慢地,小C对奶奶的愤怒消散了,联结也就产生了。
哀悼创伤,告别镶嵌,回归自我——
这是我们走出「代际创伤」的必经之路。
它以错位的痛苦开始,以真实的联结结束。
写 在 最 后
谈论原生家庭,武志红老师说:
当站在自身立场看问题时,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愤怒——
为什么父母要冷落我、忽视我、伤害我?
当了解父母的经历和人生故事以后,我们会逐渐理解——
他们何以成长成这样的人?他们最大的伤痛和遗憾是什么?
当了解整个家族的命运和故事以后,我们会感到悲悯——
一代又一代,创伤的复制与重现,永无止境的命运轮回……
在我看来,这份悲悯的背后,其实也蕴藏着一股生命力。
因为我们每一代人,都有一种「走出轮回、改变命运」的愿望:
我不想重复父辈的痛苦;
我想过得比父辈好一点;
哪怕只是好一点点……
在这份愿望的驱使下,我们负重前行,匍匐前进。
从这个维度来看,我们更像是一个「愿望共同体」,而不是一只只「孤天里的鹤」。
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挣扎,而是一群人在挣扎;
我们不是一个人在努力,而是一群人在努力。
哀悼、察觉、分离「代际创伤」,是我们打破「命运轮回」的第一步。
它没办法一蹴而就,但它从未停止。
最后,我想对所有在痛苦中迷茫的朋友说一句:
继续向前走,别怕。
你的疼痛,自有价值;
你的努力,自有回应。
[size=0.882em]作者:天雅。一个有想法、有态度的心理学科班生;责编:陈沉沉。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size=0.706em]部分资料参考来源:
[size=0.706em]
《童俊:一例开始于儿童期持续到成年早期的PTSD的督导》
[size=0.706em]《童俊:边缘性人格障碍与代际创伤治疗》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