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萨姐
01
国庆七天乐,老母亲的第一天就“秒成渣”。
10月1日早晨7点不到,便被儿子土匪般的敲门声吵醒,提醒我快点起床,说好了带他出去玩儿。
不料,被他催着起床,他却磨蹭上了。
起床了半个小时,牙没刷,脸没洗,衣服没换,穿着睡衣,躺在沙发上,对着电视机里的奥特曼傻笑。
好不容易,催了又催,带着小主人下了楼,他又说,水杯忘记带了,和我闺蜜的儿子冬冬约好,要分享的玩具和书,也落在换鞋凳上没拿。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心里的无名火,熊熊燃烧。
我一边拉着他回家拿东西,一边一秒不停的数落他:
“你说说,你整天到底能干什么,除了添乱找麻烦,作业不写,东西不收,没有一件事不要人操心的。
你看看人家冬冬,干什么像什么,学什么是什么,一点儿都不要妈妈操心,真想换个儿子。”
起初儿子只是像霜打的茄子一般,并没有反驳我什么,不料,我刚说完“想换儿子”,他便瞪着我说:“换就换。”
正在气头上的我,听了儿子不知悔改地反驳,拿起手机,就给闺蜜打电话,提议“换儿子”。
达成协议后,我还有些自得,闺蜜的儿子冬冬成绩好、习惯好,养起来肯定不让人操心,卑微老母亲也可以正经放几天假。
至于气人的儿子,我深知闺蜜“内卷”已久,也是时候让这小子见识一下“人家的妈妈”有多严肃,才知道自己的妈妈有多温柔。
02
人家的孩子靠规则,我的儿子靠“吼”
10月2日,闺蜜的儿子冬冬正式成为“我儿子”。
我想象中的学霸,应该是“一好通百好”,每天不是在写作业,就是在写作业的路上,什么事都不需要人操心。
殊不知,同一个世界,同一种“熊孩子”。
冬冬来到我家后,对儿子的书、玩具、卡牌、乐高等等的兴趣,远远超出了学习。
眼看着一上午过去了,一下午也差不多过去了,他还没有去写作业的迹象,我试着暗示过他几次,他只是说“知道了”。
看着冬冬和我儿子完全无异的模样,我有些着急,万一住几天,把人家孩子的习惯带坏了,罪过可就大了。
我静静给闺蜜发信息,要不要管管冬冬,提醒他写作业。
闺蜜却像儿子不是她的一样,只让我随他去。
差不多晚上7点左右 ,我们吃过晚饭,冬冬才回到房间,拿起作业写了起来。
不到一小时,冬冬便拿出写完的作业,让我检查。
看着人家儿子的作业,再想想我儿子的作业,老母亲真是有苦说不出。
在同一所学校,一样的教学理念,人家的孩子写出来的作业,有条有理,字迹清晰,答案标准,老母亲只需要签个字便OK了。
接着,冬冬又开始读英语、记单词。
等他完成作业后,我的好奇心也按捺不住了,问他怎么这么自律,说写作业就写作业呢?
小家伙不以为然,像个小大人似的表示,作业是自己的事,筹划好了什么时候写,就写什么时候写,这是我和妈妈约定好的规则,她不管我什么时候写,我保证按时把作业写完。
交换孩子的第一天,冬冬的话,便像一盆凉水浇到了我头上。
原来,不是自己的儿子不好,而是别人的妈妈有智慧。
看着冬冬开心自在地玩着,眼前浮现起与儿子的日常。
但凡和他在一起,我便跟在他后面耳提面命的提醒着、警告着、威胁着:
“你怎么还在玩”、“怎么还不去写作业”、“作业写完了吗”、“你再不写作业,今天的电视就别想看了”......
逐步地,儿子的回答,从“知道了”变成了“不看就不看”,我和他仿佛一南一北的两头牛,我坚持管教,他坚持对抗。
看过了太多“超限交应”的惊醒,也认同“管得越紧,漏得越快”的教育理念,但是,打心底里却始终不相信儿子,他能够自己管好自己。
看到冬冬的自我管理,才意识到,自己对儿子的怀疑,有多么残忍。
03
人家的孩子把妈当朋友,
我的儿子把妈当“敌人”
有了第一天的相处经验,没有了“和孩子之间的学习压力”,我整个人也放松下来,尝试着去相信孩子能安排好自己的事,也给自己一个好好放松的机会。
有一天,带着冬冬一起刷“甜剧”。
这样的情形,在我和儿子之间是很少发生的,一来,担心给他做了坏榜样,整天刷一些没营养的剧;二来,不想让孩子过早地接触成年人的感情之事。
然而,看到剧中情侣的亲热戏时,我还是仿佛本能一般,让冬冬去帮我倒杯水,没想到,冬冬一边帮我倒水,一边对我说:“阿姨,没关系的,男生和女生互相喜欢,亲嘴是很正常的事。”
接下来,像个大人一样,与人讨论起剧情来,居然头头是道。
心想,这哪里是“儿子”,分明是妥妥地“小闺蜜”。
还有一次,我在厨房剥大蒜,冬冬瞥见了便告诉我:
“阿姨,你可以把大蒜泡在水里,这样剥起来又快又好。”
我问他这些“奇奇怪怪的知识”是从哪里得来的,他又告诉我,是无意中从抖音里看来的,然后,自己试验了几次,是真的有效。
儿子也曾对短视频着迷,也曾与我分享过“奇怪的小知识”,我却一味责怪他,整天不误正业,看些歪门邪道的东西,有时候,儿子想帮忙,我也是高高在上的挑剔他做得不好,还让我去收拾烂摊子。
在第四天的晚上,我帮冬冬关了灯,准备回房睡觉时,冬冬却拉着我的手说:“阿姨,我有点想妈妈,您今天能哄我睡吗?”
彼时,我心想半大小子,居然还这样依赖妈妈,怕不是被宠坏了。
不过,想到人家孩子离开亲妈,也是人之常情。
随后,我便坐在冬冬的床边,拉着他的手,陪他聊天。
他告诉我,寻常晚上妈妈基本都会这样与他聊天,不问作业,不谈学习,妈妈会讲工作上遇到的事,有时候,遇到了难事,妈妈还会请他出主意,他也会讲与小伙伴之间的事,就像朋友一样,说说笑笑。
听着冬冬的话,也想起了儿子,去闺蜜家里住了几天,一个电话也没打给我。
想必,与闺蜜相处得很不错,再看看人家的儿子,已经开始想妈妈了。
那一晚,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
想起曾经的自己,也是活得轻松惬意,成为妈妈之后,不知道为什么,就变得紧张严肃起来,生怕有什么失误,耽误了孩子的成长,便对儿子处处管教,不敢有一丝懈怠。
殊不知,过多的管教,却将儿子越推越远。
04
我们总是在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却忘记了孩子的背后,站着一个智慧的妈妈。
和闺蜜的儿子相处几天下来,我感觉,他不像一个“儿子”,更像一个朋友。
我与他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对比我和儿子相处时,我每天仿佛装着放大镜一般,寻找儿子身上的各种“毛病”,儿子对我,则像对“敌人”一般,时而“打游击”,时而“正面刚”。
想起曾读过蒋勋老师的一句话:
“很多父母与教师真的忽略了一件事,他们所教育的对象不是一个物品,是一个人。”
在我身上,正应了那句话:读了那么多教育书籍,却始终教不好一个孩子。
并不是书籍无用,而是为人父母,总是被“父母”的身份监禁,好像父母与孩子之间,只能是“长”和“幼”的关系,与孩子相处,只能是“教”与“被教”。
其实,人与人之间,无论是什么关系,年龄差距多少,尊重都是建立关系的基础。
过多地压迫,只会让人感受到窒息,令人想要反抗和逃离。
相信每个父母都知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与冬冬相处之后,我才真正明白,此“老师”,非彼“老师”。
父母为“师”,更应该是孩子行为上的老师,而不是“道理上的老师”,用尊重与平等,和孩子一起建立成长的规则。
父母为“师”,更应该是促进孩子内在驱动的力量,不是用自己的强,去压制孩子的成长,而是懂得用智慧的“弱”,去推动孩子的成长。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这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父母。
希望我的经历,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多多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