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772|回复: 0

[购车优惠] 纯电慌了,为什么要拉一把油车与混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9 19:31:01|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王新喜
日前,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其中特别提到了“稳定燃油车消费,提出鼓励发展混合动力、低碳燃料技术”。这引发了业内广泛的讨论。


稳定油车,发展混动?在这种信号之下,纯电车企可能有点慌了。
笔者认为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适当拉一把燃油与混动
有利于拉动税收与消费
从油车来看,油车保有量大,加油本身就有一桶油半桶税的说法,增值税、教育费附加税,购置税、牌照税、养路费等,本质上是油车在供养电车。


根据业内列出的数据显示,吉利作为主营燃油车的车企,去年缴税高达473多亿,差不多是常年霸榜的比亚迪(2022年185亿)的2.5倍。而大众中的一汽大众,缴税就400多亿了。


电车却占用购置税减免、绿牌等很多的好处,但却没有承担相应的税收。如果一直让油车供养电车,对国家税收等各方面造成的压力也非常大。
因此,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下,发展油车的意义也很大,拉动消费,增加税收。


在当前新能源不断蚕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之际,适当的拉一把油车与混动,有利于国家税收以及汽油消费,让大家有钱出钱,能换车的就抓紧换车,拉动消费,燃油车牵动着众多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很多人的饭碗,楼市不景气,现在汽车成为拉消费的主要行业,刺激油车与混动的意义非常大。
让市场的回归市场
在当下,纯电车现在还存在很多问题,包括充电时间过长,续航不足,低温启动与操控安全以及碰撞易燃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此外,电池回收、整车服役期满残值偏低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网友JackyQ的汽车漫谈总结的2023年1~9月国内的新能源汽车起火的207个案例中,停车状态非充电起火占比31%,行驶中起火占比最高,高达37%。


207起案例中,其中纯电动车型170起,占比82%,PHEV(含增程)29起,还有8起不确定(可以假设为平分)。
从比例来看,纯电车型的起火比例高,因此,电池安全还没有达到较高的一个安全标准的情况下,纯电车在过快发展,并不全是好事。


当下,车企为了拉动销量,主打“冰箱彩电大沙发”,并没有去聚焦解决底层安全以及电池续航等方面的短板,某种程度偏离了当前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难以形成技术壁垒。
纯电车烧车,自燃等问题出现的概率要大于混动车,油车,这些问题需要时间去解决,如果过度支持纯电车,往往会让车企想着如何吃政策红利,而不是去解决现在的各种短板与问题。
“稳定油车,发展混动”,是让市场的回归市场,让纯电车的竞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去,走稳健发展之路。
混动补齐纯电短板
纯电要考虑出海的市场竞争力
混动既要兼顾传统燃油车的基础,又要整合三电的新技术和供应链,兼具燃油带来的续航表现和电驱动带来的动力、平顺,而动力电池当下还受性能和成本约束,纯电在十几万元的车型价格段,产品性能与成本控制难以平衡。
当下新能源车的基建配套仍不完善,插电或增程混动仍是不少家庭在经济性、便利性等多个维度考量下的平衡选项。是当下不少消费者的一种务实的选择。


毕竟,国人买车,很多都会考虑节假日长途通行,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三四线的人都在一二线打工,500~1000公里的长途出行还算挺普遍的。
因此,支持混动,也是在现实的条件下,兼顾消费者多方面的选择,也能倒逼纯电车拿出真正的竞争力。
但是混动的问题依然存在,就是融合电车与油车,但是两方面都做不到顶尖,在产品体验上存在问题,混动的一大问题是充电太慢。
从此前节假日“高速服务区和纯电动车抢充电桩”,再到“充电桩拒绝混动车型充电”, 不少纯电车主认为,插混车型或者增程车型充电速度较慢,有时需要一天的时间进行充电,很多纯电动车主觉得充电桩本就十分紧张,排队已经焦头烂额,插混车型实际上并没有续航焦虑,厂家卖车时也宣称长途和油车一样可以不充电,何必要来“抢”充电桩?
在不久的将来,插混车型用户或将被踢出新能源车行列,尤其是节假日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场景可能会限制混动车型占用充电桩。
如果未来越来越多充电场景限制插混与增程车充电,这对插混的体验将造成一定的打击。因为它在用户认知层面,越来越偏向于油车,这可能才是它未来的增长隐患所在。
“稳油车,发展混动”
纯电要重质量,而非销量
总的来说,“稳油车,发展混动”,意味着要政策不再偏向纯电。让市场竞争更加趋向公平化。如果在前期产品还没有足够成熟完善的阶段过度拉销量,其实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不利。
这其实就有点像智能手机的发展,发展初期,大家都在拼配置,拼性价比,拉高销量。但安卓手机一直没有解决的痛点就是系统用久了卡顿,第三方应用商店恶意软件泛滥,以至于很多消费者换机转向苹果,因为稳定流畅、安全一直是iOS的王牌。
新能源车的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很多消费者买电车,是基于绿牌以及各种优惠、市区通勤用车成本的考虑。
如果前期大家买了很多存在各方面不足的电车,会让整个行业的口碑受到影响,往往会让消费者第二辆车、第三辆车不再选择电车。


比如从今天来看,一旦遭遇节假日高速大堵车,纯电车就会面临排队充电的大麻烦,就有买纯电车后悔的声音,这其实让大家对新能源形成了不好的初期印象,这种产品层面的短板其实会主导消费者后期的选择。


加油3~5分钟搞定,完全不用担心续航的问题。电车车主节假日出行,最好是规划好路线,包括下高速找充电桩,充好电再上高速。
但随着电车越来越多,充电桩不够用的情况也越来越明显,经常需要看剩余电量,关键这还不准,找充电桩,往往又是坏的,找个能充的地方,一堆电车在那龟着。
这导致在节假日,高速服务区排队盛况每到长假都会成为热议话题。
当下除了比亚迪之外,大部分纯电车企都在亏损,这种亏损战略背后,其实就是过于注重销量数据,而没有注重成本控制能力以及自我造血能力。
因此,这种政策的过度偏向与过度扶持,无法正确的判断出新能源纯电车的真正竞争力与成长。长期下去,不利于激活电车市场的自我造血与盈利能力。甚至有可能埋下大雷。
从新的政策导向来看,以后纯电车要靠自己了,而验证电车到底是不是智能机的时候也到了。
本文转载自智能新连接(ID:znxlj01)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31009A03SGY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位
Empty Ads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