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7|回复: 0

用更精确的数据来形貌自己,我们的人生的确定性就会增加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24 13:13:41|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核心要点:

一个现代人可以用哪些数据界说自己?身高、体重、BMI、考试分数、绩效考核、热量摄入、运动数据、睡眠深度……做一个MBTI人格测试,它都能告诉你,你的i人属性是百分之多少。我们仿佛正过着全方位的量化生活,一组组无比精确的数据构成了我们每个人。


量化无疑让生活更加高效与精准,它的核心也在于通过将生活数字化,把目标用数字的情势表现出来,以便更加强化自我认知,这背后表现的是我们对精确,或者说确定性的追求。
但是,用更精确的数据来形貌自己,我们的人生的确定性就会增加吗?
另一方面,个人用精准数据架构起来的确定性,放眼整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宇宙中,又意味着什么?毕竟,根据研究显示,人类已知的宇宙物质只有5%,人类的科学不外是宇宙已知物质的沧海一粟。


如果真的是如许,这是否意味着人类大多数对确定性的探索和追求都是“徒劳”的?如果说宇宙的本质便是不确定,那么人类对确定性的追求意义何在?而对于因不确定而深感焦虑的普通人又有何解法?
对于上述问题,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齐锐、南京大学教授刘于思在眼界仲夏夜·腾讯消息精品内容粉丝节上进行了讨论。


一、绝对客观精准的数字之外,还有一个绝对主观的“我”

刘于思(南京大学消息传播学院教授):以近几年爆火的生成式AI为例,GPT、Midjourney、Sora等技能的发展,能生产更多信息。当我们使用信息和数据追求精确的生活,是不是肯定能够带来确定性?
严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问题,关乎我们当下的安全感、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生活质量等最生死攸关的问题。我们今天的生活,一方面越来越量化,越来越精确,好像确定性越来越高;但是另外一方面非常吊诡,我们拼命追求确定性,不确定性又在增加。比如我们现在最关心一个确定性就是健康的确定性,现在有诸如测血压、测健康指标、CT、核磁共振、测血脂技能本领等获取有关身体健康的精确数据。但是这里就有一个永恒的悖论,技能再精确,它丈量的目标是人,丈量的主体也是人。而人本身是非常主观的、非常情绪化的,特别涉及精力、心理,未来等因素的时候,会有很多的波动。
所以我觉得我们永久不会有绝对的精确性,而且说诚实话,我也希望我们永久也不要有绝对的精确性。绝对精确意味着绝对禁止、绝对死亡,而不确定性才是生长、运动、发展、生命。生命本身就是不确定的,不确定性才是世界和我们的本质,如果这个世界和我们有本质的话。确定性是相对的、暂时的,虽然确定性非常重要,但问题关键在我们怎么看待确定性,怎么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近来高考填志愿也是雷同的,当年我们填志愿就像开盲盒一样,就是绝对的不确定性,人云亦云。而现在填志愿著名师引导和大数据志愿填报,会根据各种新潮前景、差别专业、行业趋势,根据你的分数线等数据选择最适合你的志愿。
可是如许就肯定能找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吗?专业选择还需要考虑到考生的爱好、性格、能力范围和专长。当年我在复旦中文系读本科的时候,我们宿舍有一个从电子工程系转来中文系的同学。他转专业的原因就说他不喜欢电子工程,但是家里肯定要让他考,但他喜欢社交、舞蹈、写作,不喜欢做实验和面对一堆机器,所以来了中文系,后面考了上戏的研究生,后面又出国,现在在德国做导演。
所以在量化和绝对客观精准的数字之外,还有一个绝对主观的“我”,我们需要考虑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所谓人算不如天算。那怎么办?不如抓住当下,抓住自我。


二、从被描述的世界,到描述世界的方法,都是不确定的

刘于思:今天我们三个人的构成非常风趣,一位科学家、一位人文学者,以及我这个介于两者之间的社会科学家。想问齐锐馆长从科学家的视角来看,我们不确定性的来源究竟是什么?不确定性与科学理论之间是否存在关系?科学本身是一个确定性的报告,还是只是一个概率问题?
齐锐(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谈到不确定性,我觉得确实是如许,这个世界是这么复杂,人类总是希望有精确的数据描述它。但我们到底要去描述什么呢?从小的方面来说,我们想用精确的数据来描述个体,借助各种仪器丈量每个人在物质层面的指标,例如心跳、血压。不外活生生的人,除了有物质组成之外,还有一部门是精力运动,那我们该怎样用数据来表述这一部门呢?
描述精力运动是困难的。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有自我思考的,是有自由意识的。但是我们无法证明坐在自己身边的他人也是同样是有自由意识的,这是一个悖论。这跟今天AI的情况也是一样的,我们一直在质疑AI是否有自由意志,实际上我们也完全可以质疑坐在自己身边的人是不是一样有自由意志。因为它是一个黑箱,我们不能从主观的角度来描述另外一个人的主观精力,这是无法实现的难题。
另外,我们能否用精确的数据来描述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而这也有一大困难,就是描述这个模子和数据的规模是怎么样的。比如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如许一个故事,当时人们要画一幅真实细致的世界地图时,一位地图学家却说这一幅真正的世界地图就是世界本身,因为任何对它的绘画都是造成在肯定层面上的不真实。
当然,我们到今天研究宇宙,而宇宙是云云浩繁,云云无穷,我们依然还遵照雷同的想法,例如想用数据来模拟宇宙,只是大概用来描述这个宇宙的计算机应该和宇宙一样大。
至于不确定的来源是什么?实在宇宙的本质是不是确定的。在科学发展史上经历了如许一个变革,100多年前,科学家大部门都以为经典物理世界发展到了极致,他们以为我们掌握客观世界变革的规律,能用一个或者是若干个公式可以描述这个世界的本质。
最具代表性的是在19世纪初法国科学家在拉普拉斯和拿破仑的争论,他对当时的拿破仑皇帝说:“皇帝陛下,如果这么复杂的一个太阳系可以用很简单的公式就描述了,这个公式就可以代表太阳系的一切”。而拿破仑就反问他,“在你的模子中怎么没有造物主?”拉普拉斯回答称自己的模子中不需要造物主。按我们今天明白,他的造物主就是在模子之外不可预测的因素。


实际上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量子力学、非线性的复杂科学的出现,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无论从刚才提到的规模上,还是复杂性的程度上,都表现出了不确定性的一面。到了今天,我们更趋向于以为这个世界本质上是不确定的。
我作为天文研究的科普人士,我从宇宙的角度跟各人谈一谈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组成。
宇宙的起源,我们今天倾向以为宇宙起源是一次大爆炸,这叫做大爆炸假说。大爆炸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拥有着几万亿星系的宇宙,实际上都来源于138亿年前一次宇宙中一个极小单位上一次巨大能量的爆炸,各人都来自这一点,而这一点的“有”生于虚无。这个“无”从哪儿来?现代科学倾向于以为它是在真空中一次量子不确定涨落,在短短一瞬间膨胀起来的,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宇宙。所以我们的宇宙实在就来自那一次不确定的膨胀,用科学家的话说叫一顿免费的午餐,各人都是宴席上的享受者,这就是宇宙的起源。
今天我们对宇宙本质的研究来看它依然是如许。从微观的量子力学的层面,我们发现事物的很多特性是无法共同描述的。比如量子层面的微观粒子,它的速率和位置是无法同时测定的,在100年前量子力学先驱就指出了这一点,它又被称为不确定性原理,以前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又叫它“测不准原理”。不外,产生误差的原因不是我们的丈量本领,或者是达不到的要求,而它就是世界的本源。
在宏观层面,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是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简单说,宇宙中哪怕只有3个星球,3个星球之间互相的运动也会形成三体运动。而三体的运动从数学上讲就是一个混沌系统,它是无法精确预测的,因为轻微一点初始量的小数点,后面在第10位的误差,就可以形成在宏观层面上的巨大差别,就像蝴蝶效应一样。
而在宇宙的组成中,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物质和能量运动从本源上说不确定的,但这只是宇宙中很小的一部门。
天体物理学主要研究的六个问题叫“两暗一黑三起源”,“两暗”指的是暗物质和暗能量。
进入到21世纪以后,大多数科学家倾向于以为我们所处的宇宙和所熟知所有物质和能量只占宇宙组成的5%,还有95%是我们完全看不见、摸不着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所组成的,不外当下到底什么是暗物质和暗能量科学也未能解释,这是一种不确定性和未知。
一句话总结,就是这个世界的本源应该就是不确定的。


严锋:人本身真的是非常绝望的动物,他一方面要追求确定性,可是他又被套入一个永恒的不确定性,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宿命。问题是我们得发现这个宿命,还要接受这个宿命,还需要精良的心态和生活方式来应对宿命。
刚才齐锐老师讲到科学上的不确定性问题,这既是科学史的问题,恰好也是艺术史的问题。无论是文学、戏剧、电影还是音乐,在创作中都有一个非常线性的开始和固定的了局;绘画则是有一个中心、一个透视的焦点。可是到了立体派之后,就进入了一个多维的时空。例如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我们可以同时看到人的后脑勺、脸颊、头顶乃至于整个身体,它们呈现在同一个平面上,代表了一种主体性的转向。


原本是创作者、工作者、艺术家,甚至是所谓的上帝,他们创造了这个世界,掌控了这个世界的意义。可是今天赋予意义的权利来到了我们手上,从前我们只需要被投喂就可以了,可是今天我们需要更积极地创造意义,这也使得现代人越来越累,这也是不确定性给我们造成的巨大影响。
同时,不确定性也跟学科和社会分工是相关的,许多学科细分成了非常多的子方向,科学家们相互不知道自己的同行在从事什么领域的研究。我甚至请教过Open AI的科学家,问他是否能跟我说说Open AI的技能秘密到底是什么?他说“我也不知道”,因为这是黑箱算法,从前我们以为黑箱算法是商业公司他们为了商业秘密进行把持的本领,但现实是,大概真的是连他们自己都不能完全搞清楚。
Open AI的科学家甚至说当前的大数据模子,有点像养蛊,末了的结果是不确定性的。我觉得ChatGPT、AIGC、AI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不确定性的最大来源,我们不知道AI技能末了养出什么蛊来,末了脱离我们的掌控。而且AI还能制造很多虚假信息,我们也必须正视AI的危险。
三、向外仰望生动的大宇宙,向内充盈丰富的小宇宙

刘于思:不确定是自然界本性,未知则是人类宿命。就算我们深知这一点,作为普通人,还是会因为身处不确定和未知的时代而深感焦虑,并且对不确定性抱有既爱又恨的态度。面对不确定,各位有什么好的解法跟我们分享?我们应该怎样寻找最小单位的确定?
齐锐:谈到解法,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谈到了宇宙与人心,而我们完全可以把二者之间相互打通。宇宙是“天高地迵”,即宇宙无穷,存在未知和不确定性;而人则是要“识盈虚之有数”,即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性,或者是可以遵照的人生规律。
不外此处我想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们每天开车上班会用到导航软件,而导航系统至少会给我们提供三条可挑选的路径,并用绿色、黄色、红色来表示畅通程度,大多数倾向于选择绿色路径以便快捷到达。不外这里存在一个悖论,从家出发时,导航系统指出A路是绿色,可以很快到达,于是我们走上A路;可在A路行程中,它却“由绿变黄”,再往前走变红了。这并不是因为大厂程序员代码写错了,而是因为我们宇宙和社会本身的模子就是如许的,是一个到场模子。
在我们出发之前、静态情况下A路确实是不拥堵的,不外其他人有同样交通需求、都吸取到了这条信息,于是都走向A路,各人都不走的C路反而成了一条便捷的路,人生又何尝不是如许。
《道德经》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某个方向在所有人都趋之若鹜的情况下,也许不肯定是一条好的道路,其他像我们天文这么冷门的学科,没准将来也是许多年轻朋友可以从事的一条宽广大路,欢迎各人参加我们这条路,因为我们总要留下一些时间来考虑宇宙的大事变。
当然大宇宙和人生的小宇宙是有贯通的,我现在业余时间也在看《黄帝内经》等关于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书,而我在研读过程中发现其中有相当一部门内容在描述宇宙模子,比如天地日月怎样运动,一年多少天、一月多少天,春秋怎样交替等等。我们古人智慧认识到,人和宇宙是一体的,人的行为需要同自然和宇宙运行规律相一致才能求得健康。古代医书都是先描述大宇宙,再然后谈到小宇宙,这与我们今天主题是一致的,一个向外一个向内,我们都是在寻求同一个答案。
刚才刘老师问到怎样面对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我突然想到我的一位年轻朋友给我的建议,用英语表达是“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意思是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也许人生不是一个完美的旅程,但是每个人踏踏实实走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变,或者说完成每一件事变,去体验这个人生。
严锋:没有绝对的解法,但应该有每个人自己的解法,即寻找一种积极的确定性。
以我自己为例,我原来想考南京大学天文系,但因为我近视又色盲,后来就报了考文学。文学和天文没什么用处,但也都很好,天文和文学存在一种关联:文学是向内的,天文学是向外的。
另外,文学一样寻常是非常不确定性的,而且现代文学是越来越不确定性的,就像宇宙学也是越来越不确定性的。
所以说到解法,实在我觉得它没有绝对的解法,但应该有每个人自己的解法,即寻找一种积极的确定性和积极的不确定性。积极的确定性是“真”,当世界被各种虚假信息所污染之时我们更需要“真”,那什么是“真”呢?
这里又回我的本行,作为一名老师,我以为学习是建立积极的确定性的一种方式。学习不光指学校教诲,未来我们是终生学习,追求一种自我的教诲和一种终生的成长,积极的确定性是自我向内追寻的过程。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消息《一起来唠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但欢迎转发至个人朋友圈。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624A04R2U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