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4|回复: 0

中国的电影市场,在还已往十年的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 天前|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4年全年票房425亿,相较2023年大幅下滑,回到了十年前的水平,观影人次则比十年前少了两亿还多。


表面上的原因,是消费降级、年轻人不爱看电影了,核心原因则是娱乐内容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国内的电影行业,有竞争力的优秀内容太少了。而这背后,是已往20年来电影作为一项商品在服务属性上的缺失。电影行业现在非常急迫的需要回归常识,认知到电影是一个消费商品,需要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并且要做到最基本的尊重消费者。
中国电影,在还已往十年欠下的债。

1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问我,今年怎么少了这么多观众?当初补贴的低价票带来的增量观众都去哪了?
我反问了他一个问题,今年观众的大幅流失是不是恰恰说明了更多的消费者只是被造就出了低价观影的行为,而不是观影的习惯?
当年资本集体扎堆电影圈,最早进入的就是购票端。无它,做起来最容易,而且颇有想象空间。中国电影的票房10年时间从20亿暴涨到400亿,各大电影公司老板都在吹立刻要1000亿了,看起来很是一块肥肉。
那几年中国的资资本多的烧不完,从团购到打车,从外卖到买菜,各人都想靠烧钱熬死对手,购票软件也一样。一张票原来40块,微票儿说我补贴20只卖20,猫眼说我补贴30卖10块,淘票票说我补贴35卖5块——三块八、九块九一张的电影票涌入到我们的生活,也简直带来了一批增量的观众。
可惜资本在购票软件前后烧了几百亿,没有任何一个app能靠烧钱留下有忠实度的客户,因为消费者都是谁便宜买谁。逐步的各人发现电影的市场规模也没想象的那么大,1000亿似乎并没那么容易。

腾讯是最先想明白的。2016年,腾讯放弃微票儿,把它卖给了猫眼,最终这场大战以猫淘二分天下而结束。之后低价电影票逐渐退出江湖。
但是以为电影票就应该二十一张的观念却留在了很多人心中。中国现在的电影消费者平均一年观影两次,有60%的观众一年只进一次电影院,大部分是在春节和暑期期间。这是中国电影的基本盘,理解了这个数据,才能对电影行业的问题展开讨论。



如果对这些一年只进一两次电影院的观众进行一个调盘问卷,一张电影票应该多少钱,你能得到的效果,大概率是20~30元。
很多这样的观众其实并不是对电影感兴趣,他印象里以为电影票就不应该那么贵,春节时间凑热闹可以多花点钱,大概没事干有便宜票的可以当个消遣去看一看。如果两个人看个电影光票钱就要一二百块钱,那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太贵了。
2
电影票价是否贵,由什么决定?
消费者的主观判断。
消费心理是个很微妙的东西。九块九的电影票,哪怕看的是一个烂片,看完很有可能就会觉得无所谓,反正没花什么钱。但是当这个票价提升到五十九,八十九的时间,贵不贵就是由它提供的服务来决定的了。
电影的服务是什么?首先是硬件带来的观影体验,第二个是内容带来的情绪价值。
但是电影行业不停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包括很多影院在内,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服务的提供者。在中国,有很多电影院是完全没有任何服务的。
你去饭店吃饭,进去和走的时间,服务员都会笑着和你说“接待光临”,“接待下次再来”。但是你在影院,一般只有你要买15块一瓶的矿泉水和30一桶的爆米花时你才有资格和影院的工作人员语言。如果你提早到了影院,那你可能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只能站着等入场。
去年我在杭州的一个影院见到了一些游戏机等娱乐设施,我当时还感觉很惊喜,终于有个能坐还能消磨时间的地方了,效果走近一看,每一项都要费钱。你在空间上都不愿意让消费者多停留一会,如何能和消费者产生情感毗连呢?
更不要说那糟糕的观影体验了,我在各种不同的影院里体验过夏天不开空调热得要死,要么夏天空调太大得带个毯子大概长袖,屏幕太暗弓着身子往前都看不到细节内容,大概是旁边太臭,前后左右大声语言打电话。并且不但仅是在小地方小影院会有这样的体验,我在北京生活了15年,以上每一项我都在北京的电影院体验过。
就在2024年的年末,我在杭州西溪银泰城的博纳影院看了《破地狱》。当天杭州的温度是0~8度,但是电影院里居然没有开空调,而且在影厅里比在外边冷多了。我穿着羽绒服进的电影院,观影过程中有一半时间在搓腿。整个电影的放映过程中我听到前后左右很多人冻得不停擤鼻涕。


看完电影我很生气,我诘责影院的管理人员,为什么不开空调。他们顾左右而言他,一会说不知道,一会说空调坏了还没修好。到最后才有一个工作人员和我说他们规定只要不到零下就不开空调。
中国的电影观众真的太好欺负了,就这样的一个观影体验,居然没有任何一个人抱怨,各人看完了说几句冻死了擤擤鼻涕就都走了。你去问工作人员为什么不开空调,他连一句不美意思都不会和你说。就这样的影院,你如何让消费者能愿意一年多去看几次电影呢?
有的从业者总是在抱怨房租越来越贵,资本越来越高,所以不得已不开空调,降低银幕亮度。问题是,这和消费者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一个饭店因为人工资本太高,它就可以不给顾客收拾桌子让别人来自己收拾吃饭吗?
一个一年就进一次电影院的消费者,赶上一个冬天零度的影厅,进去看了一部《749局》,你猜看完之后他会如何评价中国的电影和电影行业?



3
比起影院的观影体验,我以为电影的内容对消费者来说是更为重要的。如果看得影片足够优秀,消费者或许会减少糟糕观影体验带来的不适感。
问题是,优秀的影片有多少呢?
影迷大概比较关注国产电影的人,可以说出中国这几年每年都有一些很不错的国产电影。但是如果你去问一个一年只进一次电影院的观众“中国的电影好看吗?”他大概很难给出这个回答。
因为他在电影院里能看到谁,完全靠运气。如果在春节看到了《流离地球2》,那他看完了可能会觉得中国电影现在真牛哇,如果看到了《749局》,看完出来估计就觉得中国电影完犊子了。
如果看到的是《钟馗伏魔》呢?
真的,我到现在都恨死《钟馗伏魔》这部电影了。因为这是最近十年来我爸妈唯一一次跟我去电影院看的电影。当时我很爱看电影,喊了几年爸妈春节和我去看电影,他们终于在2015年春节的时间允许了。当时感觉《钟馗伏魔》带点传统文化,爸妈兴许会感兴趣。效果谁人电影不但看得爸妈皱眉,我在影院里脚指头都扣烂了。从那以后,每次春节我说我们一起去看个电影吧,我爸妈都拒绝的非常干脆,我们再也没有一起看过电影。


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说过这个片子。但《钟馗伏魔》是那几年很多热钱和资本进入到电影行业之后最喜欢做的一种片子,IP明星片,就是有一个所谓的“IP”,再凑几个影视圈的知名明星,最好再有一个有名气的导演,凑一部电影出来。
因为当年听说搞电影赚钱,资金资本一股脑的就涌了进来,先是做购票软件,然后拍电影搞电影院。这些钱里边,只有很少一部分资金进来是搞长线投资和文化创作的,更多的钱研究的都是怎么能快速捞一把,说白了就是进来割韭菜的。
恰好那时间的中国电影观众非常迷信明星大导演,就会出现《钟馗伏魔》这样的片子,哪怕是个豆瓣评分只有4分的标准大烂片,票房却能有四个多亿。2015年的春节还有一个片子,叫《爸爸去哪儿2》,这玩意儿就是把到场综艺节目的人凑一起压缩时间演了个小综艺最后煽个情,连最基本的剧情都没有,你说现在回过头去看这东西能叫电影吗?当年这片子还2亿票房呢,第一部还7个亿票房呢。



那时间只要你能凑几个明星出来,你就能赚钱。你要我现在数,我能数出一堆豆瓣评分在5分以下但是票房却五亿十亿的大烂片,像什么《分手大师》、《小时代》、《九层妖塔》、《盗墓笔记》、《澳门风云3》,全是这种凑明星凑IP的套路,基本都诞生于资本在电影圈最火热的那几年。

哪怕是这样,当时国内不少名导明星的片约都能排到五年后,给钱还不够就给公司股票,让导演明星们成立个空壳公司,然后再让上市公司收购,八个亿十个亿的钱就从股民那转移到了明星导演手里。演员们的片酬也水涨船高,涨出天际,到厥后动不动就上亿,所以那时间经常能看到一个3个亿制作资本的电影2亿给了明星和导演,5000万搞搞宣发,实际拍摄都没花几个钱。
钱最多的时间咱电影圈的人也反面外人客气。一个副导演和我说谁人时间拍个片子,那可是太有钱了,开机前一个月包个五星级酒店100个房间,但是只有50个房间人有人住,剩下一半空着,不在乎,因为花的不是自己的钱,预算大大的够。
你说这事情能怪资本吗?资本本身就是逐利的,更多资本想要的都是短期的利益。没把持住的,是圈子里那些向快钱低头的人。
问题是,搞电影和炒股差不多,一赚一平八成亏钱。扎堆进来的资本和热钱,有大量的都亏了钱,而且还发现这钱幸亏不明不白的,人家天然就不愿意和你玩了。最后各人发现电影市场其实没那么大,而且那种凑明星的烂片也开始骗不到观众了,逐步的资本也就开始撤退了。
其实在热钱进来的时间,电影行业原来有蛮多机会趁势发展,因为你有大把的钱可以去尝试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说好好研究一下如何追赶好莱坞的工业化,比如说趁着人多钱多赶紧培育一批有才气的导演编剧,多搞一些优秀剧本的模板,以保证我们之后能稳定的输出优秀的影片。
效果呢?这几年已往,电影行业成熟的速度,远远低于观众成熟的速度。电影观众现在好莱坞都看腻了,更别说你凑几个明星搞点忽悠宣传,现在已经根本骗不到观众了。
4
你现在去影评人的视频、微博下边看,如果他们推荐一个电影好看,哪怕是他真心觉得好看,下边也会有一堆留言问,“你收了多少钱”?
不止他们不信,我也不敢相信。
中国现在相对独立的影评人大概电影自媒体人几乎是没有了。有点底线的,可能会先看看这片子,简直不错才会接广子,但是大部分人都没得选,因为现在整个电影圈封闭的像块只有正反面的铁板,每一个导演、制片、演员、宣发背后都绑着一长串的关系链条,把整个圈子搞得除了队友就是仇人,没有中间过渡,你说错一句话就惹怒一大批人,你要吃饭你就得混这个圈子。
你非要每个片子都说实话不食人间烟火?那你就是不给面子,要么想尽办法公关你,要么在圈子里排挤你,排挤不动营销公司还能联合电影公司说要封杀你。
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说起来都是泪。
二十多年前张艺谋拍出《幸福时光》之后你可以在报纸上问他是不是江郎才尽了,今天你敢在报纸上发这样一个文章,差不多就是和泰半个影视圈宣战了。
影评人几乎被全面把控只是电影过度营销的一个侧面。这几年的电影营销有点无所不用其极,乃至放大到比电影本身都重要了。


电影营销的概念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其实并不久,一开始就是影院和户外贴贴海报,报纸上吹一吹,也不花几个钱。厥后互联网发展起来了,各人发现在网上人多力量大流传速度还快,吹一吹很多小片子能吹个好几亿票房,比如《失恋三十三天》这种质量不错的小资本影片在十几年靠营销搞了3亿多票房,搞电影的都开始在宣传营销上投入越来越多钱,从几百万干到上亿,著名影片《小时代4》搞营销路演花了五六千万比拍摄花的都多,2018年春节档有的电影宣传费听说都两个亿了。

电影营销原来是为了让好电影被更多观众看到,给不同类型的电影找到精准观众,效果搞着搞着开始变味了,什么看电影时搞一堆假观众在那哭,拍小视频有观众看完电影影院里吵架分手打拳背诗,抹黑同档期竞争对手都成了常规操作。到厥后一些电影就开始骗了,出现了一些对观众斩草除根式的营销。

片子口碑不行,那就捂着豆瓣不开分,想知道好不好看?没门,你先看了再说,反正我就赚你这一次钱;要么就是整部电影能看的5分钟全部剪在三个预告片里,大概就是像《四海》这样的悲剧看了预告片让人以为是笑剧效果大过年的看完给堵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还有重新定义特别出演的《日不落酒店》,就一个沈腾的立牌,居然就敢把沈腾当成卖点宣传,观众出了影院转头齐刷刷给影片打一星。


地球最后的夜晚》可以说是中国电影行业营销策略的集大成者,其融合了各种金融头脑、广告策略、孙子兵法以及对中国电影和观众的深刻理解来对消费者进行了一场降维打击。
文艺片原来票房都不会太高,当时片方一边提前自购电影票做出票房很好的远景来吸引影院增加排片,另一方面,在各个平台疯狂营销跨年之吻,意思是如果你在12月31日晚上9点50点进电影院看这部电影,那么电影结束时正好零点,你可以和你的另一半在影院里接吻庆祝新年的到来。很多观众一听,跨年和对象看个爱情片,然后接个吻,多浪漫啊,效果看电影看了二十分钟之后实在扛不住就在电影院里睡已往了。
这真不能怪观众,毕赣的文艺片真的太好睡了。
这个电影最终拿到了将近三亿的票房,第一天两个多亿,第二天1000万,第三天100万,创下了中国电影票房下跌速度的记录。虽然总的成绩可以说远超它作为一部文艺片原来该有的票房水平。但是电影在爆赚之后却遭遇到了非常大规模的口碑反噬,也让导演毕赣陷入了极大的争议之中,乃至当时有一些观众说以后再也不会去电影院看毕赣拍的电影了。



这一场电影他们赢了,可是以后呢?被骗的次数多了,观众们不再信任电影的宣传手段,尤其年轻人,人家都是玩着互联网长大的,什么套路没见过?各人对公共流量的信任感越来越低,购买电影票的决议也越来越慎重。
你剪个导演被演员演技震惊的视频花絮,下边都在发张艺谋被震惊的动图;有人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看哭了,哪怕是真哭了,年轻人们在视频下边评论“阁下为何把我当傻子”。
现在的年轻人不但不信任电影的营销宣传,他们直接都不看电影。有一个数据很有意思,那就是中国电影消费者的平均年事这几年越来越大,意思是现在去看电影的,和五年前的是同一批人。一部电影没有破圈到引发非常大规模的讨论,那各人宁愿等他网络上线也不去花谁人钱进影院。


5
电影行业最本质的问题是,已往二十年的快速发展中,行业里很多人并没有觉得自己在售卖商品在做服务,而是把消费者当个韭菜割一把就走了。
无论是以前导演吐槽观众审美不行,还是电影院银幕过暗、不开空调,大概一些电影的宣传营销把观众像傻子一样骗,这些行为都缺乏对消费者的基本尊重,并且不会像其他服务行业一样受到及时的负反馈大概惩罚,这也导致了电影行业在消费者中的信任感一点一点降低。
尤其现在面对消费降级和年轻人不感兴趣的双重debuff,电影早已不像十年前那样是人们出去消费娱乐的首选了,面对的竞争就更加激烈。
你看同样是文化消费产品,直播和短剧现在为什么能把电影打的不要不要的?因为搞直播的搞短剧的真的就是每天都在研讨主流的消费者喜欢什么,2024年的直播已经卷到了你能直接在手机上看免费看男团女团跳舞的水平,你花几块钱,还能让几个帅哥美女围着你喊哥哥姐姐。
电影呢?你吃饭停车电影票前后花了四五百,可能会买来一个《749局》,完了导演说我这不是烂片,言下之意还是你们不懂欣赏。兄弟,两张票钱能让十几个帅哥美女隔着屏幕给你鞠躬感谢你,能买个打折《黑神话悟空》爽爽玩一个月了,你还在那犟呢,我真是着急啊,你去看看你的竞争对手吧。
尊重消费者难吗?其实一点都不难。多一些耐心,花时间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真的就够了。
我当电影记者的时间,经常采访济南百丽宫的影院经理董文欣,她会时不时在自己的影院搞点小影展,放点好片子,几年时间一点点积聚口碑,培育了一批忠实的观众。可是多少影院经理会有这样的耐心呢?



包括之前我也认识很多真的是热爱电影才选择进这个行业的人,你和他们聊电影的时间,他们的眼睛里是有光的,也真的有人愿意踏踏实实耐心做好一部片子。但是这样的人真的又太少了,少到了和想赚快钱的人比起来,他们的数量微不足道,少到他们的热爱被掩盖在了电影圈的灯红酒绿之下。
在电影行业高歌猛进资本狂欢的时间,所有的问题都被掩盖在高涨的票房之下。资本逐渐退潮之后,直到2024年的票房大跌,遮羞布终于被掀开来。
但是我觉得,对于中国的电影行业来说,此刻的危机未尝不是一种机会。
在危机之下,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回归常识。要时间提示自己,电影院上映的电影是艺术品,也是商品,是商品就要为消费者提供好服务。要时间提示自己,中国电影观众的基本盘是一年只进一次电影院的消费者,要把每一次服务都做到位,才能赢得口碑,才会让更多的人进到电影院。
这几年中国电影有一个的好现象是,各人不再上那种凑一堆明星的烂片的当,而是开始更多为优秀的影片来买单了。这说明观众有了对电影的基本审美,那更应该做的,就是提供更多的优秀影片,提供舒服的观影体验。
首先尊重消费者,消费者才会尊重你。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109A07QHK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