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91|回复: 0

[汽车天地] 小米汽车回应六大质疑,雷军发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4 22:34:54|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olor=rgba(0, 0, 0, 0.8)]
者 | Sunny
ue   来源 | 互联网品牌官


4月1日,雷军就“小米SU7碰撞爆燃致3死”发文称,“我代表小米,表示最深切的哀悼,也向她们的家人致以诚挚的慰问”。


这位素以“与用户交朋侪”著称的企业家,只身踏入一场由小米SU7爆燃事故引发的舆论海啸。


这场发生在高速公路上的惨烈车祸,不仅让三位年轻女孩的生命戛然而止,更将小米汽车推向了“冰与火”的生死关口。



图源:微博@雷军





小米,陷入最大危机


事故车辆残骸照片在交际平台疯传。

  
从照片网络疯传的图片可以看到,事故车辆前舱完全坍缩成废铁堆,车架全部被烧成扭曲的金属骨架。


赶赴现场的华瑞医院工作人员透露,前排乘员被高温烈焰吞噬得“连DNA提取都困难”。


这种视觉与叙事双重暴力,击穿了小米苦心营造的“安全神话”。


而当罹难者母亲在雷军声明下留言“希望说到做到”时,23.4万条网友的转发,将科技巨头与个体悲剧焊在了一起。



图源:正在新闻


在微博@小米汽车也发文回应六大质疑,全文如下:


一、网上传闻,安徽事故发生后,小米官方为什么不联系眷属?


碰撞发生后,我们立即与车主取得联系,相识到非车主本人在驾驶。同时,紧急救援呼叫车上乘员,并报警、呼叫120急救服务。

  
3月30日,我们的专项小组赶赴铜陵,在警方的指导下,积极配合调查、取证等各项工作,并于31日晚依法向警方提交完成我们所掌握的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


3月31日,在警方指导下,我们尝试于4月1日下午与眷属会面。


截止此次答网友问发出时止,我们仍在等待会面通知。


我们将在警方的允许与指导下,全力协助善后事宜,并提供支持与帮助。


二、网上有说法称,事故车辆已经被拉回北京?


这一说法失实,事故发生后,警方随即介入调查。截止目前,我们尚未接触到事故车辆。


三、事故发生时,路况和车速情况是什么样?


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


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


随后驾驶员接受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


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四、车辆发生事故后为什么会起火?


事故发生后,当地警方随即抵达现场,全面介入调查事故,目前仍在调查中。


基于目前已知情况,我们仅能确定,事故车起火并非部门网传的“自燃”,推测系剧烈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整车系统严重受损导致。


我们尚未接触到事故车辆,目前暂时无法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五、事故后,车门是否能打开?


我们尚未接触事故车辆,无法分析事故时车门是否可以打开。


目前,就事故时车门是否能够打开,没有准确的结论。


六、事故发生时,AEB等主动安全功能是否触发?



本次事件中,NOA提示「注意障碍」后已启动减速。


约1秒后,驾驶员接受,NOA功能退出了。


小米SU7 尺度版有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包括碰撞预警(FCW)和紧急制动(AEB)两个子功能,作用对象是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其中AEB功能工作速度在 8-135km/h之间。


这个功能和行业同设置的AEB功能类似,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流量狂欢下的安全悖论


这场事故之所以受到全网关注,在于它发生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信仰元年”。


就在车祸前48小时,小米汽车刚庆祝完SU7上市一周年,交付量突破20万辆的捷报还挂在官网首页。


交际媒体上,“小米SU 7”作为年轻人的第一台轿跑仍是现象级话题。


从高校停车场到商业中心展厅,无数年轻人举着自拍杆与展车合影。


但流量经济的暗面在此次事故中暴露无遗。


当@小米公司发言人 在4月1日午间公布行车数据时,公众发现这份充斥着“NOA激活”“ECALL触发”等技术术语的通报,与眷属控告形成残酷对照。


自称“米粉”的罹难者父亲在抖音哭诉:“车锁打不开,说好的倒置电池呢?”


更耐人寻味的是,事故车辆搭载的磷酸铁锂电池,正是小米在发布会上重点宣传的“安全王牌”。



图源:微博@小米汽车


而那套号称能“1548匹马力1.98秒破百”的动力系统,现在可能成为这次事件逃不开的话题。


回看事故时间线,诸多细节细思极恐。


车载系统记录显示,从NOA发出障碍物预警到碰撞发生仅有4秒,而驾驶员接受后的操作时间不足2秒。


这恰是人体应激反应的生理极限。


当小米工程师在发布会上演示“AEB主动紧急制动”时,没人想到真实场景中系统会因“不识别锥桶”而失效。


更讽刺的是,用户手册第47页用极小字体标注的“应急机械拉手使用方法”,在熊熊烈火中成了死亡陷阱的免责条款。


这场悲剧撕开了智能汽车行业的遮羞布。


当车企热衷于宣传“8155芯片”“5G互联”时,基础的碰撞逃生设计反而成了没那么重要的事?


而小米引以为傲的“互联网思维”,此刻化作扎向自身的盘旋镖。





信仰坍塌与重生之路


当“智能”标签褪去光环,消费者突然意识到自己购买的仍是四个轮子上的风险聚合体。


但危机同时也在推动着发展。


有消息称小米连夜成立“极端工况实验室”,计划为全系车型增配碰撞后电解液阻燃系统;


供应链端,比亚迪已派出专家组参与事故分析,这或许预示着磷酸铁锂电池将迎来防护尺度升级。


更值得关注的是舆论场的微妙转向,部门理性声音开始探讨“人机共驾责任划分”,呼吁建立类似航空黑匣子的行车数据公证机制。


这些变化暗示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或许正从营销驱动,迈向安全至上。


夜幕降临时,雷军微博评论区依然翻滚着愤怒与质疑。


但在“永远抵抗小米”的热评下,一条来自武汉大学学生的留言获得高赞:“我们必要的不只是道歉,而是一套经得起生死考验的技术伦理。”


这句话恰到好处地注解着这场危机。



图源:抖音


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下不信任票。


4月1日港股收盘,小米市值蒸发800亿港元,跌幅达5.59%,创下2025年单日最大跌幅。


二级市场上,激光雷达概念股团体飘红,昭示着资本市场对纯视觉方案安全性的质疑。


这种连锁反应展现出残酷实际,在L4级主动驾驶到来前,任何致命事故都可能引发行业估值体系重构。


不过也因为吃了流量的红利,现在一出交通事故,风向都是直接引向了品牌方,生产商。


总之雷总这番话是很有诚意,而且很理性并没有逃避,就等调查效果下来之后再看了。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02A061ZT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位
Empty Ads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