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光子星球王潘
北京时间10月26日凌晨,特斯拉市值正式突破1万亿美元,这是历史性的一刻。从1000亿美元到1万亿美元市值,特斯拉仅仅用了21个月。
截至目前,全球一共只诞生过七家公司市值突破1万亿美金,他们分别是苹果、沙特阿美、微软、亚马逊、谷歌和脸书,以及近日市值刚突破1万亿美元的特斯拉。
其中,沙特阿美在沙特利雅得上市,其他六家均在美股上市。随着特斯拉的加入,美股市场六家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公司全是科技公司,六家市值之和也超过了10万亿美元,占了整个美国股票总市值50万亿美元中的20%左右。
特斯拉将新能源汽车带入万亿市值时代,本期腾讯新闻《十问十答》将围绕特斯拉市值是否存在泡沫、未来还会有第二个特斯拉吗等问题举行深度解析。
Q1、特斯拉市值破万亿美元是个什么概念?
市值1万亿美金,相称于6.4万亿人民币,接近于中国GDP排名第四的浙江省2020年GDP水平,仅次于广东、江苏和山东三省。
2018年8月2日,苹果成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1万亿美元的企业,随后多家公司市值也都达到1万亿美元。截至目前,全球一共只诞生过7家公司市值突破1万亿美金,他们分别是苹果、沙特阿美、微软、亚马逊、谷歌和脸书,以及近日刚刚市值突破1万亿美元的特斯拉。
在车企中,特斯拉的市值算得上一骑绝尘,紧随特斯拉之后的车企是丰田汽车,市值仅为2500亿美元,不到特斯拉的1/4。但是从销量上,2020年特斯拉全球总销量仅为50万辆,而同期丰田汽车销量为950万辆,是特斯拉的19倍;以930万台年销量排名第二的大众汽车,市值曾一度超过1600亿美元,现在出现了回落,销量远超特斯拉,但市值与特斯拉差距明显。
中国市值最高的车企比亚迪目前市值约为9000亿元人民币,约合1400亿美元,蔚来目前市值为在670亿美元左右。
Q2、特斯拉市值为何会大涨?
特斯拉持续暴涨肯定是多重因素叠加在一起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某个孤立的原因形成的。就短期而言,股价暴涨来自于多个利好的消息面:
第一,10月25日,特斯拉公布其第三季度在中国市场收入达31.13亿美元,同比大增78.5%,且今年前三季度在中国区实现营收90.15亿美元,约占全球收入比例达25%,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
第二,几乎同一天,汽车租赁巨头赫兹租车(Hertz)还宣布向特斯拉订购了10万辆特斯拉Model 3,用于汽车租赁服务。这笔史上最大的新能源车订单将给特斯拉带来约42亿美元的收入(约合268亿元人民币)。
从美股大环境来讲,和其他大公司一样,特斯拉股票大涨肯定也离不开美联储放水,随着大量资本涌入股市,推动大盘上涨,已往一段时间各种指数多次创下历史新高。
如果将丰田和特斯拉举行对比,丰田的业绩是特斯拉十倍以上,但是市值仅仅只有特斯拉五分之一不到,说明资本市场已经不再将两家公司视为同一类型的公司,也不会直接举行对比。
特斯拉股价能够长期持续暴涨,背后很重要的原因是华尔街不将特斯拉看作是汽车公司,而是看作科技公司,否则如果按照汽车公司的估值逻辑给特斯拉估值,必将远低于丰田汽车的2500亿美元。
其背后的逻辑在于,以前丰田、大众这些传统车企,主要靠卖车本身赚取利润,还是属于硬件赚钱的范畴,如果只是硬件赚钱毛利势必会很低,而随着特斯拉的出现,主动驾驶等软件也可以单独加价卖钱,给了资本市场可以通过非硬件部分赚钱的预期,这样特斯拉就被视作一家科技公司而非汽车公司。
特斯拉的主动驾驶系统FSD此前早已在全球范围内举行售卖,并且还经过多次涨价,比如在中国市场售价高达6.4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说,软件可以给特斯拉带来巨大的盈利想象,而且卖得越多边际成本越低。但对于传统车企,仍然是依靠硬件本身以及售后保养等环节赚钱。
Q3、特斯拉市值会有一天赶上苹果的市值吗?
特斯拉市值有可能赶上苹果市值。从营收量级来讲,特斯拉2020年营收315亿美元,苹果同期营收为2745亿美元,接近特斯拉的9倍。目前苹果市值2.4万亿美元,接近特斯拉市值的2倍。
考虑到手机市场已经饱和苹果在未来的销量增长有限,而电动汽车市场的增长才刚刚开始,特斯拉的营收有望追上苹果,在市值层面也有这种可能。
Q4、特斯拉股价近两年开始飙升,这两年特斯拉发生了什么?特斯拉当前市值是否存在泡沫?
已往两年,特斯拉从销量和业绩上都证明了自己的可持续性,连续多个季度实现盈利,当然这其中肯定也离不开他们在中国市场所取得的成绩。与此同时,大家还发现传统车企推出的电动车截至目前还都不具有太强的竞争力,认为他们的市场将被特斯拉逐渐蚕食。
毋庸置疑,当前特斯拉的市值肯定是有明显泡沫的,只是说资本市场看到了电动汽车的未来,这个大趋势是非常明明确且一定会发生的,人们愿意给它一个十分超前兑现的估值。目前特斯拉市盈率高达1800倍,与之相比苹果、腾讯、小米等科技公司的市盈率仅有20多倍,而丰田汽车市盈率更是只有12倍,即便是被资本追捧的比亚迪,市盈率也仅有200多倍,远低于特斯拉的市盈率。
Q5、马斯克表示,2030年要年销售2000万部汽车,但特斯拉财报数据显示,目前特斯拉产量赶不上交付。对此,特斯拉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未来其是否有足够的交付能力?
要解决产能问题,首先是必要建设更多的工厂及生产线,其次还必要招到足够多的产线工人,最后还要能采购到足够多的物料,每一个都充满了挑战。如果说建厂以及招人还可以快速想办法解决,比如科研直接收购成熟工厂或者找成熟工人,但是物料的供应将会是个大问题。
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智能电动汽车企业,往往喜欢在新车上用到新材料或新技术,由于这些新材料或新技术此前并不成熟,因此采购就可能遇到麻烦。车企往往是走在最前面的,供应链是被车企推着走,他们的节奏会慢于车企,这也就意味着使用新材料新技术的车企往往必要等供应链跟上。所以真正影响特斯拉交付能力的,除了建厂和生产以外,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料供应。
Q6、中国市场及中国工厂对特斯拉的贡献几何,中国市场是否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市场?
特斯拉2020年全球销量近50万辆,其中中国市场销量14.8万辆,占比接近30%;与之相比,特斯拉同期在美国的销量在20万辆左右,占比接近40%。
考虑到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其增长空间远大于美国,未来中国市场对于特斯拉的重要性也很可能将超过美国。
特斯拉除了在中国建厂、中国卖车以外,还将部分在中国上海工厂生产的汽车出口到其他海外国家。
Q7、对于特斯拉来说,还存在哪些隐忧会阻止它成为行业的巨无霸?
诸多因素都有可能。长期来看,首先是安全层面,一旦特斯拉出现大量刹车失灵或主动驾驶方面的安全事故,势必将影响其销量;其次是苹果、华为、蔚小理等企业推出的电动车也可能威胁其地位。
不过短期来看,最近几年供应链层面的挑战和量产对于特斯拉仍然是最大的挑战,目前无论是特斯拉还国内的蔚小理,都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供应链和生产仍然跟不上市场需求。
根据特斯拉此前披露的数据,今年特斯拉在华销量差距往往起伏很大,相邻两个月之间的交付量可能相差数倍,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特斯拉会将某些月份生产的Model 3/Model Y出口到海外其他国家交付。比现在年4月特斯拉上海工厂生产了2.5万辆汽车,其中1.4万辆出口,国内仅交付1.1万辆,到了5月上海工厂生产3.3万辆,出口1.1万辆,国内交付达到2.2万辆。
当下特斯拉还一直处于产量跟不上需求的阶段,因此才会选择在德国柏林建厂,但是目前困难重重,建设进程已经遇阻。一旦柏林工厂失败,特斯拉的供需关系将进一步失衡,必须在其他地方建设新的工厂。
Q8、中国的新造车势力蔚来+抱负+小鹏市值仅为特斯拉的15%,中国新造车公司距离特斯拉差距在哪里?汽车行业还会有第二个特斯拉吗?
首先在技术层面,特斯拉也有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正在缩小,蔚小理甚至在一些方面已经全面超过特斯拉了,比如售后服务、语音交互等;其次在于品牌层面的差距,特斯拉已经在全球拥有广泛的知名度,而蔚小理还在中国逐步扩大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当然,由于蔚小理的销量还未达到特斯拉的水平,对于供应链的掌控能力和议价能力也还有一定差距。
至于汽车行业是否会出现第二个特斯拉,我认为会有的。目前特斯拉在全球电动车领域处于一家独大的局面,但是未来这种局势一定会被打破,也许是五年,也许是十年。
Q9、特斯拉市值大涨,是否意味着资本越来越看好新能源赛道,对国内新造车来说,资本环境更有利了?
特斯拉股价大涨,对于蔚小理等国内新势力都是极大的利好。此前,蔚小理都差点因为融资失败一度濒临倒闭,很重要的原因资本市场难以给出很高的估值,如果按照大众丰田的销量和市值作为参考来给蔚小理估值,他们市值很难超过100亿美元,能融到的资金十分有限。但是由于特斯拉的市盈率超过1800倍,蔚小理的市值也水涨船高,能用很小的代价就融资几百亿美金。
已往两年内,蔚小理三家公司先后完成多轮融资,目前账上至少都有三四百亿资金储备,即便每年再亏三四十亿,他们也还能亏十年,但是随着每年汽车销量提升,不可能这样亏下去,因此也将意味着他们其实已经渡过了危险期,不会存在生存问题了。
蔚小理之外,还想继续融资的新势力,也有了更好的资本环境,比如极氪、岚图、高合、FF等新势力,同样可以在资本市场拿到更高的估值,比如极氪此前完成的融资,在一辆车都没有交付的情况下,估值已接近90亿美元。
Q10、目前特斯拉市值超过所有传统汽车企业市值总和,传统燃油车企造新能源车还有机会吗?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谁的掌控力更强?
中国传统燃油车做新能源肯定还有机会,比如吉祥、长城、比亚迪、东风等车企,转型速度非常快,已经有逐步崛起的势头,比如吉祥旗下的极氪品牌推出了极氪001,东风旗下的岚图推出的岚图FREE,比亚迪的汉EV都有不错的市场反响。
但是对于日系和德系车企来讲,恐怕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目前仅有大众在电动化转型上取得了初步成效,包括丰田、日产、奔驰、宝马、奥迪等主流车企转型动作都十分缓慢,面对来势汹汹的特斯拉和蔚小理,他们做电动车除了在品牌知名度上还有一定优势以外,其他方面已经成为落后者。
未来一定是造车新势力对于市场的掌控力更强,从资本市场对他们的认可就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把握了更多的品牌曝光度,还有大量的现金储备。但是由于他们当下的销量还不及传统车企,因此他们在供应链层面的话语权与传统车企还有差距,也缺乏自有供应链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