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124|回复: 0

“排队王”凑凑火锅,连关73家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9 01:54:05|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 F-Jinjiao)
作者 | 颖宝


“竟一家店都没有了。”

成都一位网友偶然想起凑凑火锅,上大众点评一搜,才发现其早已彻底退出成都。回想2020年底,凑凑火锅成都首店开业时上演的“川渝人也愿意排队3小时”名场面,其实也就5年前的事情,不免令人唏嘘。

实际上,不但有成都人在抛弃凑凑。

凑凑的母公司呷哺呷哺集团发布2024年财报显示,陈诉期内凑凑关店73家、净减少60家,这是其门店数首次年度负增长,截至年底仅剩197家店。

凑凑的定位是高端火锅品牌,客单价在2022年一度高达150.9元,高于海底捞同期的104.9元。即便是高消费力的一二线城市,这种定价也走不通,过去一年,深圳、宁波、南昌、无锡等城市陆续传出关店消息,位于广州的首家门店天环店也在今年2月停业了。

与凑凑同属一个集团的平价火锅品牌“呷哺呷哺”,有“火锅界萨莉亚”之称。但在2024年,呷哺呷哺的规模也在紧缩,新开65家店,同时又关了138店。截至年底,呷哺呷哺门店数为760家。

呷哺呷哺集团财报显示,2024年,关店及减值带来的损失高达2.62亿元。

贵的火锅没生意,便宜的也卖不动,作为曾经无限风光的连锁火锅第一股,“呷哺家族”似乎已经找不到出路了。


接近退市


“呷哺家族”比想象中更糟。

这已经是亏损的第四年。财报显示,2021-2024年,集团净亏损额分别为2.93亿元、3.53亿元、1.99亿元、4.01亿元。也就是说,短短四年内累计亏损近12亿元。

“呷哺家族”的主要成员呷哺呷哺、凑凑和趁烧,去年全都过得不好。呷哺呷哺收入同比下跌13%至26.29亿元,净利润同比下跌84%至1828.9万元;去年7月起,趁烧全部门店已悉数关闭。早前,集团还曾推出in xiabuxiabu、呷煮呷烫等多个专攻细分餐饮领域的品牌,其中in xiabuxiabu问世不敷一年就消散了。

但最拖累家族的,还是凑凑。2024年集团的4.01亿元亏损额中,有接近9成来自凑凑(净亏损3.53亿元)——净亏损大幅上涨260.2%。尽管凑凑在2022年、2023年也分别亏损9309.2万元、9837.8万元,但2024年亏损以“亿”单元,还是头一回。

致因除了人们的消费预算降落,更紧张的还是,进店的人越来越少了。陈诉期内,凑凑的翻台率从上一年同期的2.0次/天降落至1.6次/天,呷哺呷哺的翻台率则从2.6次/天下跌至2.5次/天。

业绩跌势已让投资者感到担忧。截至4月8日上午收盘,呷哺呷哺集团股价为0.68港元/股与顶峰的26.958港元/股相去甚远;市值仅7.39亿港元,较顶峰的294.6亿港元,蒸发近97%。

“呷哺家族”已走到退市边沿。根据港股退市规则,“连续三年亏损且股东权益低于上市时50%”的企业将触发退市机制。而截至2024年底,集团股东权益已逼近警戒线。

遥想2014年,呷哺呷哺集团意气风发地登陆港交所。4年后的2018年,海底捞才上市。上市前夕,呷哺呷哺品牌在中国快速休闲火锅行业的市占率,已高达51.9%。2021年,创始人贺光启还对外宣称,凑凑在未来三年将以每年80至100家的速度开新店。

如今这只“连锁火锅第一股”,已然沦为被人调侃的“仙股”。2025年若再无法扭转颓势,呷哺呷哺集团就要下牌桌了。

“贵,其他没了”


讨论呷哺呷哺和凑凑的颓败之前,先看看它们是怎么成为“排队王”的。

呷哺呷哺是集团的主品牌,因此,“呷哺家族”最初是用性价比打天下的。

1998年,“一人食文化”已在中国台湾盛行,但尚未进入大陆市场。珠宝商人贺光启在观察期间发现此市场空白后,决定吃下这口蛋糕。

同年,第一家呷哺呷哺在北京西单开业,主打一人一锅、20元有肉有菜吃到饱——底料两、三元,蔬菜七元任意双拼,肉类十几元左右,还贴心地为北京人准备了麻酱。

小锅模式也推高了用餐效率。一位呷哺呷哺工作职员曾在采访中表示,公司给到的要求是,消费者入座30秒内要有人招呼点餐,点餐后3分钟内上饮料、12分钟内上齐菜品。

新奇、便宜且高效,呷哺呷哺迅速抓住了门生与年轻上班族的心,奇妙地同时满意多人集会和单人简餐两种场景需求。据早年的报道,呷哺呷哺北京门店的翻台率一度高达7次/天,远超海底捞5次/天的峰值,以及火锅行业3-4次/天的均匀翻台率。

早入局的呷哺呷哺,本已在火锅市场抢占好位置,“平价+一人食”模式放到今天依旧适用。从客群与品牌定位上看,其与海底捞也有错位竞争空间。

但不知是被拿来跟海底捞对比得多了,还是眼馋于中产群体的消费力,2016年前后,呷哺呷哺开始往高端化转型,改变“平价快餐”形象——这张本可以发展成杀手锏的牌。2014-2023年间,呷哺呷哺客单价从44.4元涨至62.2元、涨幅达40%,已然背离性价比初心。

问世于2016年的子品牌凑凑,是高端化转型的产物。

与网红餐厅的运营模式相似,凑凑靠营造冲突感的“复合业态”来吸引消费者,比如核心概念“火锅+茶憩”,给充满烟火气的火锅店增多了一层精致社交的滤镜,随后推出的花胶鸡、台式麻辣、猪肚鸡、酸菜猪肉等锅底,底层逻辑亦是如此。

2017-2020年间,网红效应叠加消费升级,让凑凑吃到了红利。究竟,曾经40元一杯的喜茶也有人排队买。这一时期,凑凑的门店数从21家攀升至128家。2019年广州天环首店开业时,另有网友表示,要等待上百号,两三个小时才气吃上一顿火锅。

从后续的涨价行为上看,凑凑似乎陷入了误区——将高价与高端形象的因果关系搞反了。2021-2023年,凑凑客单价分别为140.6元、150.9元、142.3元。

2022年,“呷哺家族”还孵化出了定位更高端的烤肉子品牌“趁烧”,客单价高达250元。

高价策略恰与疫情后的消费降级风潮相撞,“呷哺家族”的式微存在必然性。

同一时间,凑凑的网红效应也失灵了。红餐产业研究院院长唐欣如此解释“火锅+茶憩”为何没有继承赋能凑凑的原因:“火锅+茶憩”是独特的模式,但创新模式需要时间来培养市场和消费者的认知。

消费降级风潮没有给到凑凑培养的时间,但或许,凑凑也没有放太多心思在这上面。一篇“你多久没吃凑凑了?”的帖子下面,有网友反问道:

“除了贵,凑凑就没啥能跟高端挂钩的。”

“人均一百多,喜提肠胃炎”


小红书上,“凑凑食品安全问题”有多达39万篇笔记,“吃凑凑拉肚子”更有超102万篇笔记。




有网友吃完凑凑喜提“3天躺床假”;有网友喝了凑凑奶茶(子品牌茶米茶)也拉肚子;另有网友抱怨,自己和朋友吃完凑凑就出现腹泻呕吐,反映给门店司理后,却被凶了回去,“他说没有医院证明就不能退单,要退就走法律程序。(我们)去大众点评说了这事,他们还自己把好评都刷上去了”。

早在2020年,凑凑就发生过“锅底变质变乱”。一位食客向媒体表示,锅底一端上来就闻到酸味。涉事门店的后厨工作职员也认可变质属实,但门店给出的赔偿方案,仅仅是“每人享受两次免单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趁烧的肉质问题也曾被《新京报》报道。消费者对其的描述包括“肉有股味道”“选材不好”等。品控乏力,或已是整个“呷哺家族”的通病。

凑凑的服务质量也受到质疑。黑猫投诉平台上,多位消费者投诉凑凑存在“乱上菜敲诈消费者”“多收费且不主动退款”“诱导消费者花188元开卡,结账时却说这只是开卡费,卡内无储值额”等问题。对比之下,那些被服务员翻白眼的吐槽,都只是“小问题”。

价格没优势,消费体验又差,人们慢慢就不来了。中国遍地是火锅店,不缺凑凑这一家。呷哺呷哺集团其实已意识到问题,并在年报中认可凑凑卖贵了。截至2024年末,凑凑客单价已降至123.5元,并针对大门生推出工作日79折优惠,但仍没能挽回消费者的心。

究竟,事后涨价比原本就卖得贵更令人不爽。

何况凑凑的贬价诚意不敷。去年3月,#凑凑变相涨价#上了热搜,消息显示,凑凑锅底从人数计费变为按锅底类型收费、自助调料由原本的9元/位调整为10元/位,被网友吐槽“净整些暗搓搓的活”。

对比之下,同行们的贬价力度狠多了。2024年,海底捞的客单价已经降到97.5元了;楠火锅的创始人则公开表示,楠火锅3.0版的人均消费会降到70-80元;就连新晋“排队王”怂火锅,也在门口贴出了“锅底8.8元起、荤菜9.9元起、素菜6.6元起、焖饭6元任吃”的公告。

呷哺呷哺也想重回性价比赛道,去年将全部菜品价格下调10%左右、单人套餐价格最高下调8元,但基于同样的原因,消费者没有给其回头的机会。

目前,“呷哺家族”仍在挣扎,尝试通过扩大规模来提升品牌影响力。其在2025年规划中提到,呷哺呷哺开业餐厅不低于95间,凑凑则采取谨慎的开店策略,仅会选择大陆地区优质商场进驻开店,与强势品牌的知名商业地产联合提升品牌势能。

翻红还是下坠,或许在今年就有答案了。

参考资料:
融中财经《4年亏12亿,「连锁火锅第一股」开始关店》
槽值《火锅界的萨莉亚,悄悄亏麻了》
中国消息周刊《三年亏8个亿,曾经的小火锅之王怎么了?》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08A0805Q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