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近期,一项发表在《磁共振成像》杂志上的研究提出了关于钆基对比剂(GBCAs)潜伏风险的新见解。这项名为“钆从磁共振成像对比剂中沉淀可能是其毒性的实质”的研究,揭示了钆怎样在体内形成沉淀物,并可能成为其毒性的重要因素。
钆作为一种稀土金属,因其独特的磁性特性被广泛用于MRI对比剂中。在这些对比剂中,钆通常以螯合形式存在,通过化学方式与有机分子结合,防止其自由离子对人体产生毒性。然而,研究表明,并非所有注射的GBCAs都能完全排出体外,部分钆可能会沉积在大脑、骨骼和皮肤等组织中。这种沉积是否对健康造成恒久影响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此外,固然现有研究多会合于酸性情况和内源性金属的作用,但生物情况中GBCAs分解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探讨。
02
研究团队模拟了人体内的酸性条件,探索了钆基对比剂与草酸反应生成沉淀的过程。
实验材料:使用了Dotarem(环状GBCAs)和Omniscan(线性GBCAs)作为对比剂,以及其他关键试剂如草酸、牛血清白蛋白(BSA)等。
实验体系:在接近体内溶酶体酸性条件(pH 1.27–4.15)下进行实验,使用分光光度法实时监测沉淀形成过程。
数据分析:通过拟合沉淀曲线获取反应延迟时间和表观沉淀速率常数,并接纳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分析沉淀性质。
研究显示,Omniscan与草酸快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确认为草酸钆(Gd(CO))。相比之下,Dotarem与草酸的反应较为缓慢,表现为双阶段反应过程。温度升高至37°C可加速沉淀形成,表明该反应在生理温度下具有活性。加入BSA后,Dotarem的沉淀形成速度加快,表明蛋白质可能在生理情况中促进螯合物分解及钆沉积。
03
研究首次提供了钆在体内转化为不溶颗粒的化学机制,提示细胞内尤其是溶酶体内可能是钆解离与沉积的关键场所。尽管GBCAs稳定性高,但在生理条件下仍可能发生降解,释放自由钆离子并形成纳米颗粒,这可能与肾损伤、系统性纤维化等毒性反应相关。
这项研究强调了选择更稳定的环状GBCAs的重要性,以降低潜伏毒性风险。未来的研究应关注钆纳米颗粒的形成、生物分布及其致病潜力,开发更安全的造影剂及应对策略。这一发现不仅为我们理解GBCAs在体内的稳定性和钆沉积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临床实践中的安全性评估提供了重要参考。
参考
Henderson, Ian M., et al. " recipitation of gadolinium from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ontrast agents may be the Brass tacks of toxicity."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119 (2025): 110383.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16A09ZHH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