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38|回复: 3

历史上有两位诺奖获得者曾将金质奖章溶解在”王水“中,你知道为什么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3 18:45:1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马克思·冯劳厄(Max von Laue)、詹姆斯·弗兰克(James Franck)
2021年诺贝尔奖的评选结果将于今年10月4日至11日陆续发布,六个奖项几乎是所涉及领域科学家能够获得的最高荣誉,并有闪闪发光的特制金质奖章为证!那么,诺贝尔奖章真是纯金的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历史上已经有科学家利用“王水”验证过了,并借此躲过了纳粹搜查。
王水(aqua regia)又称王酸、硝基盐酸,是腐蚀性非常强、冒黄色雾的液体,将浓盐酸(HCl)和浓硝酸(HNO)按照3:1比例混合即可。王水是少数几种能够溶解黄金的液体之一。
那位提出用王水溶解诺贝尔奖章的科学家是匈牙利化学家乔治·德海韦西(George de Hevesy),他是194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不过需要澄清的是,他溶解的诺贝尔奖章并非是他所有,而是分别来自1914和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马克斯·冯劳厄(Max von Laue)、詹姆斯·弗兰克(James Franck)。

事情是如许的:二战期间,劳厄和弗兰克分别将自己的奖章存放在丹麦哥本哈根的理论物理研究所,以防被纳粹所得,那里始终被视为德国犹太物理学家的避难所。然而,1940年德国入侵丹麦,眼看奖章不保,当时在该研究所工作的德海韦西提出,可以把奖章溶解以躲避搜查。
最终,纳粹并没有注意实验台上的瓶瓶罐罐,两块“消失”在王水中的诺贝尔奖章也逃过了一劫。战争结束后,德海韦西将黄金从王水中置换出来,并送到了瑞典皇家科学院和诺贝尔基金会。这些黄金后来被重新铸造成奖章,并再次被颁发给劳厄和弗兰克。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这是因为,黄金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即使在1000摄氏度的高温下也不会被氧化。此外,黄金也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那么,为何王水能将金质奖章溶解呢?缘故原由很简单,因为王水中含有硝酸、氯气和氯化亚硝酰等强氧化剂,同时还含有高浓度的氯离子。正因为如此,王水的氧化本领比硝酸强,不溶于硝酸的黄金,却可以溶解在王水中。
事实上,除了被溶解外,历史上有很多诺贝尔奖章以“消失”告终。比如1943年,挪威作家克努特·哈姆森(Knut Hamsun)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奖章转赠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Joseph Goebbels)。哈姆森是纳粹的坚定支持者,他于1947年被判犯有叛国罪,并在精神病院度过了余生。目前还不知道他的奖章具体去向。
1926年,法国人阿里斯蒂德·布里安德(Aristie Briand)因在法国和德国短暂的战后和解中所扮演的角色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在2008年以1.22万欧元价格将其售给法国圣纳泽尔的传统博物馆Ecomusee。到了2015年,这枚奖章被盗,至今仍未被找回。
2017年,劫匪在印度偷走了凯拉什·萨蒂亚蒂(Kailash Satya Thi)2014年获得的诺贝尔和平奖奖章。幸运的是,这枚奖章是复成品,真正的奖章正在博物馆展出。1913年授予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的诺贝尔文学奖奖章在2004年被抢走,至今仍未找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3 19:37:5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家就是厉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3 20:37:3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真金不怕火炼,就怕王水,相生相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3 22:12:4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匈牙利人姓在前名在后,不必按欧洲惯例翻译匈牙利人的名字,就像你不可能说有个人叫振宁杨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