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孩子,真的是要养不起了!
上周末我和朋侪去商场,在途经一家儿童玩具店时看到了这么一幕。
一个6、7岁大的男孩一手拉着妈妈衣服,一手指着玩具店橱窗里的玩具,带着哭腔说:
“妈妈,我要买这个,给我买一个好不好。”
男孩妈妈看着有些头疼,拽着孩子的手说:
“家里都那么多玩具了,不买了,我们回家。”
小男孩听了之后一下坐在了地上,开始嚎啕大哭。
别说男孩妈妈头疼了,我在一旁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头也开始痛起来了。
但内心又开始光荣,今天还好没带孩子出来,不然也好不到哪去。
现在的孩子是真的难伺候,见了玩具就想要,不给就撒泼。
之前还看到消息上说,甚至有孩子因为父母不给买手机,直接跳楼的。
爸爸,我想要那个遥控汽车;
妈妈,可以给我买个手机吗?我想玩游戏;
奶奶,我想吃那家的小蛋糕;
外公,我……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后代,在家里如同众星捧月一样,奶奶宠着,外婆疼着。
做父母的又因为工作越来越忙,伴随孩子的时间也变得越来越少。
以为时间上亏欠了孩子,就只能尽力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
于是孩子不管要什么,家长就只有一个字:
买!
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物质生活得到充分满足。
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一个弊端。
那就是,很容易养成一个骄纵的性格。
看到什么就想要,不给就闹。
之前看消息,一个10岁男孩当街掐住自己母亲的脖子,就因为妈妈拒绝给他买玩具。
男孩可能在家里被宠惯了,在表面看中了玩具就要母亲买。
母亲拒绝后他就捉住母亲的脖子,还给了母亲一巴掌。
尽管母亲一直央求:“快放手,很痛。”男孩却始终无动于衷。
还是途经的人看不下去来过来解围,男孩才不情愿地放手。
这种行为绝对称得上是“大逆不道”了。
但要论夸张,下面还有更夸张的行为。
就在今年7月,福建晋江一个15岁的小姑娘,管父亲要5000元买手机未果后大吵了一架。
小姑娘气不过,冲到楼顶就一跃而下。
父母含辛茹苦地养她15年,就因为不给她买手机,连命都不要了,这值得吗?
好在消防官兵来得及时,用气垫接住了小姑娘,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尽管如此,这种状况的出现还是给我们提了个醒。
那就是,我们平时对孩子是不是“太好了”?
以至于孩子认为自己的任何要求都是合理的,都是应该被满足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
“你要害一个孩子,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心想事成。”
我们一味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的时候,也许不是在爱他,而是害他。
要想避免孩子走向极端,就要从小事做起,帮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金钱观”。
所以当孩子说想要买什么东西的时候,如何正确的回答就很重要。
当孩子说要买什么的东西的时候,我们不要直接回复他“买”或者“不买”。
要多与孩子沟通,针对不同的情况,来采取不同的战略。
(1)孩子临时起意,偶然间看中某个玩具
小孩子都很容易新奇的东西吸引,很多时候孩子想要某个玩具,就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它一眼”。
那种感觉,就好像当妈妈的在逛街时偶然间看到了一款适合自己的衣服,或是一件精致的首饰一样。
但不同的是,大人会仔细衡量自己的情况来决定买与不买,孩子的想法就只有一个:
“我要这个!”
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能被孩子牵着鼻子走,他说什么家长就听什么。
我们要重新拿回主动权!
你想要眼前这个玩具?没问题,但是要答应妈妈,在过几天的考试中考到班级前十。
这样家长就在重新掌握了“主动权”的同时,还能让孩子明白“有付出,才有收获”的原理。
孩子如果不听,还是哭闹的话我们就不去管他。
因为这次纵容他了,之后孩子只会更加得寸进尺,因为他知道只要哭就管用。
当孩子发现哭闹无效,而且家长又给出了另一种方案的时候,他只能同意。
除了这种方法之外,还有另一种办法。
那就是提前和孩子做好约定,比如我和我女儿就约定:
每个月允许她买两个新的玩具,买什么她可以自己选择。
这样在孩子见到新玩具的时候就不会都想要,而是会先想:
这个玩具很好,但我每个月只可以买两个,它也许不是我最需要的。
(2)同学们都有的流行玩具
有些时候孩子想要某个玩具,并不是说他有多喜欢,而是因为别的同学都有,只有他没有。
这个时候孩子的玩具还是玩具吗?
显然不是,它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交工具。
就像之前我女儿和我说要买乐高积木,我问她怎么突然要玩这个了,她告诉我:
“因为最近班里的同学都开始玩乐高了,只有我还玩过。”
我听到之后,转天就带孩子买了一套,还陪着她一起在家里研究,怎么把这些积木组成各种形状。
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这个积木对孩子来说意义非凡。
首先它附加了社交属性,可以让孩子和其他同学有共同话题。
其次这个积木价格又不贵,并不会因为买了这个积木就给家里带来负担。
最后,可以利用和孩子一起玩积木的机会加深与孩子的联系,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大脑。
一举三得。
所以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应该支持孩子。
(3)收集类的玩具
有一小部分孩子,在买玩具的时候会有针对性。
比如同系列的玩偶或者卡片,有的孩子就会努力去把整套都集齐。
当他开口要求家长帮忙购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先答应他,但是要提前谈好条件。
比如我们得知孩子想要集齐同一个系列的5个玩具,那么可以先帮他买两个,剩下的3个则需要孩子达成一些目标后来换取奖励。
目标不需要定得太高,那样会让孩子失去动力。
买不买玩具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能通过这件事让孩子明白:任何东西都不是马马虎虎就能得到的。
教育后代是一门学问,正确的方式方法非常重要。
不管是玩具,还是手机和电脑,他们都不是洪水猛兽。
关键看如何我们利用它,如果它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起到正向作用,那么它就是孩子所需要的东西。
为什么我们要重视起孩子要玩具这个事变,因为通过这个行为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
那就是我们要给孩子树立一个怎样的“金钱观”。
教育家默克尔说:
“金钱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是儿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钱是家庭的重心一样。”
不要以为和孩子谈“钱”很俗,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建立起“钱是怎么来的,应该怎么用”的意识。
跳水女皇郭晶晶在退役之后,嫁给了香港富商霍启刚,两人在教育后代时就很有一套。
他们会经常带着儿子去乡下做农活,插秧、除草,吃农家菜。
他们会鼓励孩子参与劳动,让孩子帮自己洗车、扫地,来换取报酬,明白“每一块钱背后的意义”。
会带着孩子一起参加公益的马拉松比赛,还回到地铁站附近做义工,为妇联筹款。
郭晶晶夫妇是没钱吗?
固然不是。他们带着孩子做这些事是为了让孩子明白,是为了让孩子知道明白:
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每一个人都值得被尊敬。
当我们有条件时,不要去欺凌他人,要尽己所能去帮助别人才对。
在郭晶晶夫妇这样的教育之下,相信他们的孩子也不会差。
多带孩子切身去体会赚钱的不容易,要比每次孩子要玩具时你苦口婆心地说“妈妈赚钱很辛苦”、“不要浪费钱”这种话要有效得多。
教孩子有一个正确“金钱观”,其实也是在教孩子如何做一个尊重他人,勤俭节约的人。
孩子要玩具虽是一件小事,但是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却意义非凡。
因为无论是性格培养上,还是对于金钱的认知上,家长都可以通过这件事教给孩子很多。
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想要教出一个良好的孩子,就一定不能忽视这些平常的行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