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59|回复: 0

父母最爱做10大“蠢事”排行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8 09:47:25|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棵草、土生野长,也有它的风采;要是落到不会种养的人手里,却要枯死。一个孩子要是降生到不懂教育的父母家里,就会生出贫苦,甚至是被毁掉前程的悲剧。所以,家长一定要警惕一些观念上的错误,因为如果你是错的,你越努力,就会越糟。
目前,家长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相称重视,多数家长可以说是尽心尽力地投入,但是总感觉有劲使不到“点”上,而且往往因明白错误带来教育偏差,从而给孩子未来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年轻的父母们,发现早教方面是越小心却越觉得力不从心。下面给大家列举了父母们最容易犯的十大早教错误, 希望各位爸爸妈妈们能未雨绸缪,避开早教的各种暗礁,造就心目中的完美宝宝!
第十:忽视榜样的力量
做了父母,你们当然知道给本身的孩子做个好的榜样有多么重要。而且大多数情况下,爸爸妈妈也能提醒本身,“孩子在学着呢,要做好榜样哟。”可事实并不总是如此,有时,父母做得并不正确,相反却扮演了坏榜样的角色。
好比,父母常常为了让孩子停止无礼的大叫而对他高声喝斥,而在事后又感到很愧疚,意识到这样做其实是在给孩子做一个坏榜样。这是父母能够意识到的,另有些时间,父母特别不想在后代身上看到的举动,无意之间却发生在本身身上,而且还不知道是因为本身的一言一行而造成了事与愿违的结果,也就是说父母本希望教导孩子懂得这个道理,但是本身无意的举动却使希望化为了泡影。


第九:照书本造就孩子


孩子就像那稚嫩的幼苗,需要父母和老师的精心地栽培。幼苗所需要的生长条件是不同的,就像柳树需要生长在水旁,松树却可以生长在岩石中一样。每个孩子因为成长情况以及自身的原因,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作为父母必须对本身的孩子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了解本身孩子的个性,然后根据本身孩子的个性决定教育的方法。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因势利导地造就孩子良好的学习风俗,发挥孩子独特的学习优势。千万别将孩子的学习优势当成了缺陷而将它给磨掉。那样孩子就将失去他原有的灵性,孩子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将消失殆尽,能够造就出一个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器都算很幸运了。
父母应该根据本身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把握好一些最根本的原则,主要有:
1、造就孩子的兴趣,而不是把父母的愿望强加给孩子。
2、教育孩子要注意循序渐进,而不能贪功冒进。
3、只能顺应孩子的发展,而绝不能拔苗助长。
4、开发儿童的天赋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绝对不是只有一种或几种。


第八:当着孩子的面说谎


说谎其实不是件容易的事!生活中充满了无数小贫苦,多少次为了逃避社交贫苦,电话铃响了,爸爸对妈妈说:“就说我不在”;多少次对孩子的承诺没有兑现;多少次我们向孩子展示谎话的便利,但是我们却要求孩子要坦率。孩子一旦明白说谎就可以不挨揍、不挨骂,或者可以让皮肉之痛迟一些来临的时间,他就可能慢慢变成说谎专家。小孩子说谎都是被逼出来的。如果我们说真话可以得到实惠,那谁还愿意冒险去说谎呢?很多的孩子都有一个狐疑——为什么大人可以说谎,而小孩就不能呢?小孩在思索这个问题的时间说明他已经发觉了大人是经常说谎的。我们给孩子的解释往往是在辩讲授我们的谎话是“善意”的。但对孩子来讲,善意的也好,恶意的也罢,那都是谎话!
这正常么?生活中,谎话也不尽然都是负面的,也存在着各种各样具有正面效益的谎话。偶尔善意或者虚伪的话语,掩护那些敏感人的感情,这也是说话或者生活的本领。这点,孩子们很快就学以致用了。相反的,尽量避免那些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谎话,别忘了我们就是孩子的榜样。


第七:父母意见矛盾


无论夫妻双方交换得多么好,要想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没有一点分歧似乎不太可能。只是这些分歧应该尽可能少一些,而且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来,因为这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1、情绪不稳:年龄小一点的孩子会有情绪不稳的情况产生,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学习能力和生活风俗的训练。
2、无所适从:有些孩子就会像墙头草一样无所适从,不知该听爸爸的话,还是该遵守妈妈的规定,或是只好选择听从声音大的人,完全失去了方向。
3、有罪恶感:有些孩子还会因此有罪恶感,他们可能会认为爸妈的打骂是因他而起,造成心理负担,影响性格发育。
4、造成阴影:更严重的孩子会产生内心的焦虑、不安全感,他们害怕看到爸妈打骂的样子,甚至在心中产生阴影,到成年后也难以抹平,对人的一生都造成悲观影响。
因教养态度不同而产生辩论,对孩子或多或少都会造成伤害,这一点父母心里都很明白,可又总是难以控制本身的情绪。其实解决的方法不难,当夫妻之间出现意见分歧时,要先私下解决辩论达成共识,协调出双方都满意的教养方法,然后再以一致的态度去面对孩子。在达成一致共识的过程中,夫妻都应该学着倾听对方说话,而不只是站在本身的立场,要试着去为对方着想,各执己见往往看不到问题所在。只有用心倾听,才能发掘问题,解决彼此的分歧。
在某些情况下,父母之间有不同的教养观本就是因为夫妻关系差所引起。所以,一定要敞开心胸,心平气和地听听另一半的声音,反省和调适一下夫妻关系,学习在互相包容中找到让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法。这样才能共同商讨出一套对后代最好的教育法则,对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发展都会有深远的影响。


第六:批评式的比较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父母用熟悉的同学或同龄儿童的优良表现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诸如"你看看你的同桌"、"邻居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之类的话整天充斥在孩子的耳朵里,作为一种教育策略,这样的提法如果父母引导得法,可能会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小伙伴作为正面榜样会对本身的孩子带来很多积极影响,但相称多的家长出于严重的攀比心理,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孩子往往成为模式化教育的牺牲品。
有研究显示,在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中,家庭情况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最重要的。父母总是给孩子树立榜样,老拿本身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随便比较,这种家庭教育方式相称普遍。在社会心理学家看来,人在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上具有两种重要功能:一是认识本身,人都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认识本身的,所以,每个人都是以他人为"镜"的。二是确立目标,人都需要在与其他人的比较过程中找到本身的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
但是,如果在比较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过分期望,或者总是拿自家孩子的不足与别的孩子的长处相比,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不利于造就孩子的自信心。因为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本身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本身的认识也往往来自于成人的评价,而这种肯定式的评价对孩子自信心的造就亦是尤为重要的。如果父母总是强调孩子比别人差,会使孩子经常自我否定,导致孩子在成长中遇到困难就恐慌、退缩,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本身的长处和短处,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父母盲目地、笼统地攀比,实际上是对本身的孩子缺乏信心的表现,也没认真研究为什么本身的孩子不如别人,就一味地倾慕别家孩子,斥责自家孩子,只能导致孩子对学习越来越悲观,越来越没信心。


第五:随意批评


人们在产生负面情绪后,会向比本身弱势的一方去发泄,弱势的会向更加弱势的一方去发泄。造成恶劣情绪的连锁反应,末了的谁人环节便成为受伤害最严重的对象。这个原理就叫做“踢猫效应”。它提醒我们,不要把个人的负面情绪带到与别人的关系中,否则,会产生一系列连锁的负面反应。很多家长放任本身的恶劣情绪泛滥,有意无意地让孩子经常处于被抛弃,被忽略,被吓唬,被羞辱,被压抑的状态下,内心充满了恐惧与忧伤,孤独与无助。这样的孩子长大就会形成怯懦、自卑、固执、狭隘、崇尚暴力的负面性格。面对年幼的孩子,家长更要注意克制本身的情绪,不要让孩子成了控制不良情绪的“垃圾桶”。


第四:忽视孩子的情感需要


大多数成人眼里,孩子们一个个都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其实这是个错觉,孩子和成人一样,也有烦恼和情绪,有情感需求,好比情感的满足,情感的交换,情感的宣泄,等等。
因为这种错觉,做家长的在家教过程中便经常陷入两种误区:
一是给孩子保姆式的爱,事无巨细地为孩子做好一切,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另外一种则只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与专长造就上而忽略其他。
经常听到一两岁孩子的妈妈们抱怨:“我这个孩子特别粘人!真烦死了!”综合起来,“粘人”的“症状”不外乎以下几种:
1.只要妈妈在,就不跟别人,缠着妈妈。
2.经常希望妈妈抱。
3.不肯意本身玩儿或者做任何事情,总是要妈妈陪着。
不少妈妈问,孩子这个“坏毛病”该怎样才能改掉?她们特别急着要造就孩子的独立能力,恨不得让孩子一下子“学会”本身单独做事情,不要总牵涉大人的精力。
也许大家都会认为宝宝情感是比较大以后才会有的,以前的某些医学研究也说宝宝在3岁时才开始有自我意识,也就是3岁才开始有一些情绪需要,之前的都是低等反应,就像个小动物一样。但是,近期在专家们的实际研究中却发现很多婴儿期的孩子就已经有了一些高级的情绪发生。好比还在母乳期的孩子,看到妈妈在给别的婴儿喂奶,这个孩子就开始哭闹起来,实际是他产生了嫉妒这种情感。
孩子早期情感造就的重要性在于,这一部分的缺失会导致孩子长大会后的性格缺陷。


第三:威吓孩子


虽然绝大多数的家长已经认识到体罚、吓唬孩子是欠好的了,但也有些人依然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他们说,小孩就同小树,总要时常剪剪枝。此话乍听有理,但孩子毕竟不同于小树,他有本身稚嫩的心,有本身的自尊,有着很易受伤害的小小身躯。所以,威吓虽然可能收到一时之效,但却会出现一系列不良结果。
1、躯体不适:有的孩子精神上受了刺激表现为躯体的不适。好比,孩子突然发热,患感冒(由于惊吓引起的更常见)。有的孩子会呕吐,诉说肚子疼,有的孩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甚至腹泻。
2、遗弃感:一些父母在打骂吓唬孩子之时,常使用“不要你了,扔了算了!”等语言,别小看这不经意的气话,却可能给孩子心灵上留下较深的创伤。有个3岁的孩子见了奶奶后,紧依着不离开,奶奶问:“怎么了,干吗不让奶奶干事?”孩子哭兮兮地说:“奶奶,你要我吧,我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我是捡来的。”奶奶说:“胡说!怎么是捡的?”孩子竟然说:“小红的妈妈不打小红,说她是亲宝宝,妈妈打我,说不要我了。”
3、恐惧感:一个孩子每到夜晚就大哭大闹、精神紧张,常常紧抱大人不放,呼吸急促,面带恐惧的表情。原来,他的父亲吓唬他说:“闹吧,天一黑就有妖怪,让妖怪把你带走吧!”开始孩子还闹,当父亲的竟装起了妖怪,把孩子吓得马上老实了。但自此,孩子便落下了明显的心理障碍。对3岁前的孩子而言,神经发育尚不完善,吓唬或粗暴的态度都会使孩子出现夜惊、过度紧张及恐惧状态。
4、自暴自弃:别看是3岁前的孩子,经常被责骂或挨打,也会因此而感到本身“不行”而自暴自弃。他们本来可以将某事做好,但偏偏不做或干脆去搞粉碎。这些孩子还可能表现出遇事冷漠,行事胆怯等。
5、逆反心理强:不难发现,那些经常挨打的孩子比较“犟”,父母让他干什么,他偏偏不干,连挨打时都可能“不屈服”。有的人认为,是因为孩子太拧才挨打,其实,挨打时,别看小孩子,你打他,他也会不平的,这种不平而产生的反抗便以犟的情势表达出来。
6、暴力性:经常挨打的孩子,他会模仿家长打他那样去打别人,父母打他时表现得越粗暴,孩子对小朋友也就越粗暴。
7、说谎举动:孩子被打后,可能暂时被镇住了,但由于怕挨打,他们会徐徐不敢对父母说真话,或者找来由来摆脱挨打,久之,便会养成说谎话、不诚实的恶习。
8、仇恨心理:对3岁前的孩子来说,他对父母的依恋性很强,一般不会产生仇恨心理,但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施暴,孩子徐徐就会在感情上与父母疏远,日后可发展为仇恨父母。
打骂吓唬孩子不仅能出现上述不良结果,还不一定能收到“教训”的目的,所以,当父母的要切记,不要打骂孩子。


第二:过度干涉孩子生活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驱策儿童去认识天下、改造天下的动力,也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步。儿童好动,难免会有一点危险,如果仅仅为了孩子的安全,处处干涉、限制孩子的活动,不仅禁锢了孩子智力的发展,而且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发展。父母处处担心孩子出乱子,这是父母懦弱胆怯的表现,它会无声地传递给孩子,为孩子所继承,所仿效。在这种情况中长大的孩子,胆小、怕事、神经过敏,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是很难立足的。过度干涉会造就出一个性格暴烈和软弱混合为一体的孩子,这种孩子在社会上别人骑在他头上,也会一声不吭、忍气吞声;但是在家里却称王称霸,拿父母当出气筒。
而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里,家长说一不二,强行决定孩子应该怎么样,不能怎么样。现在的孩子不用下跪了,但在家庭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做到最根本的民主呢?比方说涉及孩子利益的事情,家长有没有征求过孩子的意见?当家庭内部出现辩论的时间,无论有没有道理,家长总是风俗于用简单粗暴的办法,以“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来取代孩子做出决定。而这种举动就是一刀砍去了孩子脑子里的民主意识,而让他觉得强权就能战胜一切。


第一:宠爱孩子


有的家长认为给予孩子更多的照顾、更多的爱是理所当然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而且这样宝宝才会很快乐很幸福。但也有家长认为,对孩子的爱可以很多很多,但是方式要选择正确,如果把方方面面照顾周到、无微不至包办到底当成是爱,那就会成为宠爱,孩子反而没有幸福感。
被宠爱的宝宝更难感觉到幸福和快乐。幸福和快乐通常是和满足、感恩等积极情感如影相随,家长无原则的满足、将就,会让宝宝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他不需要去感激任何人,甚至还可能任性、脾气暴躁、自理能力差等。当他开始进入幼儿园生活,弱点就暴露无遗,很难处理好人际关系,不管是老师和小朋友都不喜好这样的宝宝。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一个曾经以为本身是小皇帝的孩子,一旦陷入巨大的落差中,就会陷入痛苦中,严重的心理就会留下不正常的种子。
而且这种教养情况出来的孩子不是手无缚鸡之力,就是冷漠自私,专横跋扈,更甚者脾气暴躁,喜好打闹,长大后难以成功和得到幸福。这是因为如果孩子从小备受家人的宠爱,就会形成这样的意识:“我是家里的中心,全家人都围着我转是应该的。”这些孩子在外面不知道关心他人,而在家里也不知道心疼父母,他们的冷漠自私让父母感到特别寒心。殊不知,这并不是孩子的错,这一切都是家长本身患了“关怀强迫症”的结果。
“关怀强迫症”就是一个人特别需要别人依赖本身,总是爱向别人提供不需要的关怀,当别人特别依赖本身的时间,就会感到满足,觉到本身有代价。家长就是这样为宝宝提供不必要的关心,宝宝应该做的不让宝宝做,表面上是因为爱宝宝,其实实质上是因为需要宝宝对本身的依赖。这一点,很多家长可能都没有意识到。
不说谎其实不是件容易事!生活中充满了无数小贫苦,多少次为了逃避社交贫苦,电话铃响了,爸爸对妈妈说:“就说我不在”;多少次对孩子的承诺没有兑现;多少次我们向孩子展示谎话的便利,但是我们却要求孩子要坦率。孩子一旦明白说谎就可以不挨揍、不挨骂,或者可以让皮肉之痛迟一些来临的时间,他就可能慢慢变成说谎专家。小孩子说谎都是被逼出来的。如果我们说真话可以得到实惠,那谁还愿意冒险去说谎呢?很多的孩子都有一个狐疑——为什么大人可以说谎,而小孩就不能呢?小孩在思索这个问题的时间说明他已经发觉了大人是经常说谎的。我们给孩子的解释往往在辩讲授我们的谎话是“善意”的。但对孩子来讲,善意的也好,恶意的也罢,那都是谎话!
这正常么?生活中,谎话也不尽然都是负面的,也存在着各种各样具有正面效益的谎话。偶尔善意或者虚伪的话语,掩护那些敏感人的感情,这也是说话或者生活的本领。这点,孩子们很快就学以致用了。相反的,尽量避免那些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谎话,别忘了我们就是孩子的榜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