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29|回复: 0

明道对孩子没耐烦?孩子发脾气不配合怎么办?家长这么做就错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28 09:00:00|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林木木


近日,明道因为一则在片场对小演员发脾气的视频被骂上热搜,在明道道歉及小演员母亲说明实际情况后,仍然有很多网友责怪明道面对小孩子没耐烦、不够友善。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但平心而论,面对淘气作怪的孩子,对其进行严厉教诲是大部分成年人的下意识行为。


演员张萌在参加综艺《不要小看我》时,面对任性、不断发脾气的孩子时,第一时间进行严厉克制,发现毫无结果。


在经过自我反思和与专家的讨论后,才明确当孩子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家长的对抗管教可能会适得其反,让情况更严重。



(图片来源:微博视频截图)


育儿心理学家观察发现:如果家长平常能注意到孩子的情绪,及时调解,孩子有情绪问题或患疾病的几率会低很多。


当孩子出现情绪冲动或有某些不好行为时,家长不应该只想着克制或纠正孩子,应该给与孩子更多的包容和安全感。


1.对抗教诲,常常让父母忽略孩子的情绪



当父母过于把关注点放在纠正孩子的言行、想让孩子变“好”,而对孩子接纳对抗教诲时,常常容易忽略孩子的情绪。


《小舍得》中的南俪获知欢欢在学校里故意排挤欺凌米桃,要求欢欢去道歉,可欢欢不乐意。


南俪此时并没有关注欢欢抗拒的情绪,正视欢欢欺凌米桃的缘故起因,反而威胁恐吓欢欢要把她心爱的娃娃丢掉。


(图片来源:微博视频截图)


最后虽然欢欢道歉了,南俪得到想要的结果,可欢欢却由此笃定母亲不爱自己,委屈惆怅的情绪始终萦绕心头,甚至离家出走,雨中和南俪对抗。


法国名流裴利安民曾说:用恐吓约束小孩,不但犯着一种错误,也犯着一种可悲的道德不对。


当家长对孩子施行对抗教诲时,受限于当下的孩子,思想常常容易“剑走偏锋”,做出不理智或不妥当的行为。


因为孩子不懂得分辨控制情绪,只有当孩子的情绪的到良好的抚慰和引导时,孩子才会更加懂得家长教诲下关爱。


2.越是对抗管教,孩子离父母越远



在父母的对抗管教中,家长常会误生一种孩子懂事,明确自己苦心的感觉,殊不知这只是孩子迫于家长威严下的不得已而为之。


孩子顺从的背后常常堆满了各式各样被忽视的情绪,一旦爆发,将对亲子关系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前段时间,邻人14岁的儿子离家出走了,吓得父母半夜报警告急。


起因是孩子期中考试成绩考差了,当天晚上作业没完成好,父亲情绪冲动,骂了孩子,还对孩子说:“滚出去”。


于是孩子收拾书包和几件衣服便走了。


等到就寝时间,孩子还没回来,邻人夫妇才开始着急。


经过民警帮助,终于在靠近天亮的时候,在公园山上的荒地找到了孩子并接回家。


事情看似告一段落,可邻人私下提及孩子回来后人沉默了许多,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和父母亲近,让她十分伤心。


(图片来源:pexels网站)


当孩子受挫或情绪不佳时,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耐烦和关怀,鼓励孩子。千万别盲目信奉“不打不骂不成才”的道理,这只会给孩子无尽的压力,徒增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鸿沟。


日本作家日野原重明分享过这么一件事。


小时候自己遇到无法接受或无法明确的事情,就会直接倒在地上打滚哭闹。


但他妈妈并不会立马打他一顿,反而是耐烦地笑着对他说:“这个孩子,将来长大了,会成为一个了不得的人,还是成为一个大无赖呢?”


正是因为妈妈对他无理时的耐烦和包容,不曾强迫地向他灌输什么知识,反而让他更加勤勉好学,决心长大后要成为一个了不得的人,并永远在心中怀念尊敬妈妈。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所说:“有些孩子受伤了,会跑向父母寻求安慰,这是因为父母在孩子受伤的时候,会给予关心和安慰,他们会接纳孩子,也会理解孩子。”


父母应该明确,强硬的克制和要求很多时候不能换来孩子发自内心的承认和接受,只会唤起他们心底无穷的厌恶。


父母如果能时刻对孩子报以宽容和耐烦,让孩子在安全感十足的情况下生活,孩子必定能感受父母的爱意,从而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待,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3.父母如何降低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其平静的接受教诲?



面对发脾气不配合、与自己对抗的孩子,家长不但要更加暖和,更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加重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为了能平和地对孩子开展教诲,家长在平常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 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


前段时间回看《以家人之名》,依然为齐明月控诉母亲的一幕落泪,疼惜她为摆脱母亲的安排故意考砸高考的做法。


(图片来源:微博视频截图)


生活中很多家长一手包办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工作交朋友,都要过问、指点一番。


看似孩子一切尽在把握中,实在暗藏危机。


失去自主权的孩子就像囚笼里的鸟,一旦有时机,必将抛弃一切远走高飞。


如果孩子平常就拥有一定的自主权,没有被父母操控,活在父母阴影之下的感觉,孩子就不会对父母的教诲产生“白熊效应”,能认真地遵照父母的教导。


2. 提升孩子的自我认同感


有时候孩子明明知道错了,却还特别执拗爱闹情绪,非得和家长对着干,实在是孩子自信心不足,想博得家长关注的表现。


这时候家长“硬碰硬”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不妨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认同感。


创造孩子参与生活的环境,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方自己吃饭、洗碗、洗衣服,做家务,让孩子感受到他是一个有能力的照顾自己人,加强孩子对自身能力的认同,这样孩子也会减少家长的对抗。


正如樊登老师所说:为人父母,我们需要点燃孩子心中的价值感,而不是整天浇熄他心中的火焰。


3. 先处理情绪,再办理问题


面对闹脾气,情绪过激无法沟通的孩子,育儿专家曾提出一种隔断抽离法:通过一些方式来隔断当下孩子的不良行为和情绪的持续发酵,,重建教诲场景,再进行行为引导和教诲。


比方孩子在客厅发脾气,把他带到房间里中冷静,用毛巾为哭闹得满身是汗的孩子擦手擦脸,通过拥抱轻拍的方式等陪伴孩子。


在这过程中,由于孩子情绪得到安抚,感受到家长的关爱,人也彻底冷静下来了,反而会为刚才自己的行为而害羞,这时候家长再耐烦地和他分析解说道理,孩子反而能更好地领悟。


4.李玫瑾教授曾说:家长要教会孩子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方式,有想法、有要求、有情绪时,要学会好好说话,不要闹。



父母对待孩子情绪时的做法,是孩子遇事时情绪和反应的依据。


愿所有父母开展教诲时都能照顾到孩子的情绪,拥抱孩子的每一次任性或不安,让孩子在布满爱和包容的环境下快乐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