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 | unsplash
文 | miki粥
有个妈妈跟我说,中国家长挺累的。
之前因为鸡娃内卷,每天在辅导班、才艺班之间疲于奔命,365天全年无休当伴读书童。现在终于双减了,以为可以喘口吻了,却发现周围的家长都在暗戳戳地努力:
不是在群里讨论学科知识点,就是分享学习技巧,围观资源丰富的有钱人找“高级家政”,以每小时800金的成本刷一对一的课…
自己条件不好,想找老师但没资源。双减之前靠着报班多学一点,现在线下英文不让上了,线上英文也朝不保夕,自己只能给孩子搞了个iEnglish,但新闻又爆出iEnglish是传销,没结果。
她说自己很焦虑,问有没有一条出路,让想学的孩子有正常学习的机会?
我沉默了。
因为答案是没有。
没有线下辅导班,线上学习也会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倒掉。还有,别看现在家庭教师月入3万实现了财务的自由,明天被举报可能就保不住其它的自由…
双减要的就是一刀切,让你痛苦到接纳,最终完成一次精神境界的飞升。
图片泉源:unsplash
01
我发现,最近有很多家长都在寻找自洽的教育之路,而且招数也是五花八门。最神奇的一个妈妈,为能继续鸡娃,选择了出国。
我听了啧啧称奇。前几年带娃出国读书,不都是为了躲避国内鸡娃和教育内卷的吗?一刷题就觉得压力山大,来,赶紧去国外呼吸下自由的空气。
现在怎么,翻转了?
她原来是个典型的北漂,奋斗多年成绩不错,有车有房还有高薪的工作,而且还拿到了北京工作居住证。
北京工作居住证,一直谎称自己相称于北京户口,可以买车买房支持小孩上学。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就很垮,肯定是不能高考的,小孩幼升小排在京籍之后,能读到的都是菜小。这还算好!在人满为患的大海淀,三等三类的学校都直接给你入学拒掉。
就是这么个东西,没需求的时候可以让你假装自己是个北京人,但只要小孩上学就是个摆设。非京籍想上学唯一能拼的,只有学区房。
她没有,所以痛苦。
可能全天下只有北漂的中产才能体会,明明拥有光鲜亮丽的人生,却被小孩的教育逼到穷途末路的感觉。
之前如果进不了东西海、校内教育不足,还可以购买校外的资源做补充,现在这条路彻底封上了,也没法请到合适的老师。
小孩读书靠家长,这话是没错,但30多岁的爹妈哪个不是在职场打拼?就算有能力也没时间辅导小孩,最后只能靠他自己,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她决定带娃一起出国。
去了欧洲小国。
图片泉源:unsplash
02
其实你知道吗?欧洲小国比国内鸡。
她家小孩读的是公立学校,每天8:15-13:15在学校上课。这比国内放学还早,对吧?但学校13:15-16:00有补习班,老师辅导作业,还要上一堂非学科的课。所以他们下战书四点放学。
这让我有点惊讶。因为国内公立小学很多都是不到下战书四点就放学,更早的时候甚至14:50就要接娃回家。如果按照同年级来看的话,其实在国外读书的小孩课程比国内还要多的。
下了课就去课外班,在这里的小孩的课外班排得满满当当。
因为公立免费,课外班很便宜,所以在这里有种不学习就太浪费的感觉,只要孩子喜欢的课就报,就像在国内薅羊毛。
而且这里课外班都在周围,步行可以实现。以前在北京每次送孩子上课外班,路上开车,找停车位等都是时间,现在更高效,选择也够多。
然后,她如数家珍地列举了给小孩报的各种班 ——
小语种:
为了补语言(所在国是一个非常小的语种),刚开始上小班课。后来请私教课,2个孩子因为接受程度不一样,都是一对一。
老师上门一小时10欧,折合人民币75元。每个孩子一周三节课进步很快,一直延续到现在。老师是公立学校在职教师。
英语:
刚来的第一年,自己担心怕孩子学语言太多,弄串了,停掉了英语学习,仅仅上公立学校的普通英语课。后来发现这里的小孩也很鸡,就报了表面的英语课外班。
老大上A-Level-90分钟一节课,每周2次,60欧一个月(450元人民币一个月)老二上的junior A-Level-75分钟一节课,30欧一个月(220元人民币一个月)
跟国内以前的线上课比较,太良心价了。小孩以前上gogokid,后来课时买太多了用不完,出国之后就让老二用了。老二上完网课几乎没啥进步。
线下课不一样,才上2个月线下英语课,在加拿大老师的教导下,老二进步非常明显。
中文:
一对三,在线中文机构(全部都是海外华人的孩子)的中国老师按照课件上课,课件内容基本按照低配版的部编版教材。
价格折算下来70元人民币一节课,每周两次,每节课55分钟,同班同学一个是英国的一个是德国的。
法语/德语:
老大这个年纪,学校开设了第二外语课,对于学校来说,英语是第一外语,还可以选择第二外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公立学校的学习很轻松。
但中国家长鸡娃的态度,肯定是要学就好好学,所以给老大报名课外班。
法语刚开始上,孩子没太大感觉,就是觉得挺好玩。反正一对六,50欧一个月4节课,每节90分钟便宜啊。
03
都说国外不鸡娃,是,但又不是。
说不鸡娃,是因为在国外没有成绩焦虑。
每次家长和老师在谈论起孩子,都是特别棒,狠命地夸小孩。在国外,小孩学习纯属自愿,课外班也没人逼着你报,没有刷屏的广告,也看不到内卷。
说鸡娃,是因为你当老外都不鸡,但一去报名课外班,就发现孩子怎么那么多啊!
尤其是趣味体育这种户外课,3-4岁的孩子一堆一堆的在体育场上课…游泳队都是满员,足球队也满员。
国外很重视体能教育,整个户外运动量极大。广场上,滑板,轮滑,自行车到处都能看到小孩在练习和玩耍。家庭周围都是各种游乐场和公园,小孩不上课,都在表面跑来跑去玩耍。
她说有时候自己看了都恍惚:就这么玩,有时间学习么?
但实际情况是,周围的高中生也在课外班补化学和物理。到哪里升学拼考试都一样,想上好大学就得拿钱砸补习。
图片泉源:unsplash
但小孩子不用着急读书,全都集中鸡体育。自己也不例外,光是体育类的课外班,就报了游泳、网球、马术、拳击、巴西柔术,甚至还有一门帆船。
感觉起来的感觉,就跟不要钱一样…游泳是重要鸡娃项目,国外泳池条件比较好,恒温热水小孩都爱去。所以老二报了游泳兴趣班,一个月35欧,每月4周,每周3节课,每节课40分钟。
老大已经从游泳兴趣班上升到准备游泳队(在当地政府的游泳协会):老师觉得小孩可以,就会打电话通知你,问家长和孩子的意愿。
升班之后费用不变,只不过老师变成比赛老师,一个月35欧,每月4周,每周4节课起,每周最多6节课,每节课90分钟(30分钟体能,60分钟泳池)。定期做测试,还可以出去参加比赛。
网球课和马术,都是国内的贵族运动,在国外每小时35欧上一对一(含场地费);帆船课每次2.5小时更物美价廉,每节课才20欧,老师还都是比赛级别。
游泳老师这周就去比赛了,据说得了冠军,雷同于北京市冠军这种。声乐老师这2周参加“希腊好声音”比赛了,需要调课。
不过最划算的还是夏令营,2周一期140欧元。8点半-17点上各种课外课(网球,乒乓球,篮球,足球,游泳,水球,手工,画画),还管一顿午饭。
报了这么多班也不是让小孩全鸡,重要是让他们各种试,反正成本很低近乎无。
因为这里的课程都是按月付费,并且可以先上课后付费。可以上2周课之后,再付当月费用,试课免费。所有课外班报名都需要交注册费,每次20欧,一年交一次。
这可能就是我们要实现的把教育变为公益性事业吧!
04
虽然报了十几个课外班,从学科到语言、艺术和体育综合鸡,但我能感觉到她深深的快乐。
她说自己以前在国内没那么鸡,因为压根就没有资本这么鸡。
首先是费用的压力。
老大读私立国际班,费用一年14万,一看就知道不是很国际化的那种学校;
老二非常普通的小区幼儿园,一年3万(这还是北京有了普惠以后的价格,普惠之前幼儿园大概是5万多),改成普惠之后,课外班增加了,一年大概3万多。
当老二上小学了,他们这个家庭,光孩子基础教育费用就要28万一年(因为没有学区房和户口)。
而现在在国外,鸡娃也算是到了顶端,一年课外班和装备也才5万。
公立任意读,学费全免,一家人生活成本含房租含兴趣班,1500欧够了…如果是私立一年大概需要10000欧,读国际学校一年16000欧,不到12万人民币,连国内双语学校的学费都cover不掉。
其次是教育的焦虑。
一线城市打拼的中产,用时间换钱,都没有时间陪小孩玩。维护亲子关系都是在路上,接送小孩的路上。陪写作业鸡飞狗跳,写的慢崩溃,写不完上火,忍不住焦虑,别人家的孩子怎么良好。
出了国之后,继续鸡娃但绝对不卷。
毕竟大人减肥,网上有那么多课程都还需要请私教帮助督促,小孩心智更不能成熟到自律,只纯靠一个大锅饭教育真的太难了,必须家长适推一把。
孩子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家长拿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和引导,用另外一个角度规划孩子的教育,而不是国内的“升学有用”模式。
当然,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欧洲的结果,鸡娃有点太快乐,很容易就把人的斗志磨平了。所以她已经开始筹划下一站,换去一个更有学术竞争压力的国——
加拿大还是美国,亦或是英国?
05
她说,国家双减的大方向肯定是好的,但是太快了,一刀切,结果无法估量。
作为旁观者你可以理解。但作为家长,谁都希望落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教育和未来十拿九稳。
爹妈不求孩子爬的多高、完成阶层能跨越,但肯定不想看到他们混的还没自己好。
国内持续减负,很多人只能把小孩往外送。一群家长计划去国外鸡娃。
最早的顺义妈妈,就是那种为了滑雪,每年飞瑞士训练的家庭,也开始转战英国、转战泰国,更多人是转战去了英国…
还有一些人持续观望。
一个个英语不咋地,但为了孩子的,选英语学校能挖地三尺。没有人肯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为小孩拼尽尽力。
不知道这是不是我们这一代家长的宿命:
没有挨过饿,没有扛过枪,没有失过学,甚至逃过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惨烈,所以中年人了才要跟教育死磕?在寡淡的人生中,添上浓墨一笔,证明自己也努力过。
于是,各种折腾。
公私立互转,报班到素鸡,现在又从国内延伸到国外,就为了找到一条让自己满意的路,缓解内心的教育焦虑感。
之前我不理解,总劝家长放自己一马,维系中年人的幸福感其实更重要,但后来发现不只是这样,因为有些中年人幸福感的泉源,不是因为放松,而是因为鸡娃。
心无旁骛地鸡娃,是他们和焦虑和解的一种方式。
躺平的家长,理解不了这种纯粹,他们觉得这是用无数的时间和金钱自寻烦恼。
只有曾经在漩涡中挣扎过的人才知道,“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此刻努力,才不至于在未来某刻后悔。
不管走那条路,当中国家长都难,何不各自安好?
求仁得仁,又何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