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3-10 10:45:28|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澎湃新闻记者 尹琳
克服困难的过程会带来切切实实的自大体验。
陪女儿下五子棋,35岁的妈妈米尼总是偷偷放水:“哇,宝贝你好棒,你又赢了,你比妈妈还厉害!”
“我希望她能常常享受胜利,因为被认可、被鼓励的孩子更有自大。”米尼生长在不擅长鼓励的传统家庭中,她想给女儿创造出一个更多鼓励的认可的环境,让女儿可以变得更自大。夸奖、表扬、赞赏、鼓励,是新一代父母们不吝于给孩子的礼品。
只是,让米尼意想不到的是,在家总是赢的女儿一旦和别的小朋侪竞争失败,就会跌入自卑的阴影里:“我下棋根本不厉害,是妈妈你太笨了!”
美国乔治亚大学心理学家Michael Kernis发现,自负不但仅有高低之分,而且还存在稳定与脆弱的差异。虽然孩子在家里可以得到高度的认可,但是一旦回归真实世界,虚假的肥皂泡就可能被戳破,面对“我真的有这么好吗?”的怀疑。
一个人对本身充满能力感,童年的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无数次的亲子互动中,孩子可以在内心形成:无论我做什么,父母都是关心和爱护我的,我很好,我值得被爱,这是形成稳定自负感的基础。
不过,随着孩子对世界的探索加强,他们也开始面对失败。假如仍然抱着“无论你做得多普通、多平庸,我都好惊艳”的回应方式,有可能会让孩子失去提升能力空间的机会。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学者赵昱鲲认为,家庭在培养孩子能力感时不能仅仅给予低级的积极体验,更应该给予孩子高级的积极体验,“低级的积极体验只提供积极体验,而高级的积极体验还提供了让你去追求更多积极体验的动力,因为这样才气产生复利。”
“孩子本身经过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了和最佳能力相匹配的任务的过程。”赵昱鲲把它作为家庭给予孩子能力感的高级积极体验。
夸大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的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认为,轻易得到的成就并不会导致一个人拥有真正的能力感,相反,克服困难的过程才会带来深刻的自大体验。
不给孩子提过高的要求,认可孩子的努力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允许孩子看见不足,陪伴孩子一起克服困难,激发深入探索的动力。
以下这些对话大概可以帮助你和孩子面对困难。
“虽然这一局输了,但是我觉得你这些地方做得不错。你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走这一步?偷偷告诉我嘛!”这种问题可以让一个孩子有意识地总结本身的成功履历,锚定“我是有能力的”。
“你觉得最难的地方是哪里?”“嗯,你觉得还可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挺好的,再多说点呗!”“这个主意不错,那你觉得可以找谁请教一下?”这样的问题可能推动孩子把本身看成解决问题的责任人,打开思绪。
“哇,这次你搞了一个新尝试啊!好棒。你还准备做哪些新尝试?”这些看见,是你对孩子面对困难付出努力的认可,会让孩子升腾起自负和自大。
竭尽全力,克服一个一个小小的障碍,这样的经历能够让孩子不腻在漂亮的彩虹屁和肥皂泡里,发展出脚踏实地的能力感。哪怕跟别的小朋侪相比仍然不够优秀,可是全力以赴、努力争取所激发出的热情和生命力,却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本身的人生里。
责任编辑:陈华
校对:施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