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40|回复: 20

“小孩成熟,大人幼稚”| 家庭中,警惕这种错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3-30 16:21:45|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 天雅
责编 | 陈沉沉




在生理行业呆久了,看的人和听的故事越多,我越发现——


很多人生理题目的根源,在于对很多事情的回避:


不想长大,不愿融入社会,不敢结婚生子……


当然,一个独立的成年人,选择不婚或丁克,不一定会带来生理题目。


而我们内心真正的冲突,源于一种以回避为动机的「退行」。


即像一个孩童般,退回到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或退回到父母身边,回避现实。


没有现实感,就没有存在价值;
从而,就感受不到活着的意义。


于是慢慢地,生理就开始出题目了。









A男士,32岁,海归博士。


前年回国,在研究所工作不到半年,便离职了。


之后一直闲赋在家,天天躲在房间玩游戏,衣食住行全靠父母供给,怎么劝都不管用。


无奈之下,父母软硬兼施,将A“押送”到生理医院。


在医院,A告诉生理医生,工尴尬刁难他毫无意义,因为他已经确定自己这辈子成不了科学家。


这份自我怀疑,缘于他在留学期间的挫败。


要知道,A当年读书的时候,一直是重点学校的佼佼者——


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比赛屡屡获奖,学术造诣突出,一路被保送到美国常青藤大学读博。


但来到一个更宽广的天下,他却发现,谁人属于他领先群雄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


每次老师提问,总有人在他参透之前就快速、漂亮地解答了;


每次测验,总有一些他无法匹及的“大内高手”,遥遥领先。


而他自己,哪怕一心扑在学习上,奋起直追,成绩最多也只是中等程度。


在一般人看来,天下顶级名校的中等程度,已经很牛逼了。


但A却不这样认为。


当不再是学校里的学霸明星以后,他以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


这让我想起美国生理学家霍妮所说的追求光彩


她说,追求光彩的启动,标记着一个人走到了自我疏离的尽头。


A就是如此。


昔日,他通过学习一途经关斩将,获得周围人的肯定与崇拜,以此维持自信;


如今,他在学习中受挫,失去了昔日光彩,便转移到游戏里寻求新的掌控感。


「冒死学习」和「沉溺游戏」,本质都一样,都是通过自我疏离,回避现实。











A的经历,像一面被放大过的镜子,映射着当下很多年轻人共同的影子——


只有追求在别人眼里永远风光的状态,才能确认自己的价值;


一旦遇到现实挫折,就快速退行到一个狭小的空间一蹶不振。


比较明显的,像一些公主病、妈宝男、啃老族——


他们纵然早已成年,却始终像孩童般偎依在父母身边,无法独立行走。


还有一种就是类似A这样的“天才儿童”——


年纪轻轻巧取得了卓越的学业成就,却在遭遇挫败时重新退回「安全地带」。


共同点在于:


他们的内在心智,并没有随着他们的生理年龄,持续走向成长与成熟;


而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走向了「退行与退化」。


为什么会这样?


起首是社会层面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飞速发展,整个人类活动的历程,相对于工业时代,至少加速了10倍。


在这个10倍速的时代洪流里,许多孩子还没学会独立,便已被迫承接一系列学习任务。


有少数天才儿童,他们能够快速适应时代的规则,成为同龄人里的佼佼者。


而大多数普通孩子,他们并不享受,只是被迫投入战斗,预防被时代淘汰。


但这般超负荷的战斗,着实太痛楚、太煎熬了。


于是,不断有人走着走着就对峙不下去了,便选择了退缩或逃离。


其次是家庭层面的原因。


没有天生完善的父母。


很多父母都是在有了小孩以后,才慢慢学着当父母。


也因此,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并不是全部父母都能很好地尽到责任。


未能尽到责任的父母,重要分为2种:


一种是经济压力所迫,天天为生计奔忙,忽略对孩子的照顾。


另一种则是父母自身性格不成熟,将孩子视为自己的延伸物,忽略孩子的主体性。


在这样的家庭中,许多孩子要么被迫独立,要么被迫为父母的人生负责,


年纪轻轻巧成为了「小大人」,去弥补整个家庭功能的不足。


然而,无论是在时代中加速成长,还是在家庭中被迫成长,均与一个人的心智化发展背道而驰。


心智化是指:以“我”为中心,去感受、去观察、去反馈,助“我”成长。


但被外界鞭笞着成长起来的孩子,却只能以外界的规则为中心,去执行,去服从。


他们从来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长大。


在这样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多半是一个「假性自体」——


他纵使能力很强,成就卓越;


但一旦遭遇重大挫折,假性自体破碎,就会退行到婴儿般孱弱无力的状态,一蹶不振。


于是便出现了当下社会的一种奇异群像:


小孩大人化,大人小孩化。


小孩被期待着像成熟的大人一样快速去成长;


但成年后进入社会却困难重重:


特别是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或遭受重大挫败时,常常会不自觉地像个孩子一样,很恐慌很退缩,毫无耐受力。


甚至,还有可能会重新退回到父母身边,寻求庇护。


用4个字来总结,就是「错位生长」










错位生长,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起首:回避酿成了一种生活常态。


在10倍速的时代洪流里,在功能不足的家庭中,孩子既要面对外界的重重压力,又得不到父母的生理支持。


为了回避内心的痛楚与挫败:


有的孩子会躲进虚拟的网络天下里,成为「网瘾少年」;


而有的孩子,则躲进书本的海洋里,成为「超级学霸」。


当然,有少部分孩子是真心喜欢学习,享受学习,这样的孩子,天然也会真心喜欢生活,享受生活,很少出现生理题目。


但现实中,很多孩子并非真心热爱学习,而是通过不断压抑自己,强迫自己去学习,以此对抗现实天下的挫败。


而一旦离开了自己的“安全岛”,他们就会变得坐卧不宁,无所适从。


表面上看,这是“一邪一正”两种大相径庭的成长状态;


但再仔细看,它们只是形式不同,内核其实是一致的——


都是基于对现实的回避,躲进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寻求属于自己的掌控感。


从这个维度来讲,网瘾少年离不开家里的房间,超级学霸则离不开书里的房间,都是对现实天下的一种回避。


第二:用各种方式否定“安全岛”以外的天下,渐渐失去现实感。


在网瘾少年眼里,


学习,味同嚼蜡;
工作,索然无味;
除了游戏,别的统统事物都毫无兴趣可言。


在超级学霸眼里,


看影戏,就是不学无术;
学打扮,就是不求上进;
搞交际,就是浪费时间……


类似的,还有长期躲在父母身边的啃老族们,


每当被鼓励试着走出去独立生活时,他们总有一堆拒绝的来由:


啊,我还没有准备好呢;
外面那么危险,万一遇到暴徒怎么办?
一个人在外面什么都要自己操心,多累呀!


总之,他们永远有来由去贬低这些可能打开潘多拉盒子的活动,贬低这些可能让他们获得成长的可能性。


从而把自己尘封在狭小的空间里,不去接触“安全岛”以外的真实天下,也不去接受现实天下的检验。


最后,陷入一种绝望的空虚、无价值感,以及对无能的恐惧。


可万一有一天,安全岛沦陷了,怎么办?


例如:


网瘾少年没钱买游戏道具,屡战屡败,再也打不了通关;


超级学霸遇到“大内高手”,成绩被对方碾压,毫无胜算;


啃老族的父母突然生病,或突然离开了,无法再提供照料……


这时,挫败、无力、恐惧会诞生,因为安全岛已经不复存在。


这时,自我怀疑会产生,因为没有途径能够证实自己的价值。


更严峻的,甚至还可能会在极度绝望的空虚中,走向自我毁灭。


类似在新闻中,“孩子用父母手机充值巨额游戏币”、“名校高材生因论文没通过而选择自尽”的例子并不少见,令人唏嘘。












也许有人问:


我就是这样子,一遇到挫折就退缩,把自己裹挟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与天下格格不入,怎么办?


起首,请允许这种状态的存在。


尝试去聆听它内在的心声。


或许,它正在通过这种方式,向你传达一些信号:


啊我好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啊我好孤独,好想有人能陪陪我;


啊我好悲伤,好想躲起来哭一场……


然后试着去拥抱曾经谁人充满恐惧、无助的内在小孩:


没关系,我会在这里一直陪着你,想哭就哭吧,你是安全的……


然而,一个人力量毕竟有限,也因此,我们还需要:


找到一个稳固的过渡性客体,创建深度关系。


可以找一个内心稳固的好朋友,也可以加入一个有共同背景的小团体,或是找一个专业的咨询师。


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数月或数年,保持长期的联系和互动。


借助关系的力量,重新抚慰当年谁人孱弱无助的孩子。


在关系中感受被陪伴、被涵容、被看见,重拾价值感。


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讲,就是:


复归于婴儿,把自己重新养一遍。


50岁的Q女士,经历多次重大家庭变故以后,感觉自己整个人都碎裂掉了。


在咨询室里,她像个婴儿一样蜷缩在沙发,揪着咨询师的手久久不愿放开。


咨询师就那样静静地坐在她身边,温和地注视着她,耐心聆听她的碎碎念……


说着说着……Q就睡着了……
她梦到自己重新回到了妈妈的子宫……
温暖,平和,安详……


在梦中,她不断吸取来自“妈妈”的养分,内心的惊骇与不安开始被慢慢接住……


后来随着咨询的不断深入,这份安全感渐渐内化进Q的心里,形成内在稳固感。


有一天,她突然高兴地喊出一句话:


“老师,我感觉现在的自己,就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少女,我好像什么都不怕了。”


这句话意味着:


在她眼里,外界的大水猛兽不再显得可怕;


而她,也可以放心大胆地走出“安全岛”,走向更宽广的天下。


最后我想澄清一点,


在关系中成长,并不意味着依赖关系去生存。


我们可以像婴儿一样,在关系中获取生理养分,实现成长;


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吃喝拉撒也要全部依仗关系去供给,以此回避成长与独立。


毕竟在生理层面,我们已经长大了。


所以,


试着跳脱外界的束缚与羁绊,聆听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


试着运用一个成年人的智慧与力量,去理性对待“退行”;


试着允许自己:在安全的关系中,慢慢但坚定地长大。


请记住,只要拿起桨开始划,不管朝哪个方向,都会抵达新陆地。【End】



作者:天雅,华南师范大学生理学专业,绵羊倾诉APP倾诉师;责编:陈沉沉。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文章部分观点参考:王浩威《晚熟时代》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本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30 17:59:55|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和公婆家都是这样,孩子成熟,父母幼稚,子女给父母提建议,父母说子女读个大学,回家教训父母,不孝顺。父母不读书,啥也不懂,只知道惯儿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30 21:29:41|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给父母当父母,被逼着强大的孩子内心是多么的辛苦和无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31 00:19:18|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俺家就这样,俺妈是家里小公举,日常小事她那里都能一出戏,相比之下我实在无趣之极,不愿搭戏。从小就习惯了靠不住的妈妈,本能不远亲近的爸爸(暴脾气,动不动就发火,像是火药库,火气爆发时要么就是吼人,要么就是上巴掌,我打心底里记恨,无法掌控自己情绪的父亲我很难尊重)。这样的父母还理所当然把孩子看作自己的东西,不懂得我也需要自己的空间和距离。说好了有事不要打扰我,还会破门而入。说好了不吃的食物还做100次,还一遍一遍的劝说我吃下。我只能说我总是在学习不出离愤怒,同时还得保持真实的交流沟通,表达我的感受和心情。这真的只是代沟吗?有时觉得这就是两个文盲,明明读了书,有些认知似乎永远也不会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31 21:22:19|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说的确实是这样。成长是痛苦的,因为有人不愿从舒适区走出来;但成长的痛苦只是暂时的,只有成长,才能走向真正的轻松和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31 14:25:29|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就是这样。父母的双商像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30 20:34:01|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避变成了一种生活常态,好现实的一句话,照亮人性的弱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30 16:38:25|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哇这么好推荐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30 17:42:55|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孩的成熟完全是大人的幼稚造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31 08:39:50|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每个人都配成为父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