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 | 网络截图
文 | miki粥
我有个朋友,小孩钢琴从三岁开始启蒙,学了三年。本年升小学,忽然转去学民乐。
非常冷门的乐器,阮。
我问她,这是什么情况?
她说,把小孩送进海淀的著名小学之后,才知道北京三百万琴童不是盖的!
一年级报兴趣班,计划进金帆乐团给将来小升初加分,报钢琴的时候发现,一个班三分之二的小孩都会弹,而全年级十几个班!除非郎朗附身或家学渊源,否则怎么可能竞争得到?
但事关升学,牛小的家长不可能轻言放弃。
于是她仔细研究了社团组织,发现学校重视民乐,而且越冷门,机会越大。于是,果断丢掉了鸡了三年的钢琴,投身民乐。
我听了啧啧赞叹。只有牛小的家长才有这样干脆的执行力,无论投入过多少时间和钱,只要一个计划不在升入名校的主干道上,就会立即被干掉。
当然,被干掉的也不但仅是素鸡项目。
01
“双减”清算了课外班,让教育回归学校没了内卷,世界平和又优美,按理说家长焦虑应该得到缓解了吧,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最近又有家长不满意了,在忙着举报。
这批举报的家长有特点,都来自优质校。
因为学校好,有能力搞分层教学,就分出了重点班和实验班,选拔了一批学有余力的小孩搞特殊教育。
既然是分层,总有成绩普通进不了实验班的小孩,他们的爹妈就不满意了。好嘛,身在牛校却享受不到最顶尖的师资,这是打破了公平竞争的环境,就去主管部门举报:
上海建平中学西校,开办分层教育的“阶梯班”,遭家长举报。
深圳沙湾中学,初三年级分层分班教学,仅实行了三天。
山东新泰金斗中学,初一年级选科走班教学,被紧急叫停。
(来自中国新闻周刊)
不得不说,举报在当下特别有用果,基本可以实现有举必纠,很少被反驳。
但这次事件的主角,上海建平中学西校的举报家长遇到了旗鼓相当的对手——阶梯班家长,他们不但没有认怂,还用分层教学的科学性进行了回怼。
而且双方都以“双减”政策为依据,证明自身诉求的合理性。
先简单介绍下上海建平中学西校,帮大家更好地理解事件缘由。
这所学校13年市重点总计273人,中考总分600分以上34人,市重点录取率为47.89%,市区重点录取率为72%,是一所升学有保障的优质校,但教育资源竞争激烈。
家长举报是因为学校搞实验班,他们觉得屯了最优质的资源给了尖子生,普班的小孩都丢给了差老师,这违反了双减提倡的公平性;
但遭到了激烈地回怼。阶梯班家长说,双减是要减掉内卷,“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不分层教学,一个班里学习能力强弱的小孩坐在一块,老师怎么教?教慢了,有余力的小孩浪费时间,教快了,差生跟得上吗?
分层教学,让学习能力强的小孩学得饱满,学习有困难的获得补习辅导的机会。这才是尊重个体发展。
“举报实验班,你咋不去举报补差班呢?学有余力的孩子为何不可拓展学习空间?非要和你家娃一起躺平?”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02
很多人觉得教育公平就是有教无类,但有教无类小孩就能教育得好了吗?
家长之所以不满,是觉得优质班的师资配置是最好的,老师给的也是最好的教学资源,要不然为什么这个班的成绩会越来越好?
是不是这样?是。
学校为了出成绩,大多会对这些班级投入最多的资源。但成绩好,一半因为老师好,一半因为学生优秀。
而且家长不知道,教育得了尖子生的老师,未必个个都教得了最弱的学生。
就比如说,教尖子生的老师,思路开阔,讲一个问题的时候引用大量的素材。
基础知识达标的小孩的自然能够跟上,但是你的基础知识都没有学好,你怎么能跟得上这样的课程呢?
我之前采访过一个机构名师,帮一批小孩成功冲刺海淀六小强。
她曾遇到过一个五年级的家长,小孩要小升初了但成绩太差,盼望能帮忙辅导(双减政策之前)。她看了下小孩的功课,然后婉拒了家长。因为这个小孩成绩不好不是因为学不懂,而是连一二年级的汉字都不会写…
她说,一个五年级的小孩从头教写字,这个真教不了。究竟这活儿阿姨都醒目,老师觉得没挑衅,家长钱花得多不值?
之前我想送小孩去学琴,有个妈妈建议我,说刚开始不用请1200的老师,因为这样优秀的老师,在自己的专业里出类拔萃,一般性格脾气就不会特别好。
教基础没耐心,一旦过于严肃,小朋友就没了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开始学琴,要找一个性格比较温和的老师,最好是刚毕业没多久的音乐学院的学生。虽然专业性一般,但跟小朋友更容易创建情感的链接,帮助他们进入学习钢琴的状态。
确实如此。
我认识一个顺义妈妈,他们家小孩学小提琴,5岁找伴奏是中国爱乐乐团的首席钢琴,为人拘谨严肃不苟言笑,每次上课气压低到那种连成年人都有心理障碍的程度。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怎么享受音乐?
但有些家长根本不会去想,“因材施教”可能不但是教的问题,还有材的问题。
反正小孩读书读不好,就总要找个投诉的对象:
怪学校、怪老师、怪同学太优秀,反正自家小孩必须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能不能跟得上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占上”。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总觉得别人的就是好的,根本不在乎适不得当自己。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的影响其实要远远高于老师,但是家长却觉得教育的责任都是老师的,而自己的责任是“让老师变得更好”。
老师分配的不好就投诉学校,老师讲的不好就投诉老师。
而且,现在越来多的人把举报当成了匡扶教育的正义之举。
这是一种很希奇的社会逻辑,因为大家对于公平的理解可能都存在着差异。
如果说“有教无类”是一种公平,那“因材施教”是不是一种公平?
03
那,分快慢班有没有问题?肯定是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强制分配。
在聊强制分配之前,得先看清牛校的逻辑。
优质校之所以优质,是升学率高。而要保证升学率高,就要做学生的分流。
有的分流在毕业前。
本年家长看到了政策,知道将来50%的孩子上不了高中,要走向职业教育方向,西城妈妈还为此痛苦了一场,但实际上,牛校一直在做这样的事儿,只是没拿到台面上来说。
分流和劝退,成绩弱的学生中考前谈完送走,学霸在中考前拿到学校死签(留校直升高中),
都是为了保住学校的荣光,以便获得更多的资源——无论是优质师资,还是生源…
还有家长的争夺。
搞户口、买学区房,上天下地折腾,不就是图这些学校的升学率吗?
有的分流是做在入学时。也就是这次争论的焦点,快慢班。
凡是牛校在开学前都有一次摸底考试,按成绩把小孩分配进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进度。
对学校来说,是有私心的,分层教学容易教(学生程度差不多),也容易出成绩(优秀专鸡)。但普班家长觉得被不公平的对待,虽不至于害小孩考不上清北,但肯定一也会耽误小孩读一本。
教育公平,对他们来说,比教育结果更重要。
那是不是有一种方法,可以在保证教育资源的公平性的前提下,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
有,走班制。让学生自主去选择。
老师的教学保持不变,优秀的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跟不上的,家长知难而退。
这是理想状态。很多人都知道这种方式好。那为什么没有这么做?
因为做不到!学生人数太多了!
我外甥女儿所在的五线城市,一个小学班里有80个人,由于房间小,搁不下80张书桌,只能两个人共用一张桌。
怎么做走班、分层教学?光是在80人的课堂上讲课让每个人闻声,就够老师得咽炎的了。
温饱尚未实现,就讨论中餐还是西餐健康,真的太凡尔赛了!
就算是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公立学校的一个班容量也有40人以上。老师管理困难,怕有小孩受伤,低年级都不让出教室门。
为什么中国小孩有很多的近视?因为一二年级视力发育最重要的时候,他们被剥夺了户外活动的权利,而理由也是很无奈的,只是因为人多。
人数,是阻碍教育公平的最大障碍。
04
北京有一所牛校做教育实验,很成功。
因为它很公平:
不分快慢班,用走班制实现了分层教学,或者应该叫分类教学,教育按需分配,保证了每个学生都享有同等资源。
家长趋之若鹜,都想把孩子送去这所学校读书。但非常难,因为一个班只招20个人。即便有更多的孩子想要进入到这所学校,他是没有机会的。
在其他的学校一个班级40多个人的情况下,一个班只收20个人,而且,20个人享受的教育资源超过40个人的供给,这就是一种教育的公平?
而且,这所学校创建新学校,只开设起始年级。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培养的孩子,才能适应改革后的实验教学方式。
逻辑没错,但结果意味着,进入这所学校的孩子,一个人所享受的校园的面积是五线城市的4倍,如果是一所新校,这个数据将会更加可怕。
所以,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公平。
学校要保证优质的教育,要么在入门前筛选,把不公平留在校门外;要么就是只能在入门后选拔,把不公平留在校门内。
但这些经过生源筛选的学校(无论是成绩还是家庭资源),引起了激烈的机会竞争,催生了鸡娃和内卷,家长互撕。
要知道,当有权选择快慢班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意味着你是择校竞争的优胜者了。在举报投诉,要求获得教育公平的机会之前,是不是要先想想,自己已经拿到了别人梦寐以求的教育机会?
究竟一所资源弱爆的菜校,是不可能会有分层教学的。
而那些挤在80人的班级里读书的小孩,才该是被教育公平所沐浴的一群人。
参考资料:
[1]多地“阶梯班”被叫停:家长们吵翻,互怼双方都以“双减”政策为依据 《中国新闻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