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生育率不断下滑,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随之不断加剧,低生育率带来的不良影响正越来越显著。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中国出生人口为1523万,同比下降200万,出生率为10.94‰。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总和生育率已由20世纪60年代6.4的最高水平降至2018年的1.52。
总和生育率为1.52,意味着每个妇女在育龄期间的平均生育子女数为1.52个,已较大幅度低于维持人口世代更替的2.1水平。
为提振生育率,2016年我国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当年出生率出现了小幅度上升,2017年出生率却又再次掉头下行。
相关数据表现,"全面二孩"政策效果十分显著,2016和2017年新生儿中二孩占比分别高达40.4%和51.2%。头一胎新生儿数量正在快速下滑,主要原因是同时降低的育龄妇女人数和生育意愿。
育龄妇女减少既有来自数十年以来出生人口减少的人口结构变化,也有来自女性晚婚、不婚的比例增长。
生育意愿降低的趋势已愈发显着,这种趋势的形成倒也不难理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盛行、较大的工作压力、对未来经济形势的担忧等因素,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抉择。
具体来说,买房、教诲、医疗及养老等支出正对大家的钱包虎视眈眈,巨大的经济压力驱使人们盘算养孩子的本钱、代价,是否选择生育也就变成了必须慎重考虑的事情。
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女性劳动参与率较高,女性会对生育造成的收入减少、职业发展负面影响和职场性别歧视存在较大的担忧,进而降低生育意愿。对于学历高、收入高以及职业前景较好的女性,低生育意愿应该会更加显著。
从前,生产力落后的农耕社会,人们通常选择多生育,尤其还会偏好多生男孩。这种做法的主要原因有医疗条件落后夭折率高、生孩子可以补充家庭劳动力、必要男孩传宗接代及养老等。
然而,时代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科技飞速发展,如今的社会生产力、医疗水平都得到了飞跃式的提升,人们生孩子、多生育更有利的原因已经渐渐消失。
养老需求而言,“多双筷子”的育儿观早已无法顺应时代发展,人们为了让孩子在竞争愈发激烈的社会中具备竞争力,必须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和金钱,以便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情况、教诲情况,但效果有很大概率是养孩子的本钱远超孩子能回馈的回报。社会保障也正在不断得到改善,“养儿防老”已经越来越不靠谱。
在马太效应作用下,社会财富会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阶级将趋于固化,底层提升自身阶级的机会将变得越来越渺茫,向上跃迁的难度会越来越大。难道传宗接代还包罗延续贫苦、为生存挣扎的生活?
我对一个朋友的话印象深刻,他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是被压榨的奴隶,为什么要生一个大概率延续奴隶命运的孩子呢”。
某种意义上,我会为那些原本有大概出生在贫困家庭,却因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而没有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感到庆幸。
生孩子之前,或许我们都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想要孩子的?毕竟孩子不是父母的财产,而是一个独立的人。
在我们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之前,最好还是先确定自己是否有能力对一个新生命负责,并使其身心健康的成长。尤其是基于,生孩子才是完备的人生、年龄到了、家里人以为该生了、被催生了,甚至是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因素,而考虑是否生孩子的情况。
养孩子早已演变成了一种奢侈举动,而如果生育孩子会使自身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那何必要苦了自己和孩子呢?
鉴于种种原因,大概我们可以认为,随着受教诲程度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人们会越来越趋于理性的思考生育孩子的意义,尤其是对个体的意义。
父母无法选择孩子,孩子也无法选择父母,慎重一点对谁都好。
如果无法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情况,或许选择不将他们带到这个世界就是一种善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