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529|回复: 0

学生分类、分别高考、全国统一登科,网友的建议靠谱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3 20:24:05|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月22日,我写了一篇高考招生变化的文章,有一位网友给我发私信,想跟我探讨一下他的高考改革方案。


在征得他的同意之后,我把他的方案做个转述,再谈谈我自己的看法,如果你有兴趣,不妨把自己的想法留在评论区,咱们一起探讨。至于他的ID,我就不放在文章中了,免得给他招来麻烦。
一、高考有意义

这位网友在他的文章开头,旗帜鲜明地提出,高考的根,就是让大多数考生发挥最佳水平,考进心仪的大学。


他的想法很美好,我的看法有所不同。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考好、录好意义重大,但高考并不只属于学生和家长,国家和高校选拔自己需要的人才也要靠高考,有时候,学生和家长与国家和高校的需求并不同步。
二、学生分两类

这位网友建议把所有考生分成两类,第一类是擅长模仿的操作实践的,第二类是学术钻研型的。第二类可以考985、211、双一流大学;第一类考其他的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他把这种分类考试叫做“因生施考”。


我本人很喜欢“因生施考”这四个字,这四个字里透着一种理想化。但是我认为仅仅是把考生分类这一步,就比力难做。如果自愿报名,有多少人会自愿成为第一类?如果依靠考试,那不就相当于多加了一次类似于中考的筛选考试?
毫无疑问,在高中阶段进行分类,一定要对现有的高中学习安排进行调解。如果从高一开始分类,是不是相当于把高考的所谓“一考定终身”换成了“一分定终身”,而且时间还提前了两年?怎样保证这种“分”一定是科学的呢?


三、试题不一样

按照这位网友的构想,两类考生的高考是完全不同的。第一类考生的考试范围,是已经出现过的试卷,取消语文的作文、英语的作文和听力,这是不是相当于大规模的“开卷考试”?考察的是不是仅限于记忆本领和熟练程度?
在这种考试模式下,靠什么建立区分度?学生的考试成绩能拉得开吗?如果拉不开,那靠什么决定登科结果呢?要知道即便不是985、211、双一流,不同的高校也是有不同层次,各有特色的啊。


按照这位网友的构想,语文考试中要让字迹占到20分,书写500字的文章,前100字故意写潦草,后400字凸显出反差。能写一笔好字固然是功德,但别忘了高考是为了筛选人才,一个人的字迹能跟几千所大学、数百个专业进行挂钩吗?
第二类考生的考试,这位网友建议设置非常高的难度,同时允许第一类学生中的佼佼者到场。同时,它还预估了“这种能在第一类中考到接近满分的考生,总人数在1000-2000甚至更少”。


我倒是认为,他严重低估了学生普遍的记忆本领和教育体系的“训练”本领。31个省级行政区参加高考,平均每个省只有几十个学生通过长时间训练可以具备“开卷考试接近满分”的水平?这可能吗?
四、影响实在大

高考很告急,牵一发动全身。高考根植于社会,绝不但仅是个教育问题。高考的考试和登科不能脱离高校和社会的需求。


为什么近些年的高考越来越强调灵活性、应用性?就是因为“填鸭”教出来的孩子欠好用。我们的大学生数量多了,大学排名也进步了,但是创造力强大的人才却没有如预想中成批量出现,“大国伟业”的蓝图,需要足够数量的高质量人才。
“全国统一试卷、统一登科”就公平吗?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和教育资源贫乏的地区,西席平均水平相差多远?学生接受教育的平均水平相差多远?这些都黑白常现实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认为想要对学生分类,先得有靠谱的分类方法。想让学生和家长接受分类,社会对人才的筛选和认可度需要更健康、更公平。人才培养的目的,是让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学会做题只是本领,让学生学会思考、能够创新,或者至少能够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才更加告急。
这位网友提出的方案,我有不少不同意见,但我认为他的想法是有价值的。有不同的想法,才有碰撞的机会。


对于他的高考改革方案,你怎么看?你理想中的高考和登科,是什么样子呢?来评论区畅所欲言吧。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30123A0459J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