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25|回复: 0

被诟病有“日本味儿”的舞台怎么回事?不不不,这是咱们自己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3 11:05:34|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还没出正月,已经开始生气了。
央视总台春晚,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春节联欢晚会,竟然有一股日本味儿?


说的是今年春晚舞台上的古典舞《锦绣》,被许多观众认为是身着和服的日本艺伎群像




即便播出至今已有些日子了,但质疑声一直没有断过,反而逐渐离谱。
甚至上升到谣传导演是日本人后裔…


这事谁能忍啊!!
等等…先别着急。


但凡初中历史课多听两耳朵,多看两眼书,都不会说出如许的话让人笑话。
哪有什么日本的事儿啊!明明就是纯正浓郁的汉风古韵


从妆容发饰、服装造型,到舞蹈形式、视听设计,无一例外出自中国
舞者身着汉式长裙,步伐轻缓蹁跹,在织锦的经纬线上借文物起舞。
显着是再正宗不过的东方传统美学,怎么就忽然酿成了他国艺术了?


且不说,节目开始前主持人报幕时就介绍了:
《锦绣》出自舞台剧《五星出东方》下半场梦回长安盛世中的选段。
以国宝级文物「五星出东方立中国」锦护膊,活化而成《汉代仕女图》
而这件国宝由中国最高制造技艺蜀锦织就,代表着汉代织锦工艺的最高程度。


就连观看转播春晚的近13万日本人,也能一眼认出这是中国古时的汉服,这是西汉年代的舞韵。


可偏偏,许多中国观众不认识不相识,甚至下意识觉得这是他国文化。
脑袋空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些人趁乱带节奏。
央妈在春晚中特意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想要塑造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自大
却不曾想到,有可能在悄无声息中为他人作了嫁衣,属实令人心痛。


无所谓,羊会出手。
正好借此机会,来好好说说《锦绣》背后的中华文化渊源和东方艺术美学
如果屏幕前的宝子也不甚清晰,那就一起来积累审美吧~


《锦绣》舞出千年灵动
是汉风古韵的今生演绎
锦绣一词,原意为颜色美丽,绣工华美的绫罗绸缎,后延伸为对美丽事物的形容与赞赏。
它涵盖了中国人从古至今对纺织工艺的自大与追求,成为了东方美学的符号之一。
而汉舞《锦绣》,以极具中国传统美学特点的形容词命名,亦暗藏深意。
它的完整版《五星出东方》,从策划到登台,花费整整两年时间,仅剧本就改了12稿。
在春晚之前,已经上过河南卫视2022年元宵晚会
B站2022年上元千灯会


反响都很好,还在全国多地巡演30余场,场场一票难求。
而今年登总台春晚舞台,更是专属定制。
身着汉式长裙的舞者,垂眸而出,步履蹁跹,讲究动与流的结合。
置身于五色交错、精美交织的汉代织机的万千经纬丝线当中,甩袖挪步,踏歌而旋。
将日月星辰藏于翻飞的衣袖,舞绘出巍巍大汉的繁华景象,编织出锦绣中华的宏大气度。
《锦绣》中的仕女形象,以今西安汉阳陵出土的汉代舞蹈陶俑作为参照。


细腰宽袖、襦裙曳地、衣不露体、行不露足。
人物样式简约大气,又充满静中有动的节奏感。
呈现出汉代宫廷舞的威仪、大气及典雅,尽显东方美学的韵味。


妆容层面,也是以汉代审美为出发点。
被质疑和日本艺技的妆面极为相似,其实是汉代的慵来妆,又称「长眉红妆」。


慵来妆薄施朱粉,浅画双眉入鬓。
不仅要擦粉,还要施朱,施朱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擦胭脂。
在此前的《锦绣》舞台中,会大面积运用朱红色铺满眼下及脸颊。
强调眉眼部位的塑造,给人隆重且极具氛围感。


而为春晚定制的妆面,则更侧重点点朱砂,尤似泪痕,惹人怜爱。
秦汉时期的红妆并不似唐代那般张扬,它整体的风格表现仍旧是含蓄内敛的。
唇妆以小口为美,上窄下宽,圆润流畅,外形好似倒扣的樱桃。


同时,在古时汉妆的基础上,又为仕女增加了发髻的装饰。
鬓发蓬松而卷曲,辅以汉白玉质感的纹样造型,营造出端庄而典雅的美感。


服饰形制方面,就更值得一提了。参考了秦汉时期的盛行服饰曲裾袍
由于汉代是礼仪之邦,着曲裾裙严密包裹全身,下摆及地,风格偏保守庄重。


长沙马王堆汉墓曲裾
改良后的形制,以酒红为基色,层叠的领口与长袖笼打造出浪漫雅致。
束腰叠加铺展的裙摆,呈现出喇叭花的样式。
简约之余又不失流动性与节奏感,再现着庄严肃穆的汉制美学。


需要指出的是,以宽腰带作为束腰,是汉服的基础制式之一。
在史料中常被称为「绅带」,并不是只有日本的和服有。
何况众所周知,日本和服起源于中华服饰文化



只是,追求衣不露体、行不露足的同时,舞蹈动作就会被服饰所禁锢。
在舞蹈形式上就需要更为考究。于是以小碎步展现端庄温婉的「锦绣摇」。
用手的气力伸展长袖,表达顿挫有力的「红袖绕」
略有机器感地摆动身体,再现含蓄内敛的「汉俑转」


生动再现了汉代宫廷舞欲拒还迎的独特妩媚。
守礼之余又极尽美艳,凸显恢宏漂亮的审美趣味。
视觉设计上,以织布机上的五色丝线打造出经天纬地。
在殊效加持下无数金丝从天而降,交织出三维空间。
仕女置身此中,甩袖挪步,踏歌而旋,动感魔性,一眼万年。
就连Bgm上,也自出机杼。
参加了罄、编钟、箜篌和琵琶等中华传统器乐。
以厚重且极具穿透力的声音效果,表达着浓郁的东方色彩。
滴滴滴!帝王限时体验卡~


《锦绣》极致美学基础
是汉代织锦的最高工艺
汉舞《锦绣》及《五星出东方》的创作灵感,可谓大有来头。
出自今藏于新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


1995年,我国考古人员在位于古丝绸之路的新疆和田尼雅遗址的一座汉墓中,发现了一对合葬贵族的尸身。
此中一人的右臂上绑着一件为射箭所用的织锦护臂。


而这件文物的发掘地,曾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绿洲城邦精绝国。
因此这件护臂,也被考古学家认定是精绝国国王的所有物。


其色绚烂,其纹诡异,其字激昂,彰显了汉代织锦的最高等级、最高规制。
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是国家级首批限制出境展览的文物。


这件织锦护臂共有6条臂带组成。
上有云纹、兽纹、星纹等图案,织有篆体汉字组成的祥瑞语:「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仔细看,它左右对称的画面祥云缭绕,云海中翻腾着各种瑞兽。




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其实是古代的占星术语。


这里的「五星」,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东方」是天穹的东方。「中国」在秦汉时,则指的是汉王朝所统治的疆域。


「五星出东方」,是说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在某一时期,同时聚合在东方天域。
据古代文献记载,2000年才会出现一次「五星连珠」的天文奇观,被认为是非常祥瑞的征兆。


《史记·天官书》中也有雷同的记载:「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
就是说按正南北方向将天空一分为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如果都在东方,于中国有利。


图源:电视剧《汉武大帝》
这件五星织锦,采用了青、赤、黄、白、绿五色5种色线。
以绿色取代传统五方正色中的不够美丽的黑,方寸之间将阴阳五行表现得畅快淋漓。
而其由传统植物染技艺制成,即便历经千年,颜色仍旧美丽如初。


而且五星织锦的织造,不同于刺绣。
是依赖一种叫做「提花」的技艺,由不同颜色的经纬线交错织出来的。


这件文物幅面上共有10470根丝线,纬向循环有84根纬线。
这就意味着幅面宽度上的每厘米要排布220根经线,共900多万个交织点准确无误。
可以说,「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仅凭织造工艺,就已然站在了丝织品鄙视链的最顶端


而我国的考古人员,也在成都老官山汉墓中,发现了制造这种织锦的织机。


它的制造过程步骤极为繁杂,且精密。
织机上有84片综片,每片设置就是一条经纬线位置信息。
选择综片后,踩下踏板将经线上下分层,再投入纬线,最后进行打纬。


随着机械传动,就能完成一次五星织锦的一次图案循环。
循环使用两百多次,便能织出循环图样的织锦。


春晚专属的《锦绣》背景中大量出现的彩丝,就是想体现这种独有的技术。


颠末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努力,历经三年,以汉机织汉锦。
力求每个细节都做到技术还原,已经乐成复制出了这件织锦护臂文物。


说白了,织造国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技艺,也就是许多宝子早有耳闻的蜀锦
蜀锦又称蜀江锦,因产于蜀地(成都地区)而得名。


而蜀锦素有「寸锦寸金」之称,在汉代只有成都和长安才有能力生产。
因此这件织锦护臂,代表着当时我国乃至世界上丝绸织造工艺的顶极程度。
那么一块蜀地生产的织锦,为何会出现在数千里之外的新疆沙漠中?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汉代时在西域设立了都护府。
这件织锦护臂带着中原的气韵,随丝绸之路出塞西行。
成为各民族来往交换交融的见证,代表着丝织技术在西域的传播。
借着春晚舞台,以汉舞《锦绣》为载体,将博物馆中的文物活化,让中华文化被更多人所熟知,出发点本是好的。
然而不可避免有人借此搅混水,变相抢夺传统艺术。
今天有人说曲裾是日本的,明天就有人说马面是韩国的,后天还会有人说筷子是越南人发明的。
长此以往,历史被偷换,记忆被模糊,又何谈文化传承呢?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30203A029R7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