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71|回复: 0

[情感求助] 美国雇佣军团“莫扎特”凉了,老板领头酗酒泡妹,贬损乌军遭驱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4 12:33:18|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几天,在乌克兰基辅公寓的二楼会议厅里,59岁的米尔本站在几名雇佣军的前面,沮丧地对他们宣布:“店员们,扎心啊,莫扎特集团已死。”
这支曾经狂言不惭要打趴下俄罗斯瓦格纳军团的新兴雇佣军团,就这么坍塌了。底下人面无表情地狠狠地瞪着这名退役的美国海军上校,这些有着心理缺陷疾病的人,失业了。
据独立媒体《Grazyzone》当地时间2月3日报道,美国迅速崛起的私人雇佣军公司——莫扎特集团(Mozart Group)倒闭了,从建立、成名到凉凉,莫扎特集团用了还不到1年的时间。


去年3月,美国退伍海军上校安迪·米尔本(Andy Milburn)去了基辅,在那里结识了同为美国退伍海军上校的安德鲁·贝恩(Andrew Bain),后者在乌克兰从事了30多年的媒体和营销的买卖。
两人志趣相投,一拍即合,于是在当月就联合建立了“莫扎特”雇佣军公司。


刚建立没多久,这支雇佣军很快发展成备受乌军依赖的队伍,而米尔本也嚣张地保证他的雇佣军“要训练乌军杀掉俄罗斯人”、“在几天内就消灭俄罗斯的瓦格纳军团”。
一些西方媒体对其更是赞誉有加,比如《纽约时报》去年10月发长文,声情并茂地称颂米尔本的“正义之举”。


莫扎特集团想借助在俄乌辩论中它“非盈利”和“慈善”的暂时属性,打造成响彻世界的盈利性大军团,开辟乌克兰以外的国家。所以刚建立时,它就对标俄罗斯的瓦格纳集团(Wagner Group,超5万名雇佣军)。
虽然俄罗斯雇佣军团“瓦格纳”这个名字的来源说法各异,但美国雇佣军团“莫扎特”出现后,许多媒体就将这两个集团的名字类比来看,认为他们都以作曲家的姓来命名公司,分别为德国的理查德·瓦格纳(1813-1883年)和奥地利的沃尔夫冈·莫扎特(1756年-1791年)。


伴随着声名鹊起,“莫扎特”募集了超过100万美元的资助,但这些钱几个月后就用光了。面对资金短缺,他们固然可以继续呼吁别人捐钱,可“莫扎特”已经没了号召力。
因为“莫扎特”内部问题频出,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问题军团”。


过去几个月里,莫扎特集团被曝出两位首创人出现纠纷、公司资金被挪用、酗酒、泡吧、泡妹等诸多弊端,惹来争议不断。而米尔本酒后真言,对乌政府和乌军的贬损,更让这个雇佣军集团的光荣彻底扫地。
“集团”的名号听起来规模好像很大,实际上“莫扎特”也就有50多名雇佣军。这些人几乎都是退伍特种士兵,他们不是从伊拉克就是从阿富汗战场上退下来的西方国家老兵,许多人已经头发花白。
而且,他们大部门人患有创伤后应激遗症(PTSD),这些人不仅酒瘾成性,还沉醉于基辅的脱衣俱乐部和酒吧,在网上约会乌克兰的美女。


作为“莫扎特”的老板,米尔本更是以身作则,喜欢被乌克兰美女“奉养”。在结交网站上,他看中了一名乌克兰美女,于是就以“私人助理”的名义“聘用”了这名女性,而她的工资竟然高达9万美元。
米尔本酗酒的嗜好也害己不浅。他曾因在基辅宵禁后,严重醉酒被当地执法人员关进了牢狱,后来被公司保释了出来。
在去年12月《Grazyzone》主编曝光的一个聊天采访视频中,米尔本一边喝着威士忌,一边揭露乌克兰政府和军队的腐败和暴行。


他说:“它(乌克兰)就是一个腐败、无药可救的社会,被一群无药可救的人向导…乌克兰军队残暴,杀害已经投降的俄罗斯战俘。”
这个视频点击量已经靠近400万,清醒过来的米尔本发现事情不妙,首先否认视频的真实性,随后又说他的话被故意扭曲了,最后他终于承认那视频太过真实,“我不该说出来。”
有乌克兰军队高级军官质问道:“他(米尔本)就不能回老家吗?别拯救我们的国家了。”目前看来,他没能如愿以偿。


虽然莫扎特集团没了,但米尔本没有离开乌克兰的打算。据雅虎2月2日报道,米尔本已经在基辅租了一间新办公室,打算开辟新业务,比如针对恶劣环境的培训课程等等,与此同时,他也在找捐钱的人。
这样一个已经得罪了乌军、乌政府的人,为什么还要留在乌克兰?


米尔本的最终目标是复苏雇佣军,只是不以“莫扎特”之名。那么复苏之后呢?他还打算继续以“瓦格纳”为目标吗?
这个酒鬼看来,还没清醒过来。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30204A02VPA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