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97|回复: 0

[本地新闻] “文明典范”是什么模样?《南风窗》点赞湖州做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18 16:43:45|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月17日,《南风窗》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文明典范”的模样,从这座城市领略一二》,点赞湖州提升城市文明风貌的系列做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人说,住在一座什么样的城市,便是决定了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换言以蔽之,这是一道关于城市文明风貌的选择题。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古人已初步勾勒出了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的升华途径。

         到2023年国家首次评选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则明确要求获评区域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打样探路”——展示一座有健全功能和饱满文化的城市,如何带动人们在日常生活与经济生产的每一个起承转合中与时代命运共振。

对此命题,哪些城市有望先行解答一二?不妨看看太湖南岸。

0.jpg
2017年,湖州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第7名;

2020年,湖州于全国率先、全省首个获得市县两级全国文明城市“满堂红”,并以全国地级城市第1名的成绩通过复评;

2021年,湖州更成为12个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试点城市之一,是浙江全省乃至东部地区唯一的地级城市代表。

一座城市能连获殊荣,令人不由得不好奇,什么是这里得以脱颖而出的比较优势?

01.辐射城市温情,一个都不能少
       凌晨3点半,当德清尚在沉沉睡梦中时,71岁的奚阿珍已经披星戴月,走上了工作岗位。

        作为环卫工人,她和同事们用辛勤的劳动让这座小城以美丽洁净的容颜迎接每天的第一缕阳光。然后在朝霞的亲吻中,她会走进“有德驿站”,领取志愿者已经准备好的那杯热气腾腾的现磨豆浆。

       在政府设立的5个服务点之外,针对那些离得太远的工人,志愿者还会骑上电动车将打包好的豆浆逐一送到他们手中。逢重大节日,另附有粽子、月饼、汤圆等应时应景之物。

0.jpg
志愿者给环卫工人送打包好的热豆浆

       一年365天风雨无阻,共计送出了80.6万份。发起方“清禾公益”——2021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公益组织,为此共招募了1800多名志愿者。以小见大,目前活跃在该组织30个项目中的志愿者数量已超一万人。也就是说,德清平均每40位居民中就有1人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

       丰饶的利他文化土壤,还助推社会公益向科学性和民主性的纵深继续发展。

        一个值得留意的细节是,“清禾公益”曾就德清环卫工人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口味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半年的深入调研,最后才提出了“一杯豆浆温暖一座城”的服务构想。

这也并非孤例。
       今年3月以来,湖州在中心城区率浙江全省之先,为快递和外卖小哥全面“点亮”了400个小区的夜间送餐路。一方面,通过设置由太阳能板供电的楼幢分布导视图和发光号牌,实现线下的夜间可视;另一方面,结合“天地图浙江”APP开发出小区定位到位功能并对接外卖平台,覆盖外卖骑手超2000名、快递从业人员近5000名,实现线上的信息知晓。

0.jpg
          市建设局物管中心、湖州元恒物业工作人员向外卖小哥介绍改造完成的“小区地图”

         在此过程中,试点小区的业委会和所在街道正是通过走访27户业主、采访5位外卖小哥、电话询问30名骑手,详细了解了60余个实际困难及相关需求。

        可见,以服务城市美容师和运力先锋的“微需求”为代表,看见并走近生活角落里常被忽视又至关重要的“螺丝钉”群体,是湖州在城市文明建设过程中推行精细化治理的一抹亮色——既防止了“想当然耳”,使决策都基于有发言权的调查;又规避了古人所说“嗟来之食”的那种居高临下,在文明的细节中透射平等和尊重的气质。

       湖州“人本思维”的光芒,亦照见了另一类群体——无户口人群。

       外来的社会属性、打工的弱势地位、无保的积贫状况,获评“中国好人”的长兴民警沈云如将这一切困难看在了眼里。

      无论是撑着伞在安徽铜陵的滂沱大雨中挨家挨户代为寻亲,还是为加急办证颠簸于贵州崎岖的山路上、夜宿异乡的棺材铺里,他帮助35人成功落户的故事背后就有35个冉冉升起的新希望。

0.jpg
沈云如上门服务群众
         以沈云如为圆心,现在长兴“一个都不能少”志愿服务队已发展至160多人,从身份“脱黑”进阶生活“脱困”,共帮扶了163个家庭、实现增收70余万元。

         以此为缩影,这座城市的确无差别地真诚欢迎着每个“新湖州人”。投桃报李,“新湖州人”也正成为社会管理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2022年,“中国童装之都”吴兴织里镇的45万常住人口中有35万来自外地,比例近80%。四海之人杂处,矛盾如何调解?
      
        “平安大姐”社会工作室的24位成员,由来自全国九省十六个地区的在湖女企业家组成。“老板娘”们创新出“老乡帮帮忙”的模式,参与调解各类纠纷1320起,化解成功率达98.3%。

0.jpg
平安大姐为新老居民进行纠纷调解
        在织里镇矛盾调解中心,类似拥有固定“驻地”的20个“新乡贤”组织共有2000余人,以“娘家人”的身份拉近了与新居民的心灵距离。进一步,织里也已成为外来打拼者的“第二故乡”。

       镇里积极参与多项小城市建设工作的“冯志强志愿服务队”中,106人里90%皆系“新织里人”。团队创立人冯志强作为一名Rh阴性“熊猫血”拥有者,还担任着吴兴区红十字志愿队织里分队队长,近年来捐血达4800ml。而“熊猫大侠”的朴素初衷,就是为生活的家园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城市,一个极富动态的地方,是为千万人提供滋养的肥沃之土。而湖州在这一点上的表现尤为突出——在历史的漫长跨度中,从唐代的“放尔生,放尔命,放尔湖州作百姓”,到现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式的自我管理,这座城市的包容格局和温情生态一览无遗,几乎所有人都能在这里得到长情拥抱。

文明,其本质正在于此。

02.绿色文明三境
“两山”理念发源地、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一项项荣誉见证着湖州的城市地位节节攀升,湖州的城市定位徐徐展开。而“绿色”这个首位关键词,也正成就着湖州城市文明的辨识度。

0.jpg
安吉余村村口竖立的“两山”理念纪念碑
在湖州探索“绿色遇上文明”的实践中,可以清晰地看见认识逐渐深化的三重层次:

其一,城市绿色颜值的微治理。
对城市风貌的管理与雕琢,如同庄子那句“道,在蚂蚁洞、在稗草堆、在砖瓦缝,在每况愈下”,不能一味停留在高大上的地方,更要深入日常生活的细节中。
2014年,中国的“共享单车元年”。其时,市民享受到了突破“出行最后一公里”的灵活与便利,城市却也在同时承受着爆炸式“任性停”带来的困扰。
时至当下,共享单车运营商已普遍采用GPS定位技术来引导人们规范停车,但仍因定位不精确、停车点难辨等实操问题而屡遭诟病。

      而早在2017年,湖州便通过车辆电子标签、站点感应器与地感线圈的物理连接技术,首创无桩电子围栏新模式,实现一举两得。

      对政府而言,拆除利用率不高的有桩围栏、统一合理规划无桩定点停车区域,实现了不同品牌和类型单车的共管共用,有利于空间整合。对运营商而言,仅需承担每辆车30元左右的电子标签加装成本,便可省下庞大的运维人工费,一举突破共享经济与城市管理之间难解的结。

       目前,湖州中心城区核心区共投放了公共自行车5000辆、共享单车16200辆、共享电单车2700辆,在1134个点位普遍保持着90%以上的入栏率,真正实现了绿色出行的题中之义。

0.jpg
其二,全民绿色生活观的培育。

       “文明”一词在拉丁文中的字根civis,首指“公民所特有的素质和修养”,再指“对公民有益的教育和影响”。此二义共同指向一个语境,即为创造和谐的公共生活,亦需着力培育良好的公民品质和习惯。

那么,要如何引导社会绿色生活氛围的形成?

湖州的选择,是从小切口做大文章。以“光盘行动”,推动珍惜粮食、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践行绿色低碳、简约适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此,湖州设立了专项资金,鼓励餐厅通过小份菜、半碗面等形式减少用餐浪费。在制作“光盘行动”桌卡和宣传海报之外,还独具匠心地推出了具有文化和旅游行业特色的“绿色引导员”。通过培训一批旅游饭店和星级农家乐的“绿色点餐员”、A级景区的“绿色景餐员”、旅行社的“绿色导游员”、等级民宿的“绿色管家”,让文明的氛围切实渗透进服务的温度中。

0.jpg
“光盘行动”
       每年,湖州对餐饮行业都要进行“绿叶子”评级,为示范单位和金牌引导员分别发放奖金。而用餐者只需将自己的“光盘照片”上传到南太湖号APP,通过系统识别即可获得“绿叶子”积分,用以兑换消费券等奖品。

       孔子曾论鲁国的“有偿赎人”政策,认为责任与奖赏并举的方式,有利于缔造官民同体的政治合意,公德教化由此而来。其整体效果,与湖州共建共治共享的思路,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明素养的培育,便是这般如同春风化雨。进一步,湖州还有浪漫的想象力:“能不能让潜移默化之功变得可量可感?”

      2021年,湖州构建起绿色低碳生活的数据化测评体系。2年来指数从85.36上升至90.3,清晰地勾勒出居民绿色意识的提升趋势。未来,借魅数字技术,绿色文明生活还将以动态可视的效果走上屏幕。

其三,企业绿色科技的勃兴。
      依循自然规律而生产,湖州有文化自信。其基因密码,就藏身于南浔一片已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圩田里。

      春秋战国时期,湖州先民便因势利导,开发出“塘中养鱼-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循环农业系统——“桑基鱼塘”。“蚕桑从此起”,丝绸这一历五千年而不衰的生态产业瑰宝遂诞于此。

0.jpg
湖州桑基鱼塘系统

以材料为联系,古今相映成趣。从制衣的丝绸到环保的新材料,产业技术升级构建起湖州生态文明的深度。

       2018年,湖州获批全国唯一的绿色产品认证试点城市。次年,浙江绿色认证联盟为139家湖州企业发放证书,囊括了地板、涂料、陶瓷砖、家具、纺织品、纸制品六大类。而今,湖州又向塑料这种破坏环境的“白色杀手”发起攻坚。

     据国家邮政局发布的《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2015年全国快递胶带的消耗量可绕地球425圈。触目惊心的数字下,塑料的难回收、难降解则是一个世界难题。

破局的曙光,从落户长兴的山联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联”)照出。其研发的无机光解矿粉薄膜胶带具有全球无类同的技术优势:

第一,主要原材料为来源可持续的碳酸钙,能够节约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比例达60%;

第二,生产过程无三废,对比传统胶带制造工艺降碳幅度达75%,获评湖州市4星级绿色工厂;

第三,垃圾焚烧后不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其残余物亦为原材料钙粉,真正实现安全清洁地“取自地球归自地球”;

第四,成本较传统胶带仅上升了0.2元/平方,具有实际可替代性。

      目前,矿粉薄膜胶带已在长兴各快递网点进行推广使用。山联与国家标准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制定的《快递绿色封装国家标准》,也已入选为国家推荐性标准。

0.jpg
绿色可降解的无机矿粉薄膜胶带

      见微知著,可以看出湖州秉持的是这样一种认识:生产是消费的起点,也是消费的终点——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与绿色低碳消费观的形成,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共同构建起生态友好型城市文明的底蕴与内核。

03.一片感恩的叶子走出去
       安吉县黄杜村因两件事而闻名:一为“中国白茶第一村”,另一为“捐献茶苗,助力脱贫”。而在这种高效经济作物引进来又走出去的背后,还有一个“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

         “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这座在1997年时人均收入尚不足1000元的贫困村,到2003年白茶第一次迎来大丰收时,就实现了人均创收超5000元的质变。

         面对“绿叶子变金叶子”的致富奇迹,质朴勤劳的黄杜村民纷纷归功于外界多方力量的支持。结草衔环,2018年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白茶反哺”的倡议一经提出,便获得了全村50多名党员的一致赞同。

          而从受惠到施惠,黄杜的两个故事间许多细节都似曾相识。

          在盛阿伟的回忆中,最难就是建立信心的第一步。“我们种过辣椒、杨梅、板栗,都无法摆脱贫困。屡遭失败时,要怎么让人相信白茶可以扭转乾坤?”

         盛振乾,这个黄杜村民口中感念的“安吉白茶第一人”,便是在黄杜村仅有集体林场收入5万元/年、白茶种植成本却达2000元/亩的艰难时节,身先士卒种下第一株苗,为全村点燃了希望的火苗。

        而现在,黄杜村2240万株白茶苗已走进结对帮扶的3省5县共37个村落,先行为中西部提供了生态致富的湖州范式及其再本土化经验。到2022年4月,6217亩受捐茶园共计采摘鲜叶6.5万余斤,产值超过770万元,带动2064户、6661位村民人均增收1150元。

        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的“三无村”要如何打开局面,是又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难题。

       “乡里为技术员每天补贴20元,县里每年都组织我们参加茶叶博览会、每2年召开一次开采节进行宣传。”盛阿伟如数家珍般列举着过去致富路上的那些“功勋”。而此中最难忘的,则是刘益民。

        其人之所以被誉为“白茶之父”,因作为原安吉县林业科学研究所茶叶技术小队的一员,从“天下仅此一株”的野生白茶上成功繁育出288株扦插幼苗;更因25年前随“白叶一号”一起,在黄杜村附近扎下了根。直到长眠于这片白茶最先铺遍山野的土地,12载中他一直坚持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

1.gif
安吉黄杜村村民捐赠“白叶一号”至脱贫一线
        好风借力,培育起健全的“三有”茶产业链,黄杜迎来了更广阔的可能性。才有,一个在考上大学时曾被母亲叮嘱“千万不要回来”的青年贾伟,回村十年间绘制出从绿茶起步到试水红茶、花茶甚至奶茶的创业蓝图。

        无独有偶,亦正是这位年轻人依据自己受益的经历,在白茶扶贫倡议会上建设性地提出“授人以鱼还当授人以渔”——捐献茶苗之外,“包种包教包销”。

         万里之遥,要如何构建起种苗-技术-管理-营销的全产业链帮扶模式?

         如同过去时时照拂黄杜的刘益民,黄杜志愿服务队也信守着“不种活不放手,不脱贫不放手”的承诺。以盛阿伟为代表,4年间他39次带队,组织有十数年经验的“土专家”们为上千人进行技术培训,走遍万水千山的行程已超20万公里。

0.jpg
现场指导白茶种植技术
        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湖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国家对湖州身先垂范,为全国生态资源富集型地区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寄寓了殷切希望。

        而在湖州范式发展、凝练与再应用的过程中,则处处可以发现社会贤达辛勤奔走的身影。这带来两点启发:

       首先,证明“司马光理想式”的道德自治理念在现代化社会中依然奏效。依托德高望重的责任人群体不断传承,湖州的文明感召之力已能够在超出本土范围的更大场域中延展与作用。

      其次,在乡贤身上,“社会能人”和“经济能人”的属性往往高度交叠,使文明的“软概念”嵌入经济的“硬体系”中,推动湖州文明城市建设经验融入可持续发展范式的整体框架。

       一个与之呼应的细节是,扶贫向深,带着茶苗走出去的黄杜人开始触及思维变革与理念更新的宏大命题。受援村落的干部们还五度被请过来,实地研学湖州美丽乡村建设与管理的系统经验。

      2022年的春深时分,黄杜村收到了四川省青川县农户寄来的首批新茶,包装上写有“敬亲人”的字样;一面落款“湖南省古丈县墨戎镇翁草村”的鲜红致谢锦旗,现在也正挂在盛阿伟工作室的显眼处。

      而在黄杜村万亩茶园的最高处,盛振乾和刘益民的纪念铜像则以慈爱欣慰的神情,注视着大地上这一幕幕欣欣向荣的场景。
      
       记者访黄杜、登峰顶之日,恰逢冬季久雨后的初阳。晴朗如洗的蓝天下群山叠翠,那是株株新茶茁壮生长的迹象。一辆面包车就停在盛刘铜塑旁,一位自称“安吉阿七”的茶商正以此取景进行直播。

      “怎么品鉴白茶?芽头可以‘稍息立正’就没错了。”他绘声绘色地推销着商品,一边还不忘亲切招呼进入直播间的熟客和老粉。

        空气寒冷,氛围却热,这个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正在图绘着富饶生活中别样的风景线。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西部也将会有许多“阿七哥”涌现在田间地头。

       于是从湖州出发,在“小康”的经济概念实现之时,“文明城市”已为“天下大同”勾勒出动人的轮廓。


来源:《南风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