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53|回复: 0

“欢迎来到我的地狱”:关于校园霸凌的6个究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24 12:00:24|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妍珍呐,欢迎来到我的地狱。”
——这是在复仇剧《暗中荣耀》里,文东恩作为“校园暴力受害者”的内心独白。
青春期的文东恩,被残忍的“妍珍”一伙人选中,用直发器烫伤、性霸凌、语言暴力,还在老师和母亲的威胁中被迫退学。


《暗中荣耀 2》,16 万人打出 9.3 分

长大后,她精心实行了一个庞大的复仇筹划。虽然剧中所有的坏人都得到了惩罚,文东恩重新开始了她的 19 岁——但在现实中,很多校暴受害者成年之后,身体脱离了危险,心理上仍在发炎
校园欺凌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多。华东的观察显示,我国的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为 32.4%。在全球范围内,均匀每 3 个门生便有 1 个曾经遭遇过校园欺凌
一位受害者这样形貌自己遭遇欺凌后的感觉:“就像上学路上的每一步都在走向坟墓”
家长、老师总认为“孩子是善良的”“小孩不会说谎”。但究竟上,由于前额皮质发育不完全,孩子更大概缺乏共情力、自控力,不能正确评估欺凌行为的结果,变成“纯粹的恶霸”。
但是,包括旁观者在内,每一个人都可以为“制止欺凌”做点什么。研究表明,当有旁观者站出来制止欺凌时,50% 的欺凌事故会在 10 秒内结束(Hawkins 等,2001)。
今天,我们推送一篇关于“校园欺凌”的万字科普。大致包括 6 个方面:
校园欺凌的表现& 分类
谁更有大概被“盯上”?
袖手旁观有错吗?
校园欺凌,大概造成哪些结果?
遇到校园欺凌,你可以怎么办?
作为受害者,如何走出被欺凌的阴影?
有点长。记得分享给必要的人
“校园欺凌”比我们想象得还要普遍
校园欺凌(bullying)指:在学校管控范围内,发生在力量不均衡的门生之间,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对他人进行故意的连续性侵犯,对受害者造成身体或心理伤害或财物损失的行为。
它有 3 个特点:
欺凌是一种不对等行为,欺凌者在身体力量上或职位、权力上高于受害者;
欺凌是反复发生的;
欺凌是一种攻击性行为,会对受害者的身心造成伤害。
2020 年,华中师范大学的一项观察显示,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为 32.4%,其中身体欺凌发生率为 12.7%,语言欺凌 17.4%,关系欺凌 10.5%,网络欺凌 6.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9 年公布的 144 个国家的相干数据显示:全球门生中,均匀每 3 个门生便有 1 个遭遇过校园欺凌。有 32% 的门生近一个月内被校园欺凌至少一次。
也就是说,假如一个班级有 50 名同学,就有 16 名同学受到过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的 6种表现
大概是不和你一起玩,大概是故意推搡,大概是在背后“说浮名”——家长常常在孩子受到身体伤害后才意识到欺凌的存在。
但实际上,欺凌有很多形式。校园欺凌常常是隐形的,言语欺凌、关系欺凌带来的心理创伤也大概连续终身。
身体欺凌:直接的肢体攻击,如殴打、推搡
言语欺凌:当众恐吓、辱骂,起带有侮辱性的外号等
关系欺凌:通常是对人际关系的操纵,孤立或排斥受害者、散布谎言、暗中败坏受害者的荣誉或贬损其社会职位
网络欺凌:使用交际媒体来传播谎言和八卦、发送辱骂或伤害性信息
性欺凌:对他人性别特性、性别特质、性倾向或者性别认同进行贬低、攻击或者威胁,如荡妇羞辱、对发育较早的女孩指辅导点等
偏见欺凌:对不同性取向、种族、宗教的人有偏见并表现出鄙视的语言和行为。
校园欺凌大概是一对一的,也大概是聚众行为(mobbing),即一群人对于某一个人的欺凌。后者通常以一个主要欺凌者为首,其他人或起到协助作用,或坐视不管。然而,起哄和默许都让欺凌得以进行下去。
“袖手旁观”有错吗?
校园欺凌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征象,不会孤立地发生于欺凌者与受害者之间,旁观者也是欺凌事故中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
芬兰图尔库大学 Christina Salmivalli 等人归纳了 4 种校园欺凌中的旁观者脚色。即:协助攻击者、煽风点火者、保护者、局外人。
协助攻击者(assistant):虽然不是欺凌的主要发起者,但会协助欺凌者捉弄、摧残受害者,如欺凌者死后负责落进下石的小跟班。
煽风点火者(reinforcer):虽然没有发起欺凌事故,但会向欺凌者提供积极的、煽动性的反馈,如大笑、欢呼,这些会助长欺凌者的表现欲,从而使欺凌者变得更加具有攻击性,使欺凌行为连续时间更长、强度增大或发生次数增多。
局外人(outsider):回避欺凌情境,认为欺凌事故与自己无关。但这样的缄默沉静也会被欺凌者理解为默许,从而使其更加有恃无恐。
保护者(defender):积极支持和安慰受害者,制止欺凌行为,积极地告诉家长老师实情。他们是欺凌事故中的“救援队”,是唯一有大概使得欺凌行为淘汰的举措者。
与欺凌者类似,协助攻击者、漫不经心者,都会加剧受欺凌者的创伤体验和日后的不良顺应。当他们追念创伤过往时,比个人羞辱更让人痛苦的正是众多旁观者的冷漠和拒绝。
你大概不知道,“旁观者”的态度与行为表现,是影响欺凌氛围和事故走向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当有旁观者站出来制止欺凌时,50% 的欺凌事故会在 10秒钟内结束(Hawkins 等,2001)。
在欺凌事故中,仅仅是一个保护者的出现也会使受欺凌者得到安慰,从而更好地从心理创伤中规复,而班级中保护者越多,欺凌行为便越会失去繁殖的土壤。
成为保护者不光仅是帮助受害者,也是自救。因为,旁观者随时大概成为下一个受欺凌者。正如马丁·尼莫拉的那句忏悔诗:
“末了,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欺凌者”更大概盯上谁?
谁都有大概被欺凌,但一些人被欺凌的风险更高。
因为欺凌者试图通过欺凌行为建立“特权感”,保证自己属于“规范”和“大多数”。所以,他们倾向于搜寻群体中“不一样”,并且看起来不会反抗自己的人。
详细来说:
性少数(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者)。他们在青少年时比同龄人更易成为欺凌目标 。一些性别脚色不太“典型”青少年受到欺凌的几率也较高;
个人外貌或生理特性“显着”。如超重、瘦弱、早熟的门生会比他人更轻易遭受讽刺、排斥、羞辱甚至是身体伤害;
故意理健康状况的人。如抑郁、焦虑、低自尊等特性,易被欺凌者所察觉,并成为其攻击目标;
性格较为内倾的人。尤其是,假如他们的朋友较少或被边缘化,也会增加受欺凌的几率;
转学/留级生。假如无法完全融入新的同伴群体,也更轻易受欺凌。
欺凌每每毫无来由。即使是受欢迎、聪明、有吸引力的孩子也大概会被欺凌。在某个学校让他受欢迎的特质,换到另一个学校,反而大概成为他被欺凌的来由。
请记得:受害者无罪。你的温柔良善并非不对。


“玫瑰少年”叶永鋕的母亲:觉得他这样不正常的人,本身就不正常
“校园欺凌”大概造成什么结果?
1. 被欺凌者的不良结果
少年期间是人们形成三观、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形成的对天下的信念通常会伴随一生。有的人被欺凌后得到了朋友、家长、老师的支持,于是伤害被降低到最小,但对于一些孤立无援、硬生生熬过门生期间的人来说,被欺凌的阴影并不能在结业之后就立马消除,心灵的创伤必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爱去抚慰。
研究表明,校园欺凌受害者:
患生理疾病的风险增加。如出现感冒、头疼、就寝问题等躯体症状。
显著增加受害者成年后出现抑郁、焦虑、惊恐障碍和自尽倾向的风险,超过一半的受欺凌者曾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被欺凌的经历大概导致他们产生“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无力改变近况,从而变得绝望、消沉。
感到缺乏自信,自尊降低,难以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当一个孩子连续地被一群人称为“胖子”或者“丑八怪”时,他们会相信这是对的,怀疑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爱和恭敬,很难信任他人,也就难以和人建立起亲密、坦诚的关系。
影响正常学习。在学校受到欺凌大概会让孩子对校园环境产生恐惧,很难专注于学习,甚至逃课、抗拒上学,这都会导致他们成绩下滑,而成绩下滑又会加剧他们的焦虑,使他们未来在教育水平以及职业和经济收入方面也会处于相对劣势。
严重行为问题。恒久受欺凌而产生的负面感情得不到合理释放,被欺凌的孩子很大概会发展出品行障碍。2017 年腾讯新闻做的一项观察发现:在参与观察的 3 万 6 千名网友中,超过一半的人亲身遭遇过校园霸凌,24.2% 的人曾霸凌过别人。而在这些霸凌者中,约 83.9% 的人曾经被霸凌过。
2. “旁观者”也大概受到波及
旁观者虽然不处在风暴的中心,但欺凌行为会对整个校园环境产生灰心影响,加剧门生们的不安全感,让门生感到“攻击和暴力是建立特权的有效方式”,从而催生更多的欺凌行为。
此外,在暴力发生时没有给予受害者帮助,也大概引发旁观者多年后的自责和对自身的拷问。
3. 欺凌者的不良结果
是的,欺凌者看似能从暴力、操纵行为中获得快感,但假如没有被实时干预,欺凌行为大概也是堕落的种子。研究发现:
欺凌者更易形成不良品德,有更高的犯罪率。在校园中通过暴力获得权力感和快感的经验,会使得欺凌者在未来更大概采用相似的行为方式。他们易繁殖欺凌者恃强凌弱、敏感多疑等不良品德特点,导致成年后多表现出固执、 偏执、狭隘及易怒的倾向,轻易与周围人发生摩擦,难以顺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欺凌行为也会增加个体吸烟、酗酒以及其他暴力行为。元分析表明,进行校园欺凌的个体日后药物滥用的风险是其他人的 2 倍。
欺凌者易出现社会化障碍,体验到焦虑、抑郁等感情问题。Gini 等人(2009)的元分析结果表明,与没有参与校园欺凌的门生相比,欺凌者短期内出现身心障碍的风险更高,但仍低于被欺凌者。


《暗中荣耀》

研究还发现,欺凌者每每也曾是欺凌受害者。他们从家庭或曾经的校园环境中习得了暴力行为。如《少年的你》中的魏莱,在家庭中受到父亲的冷暴力于是通过在学校中欺凌其他同学从而获得掌控感。
但无论是曾经被欺凌还是家庭教育缺失,都不能成为一个人恶意欺凌同学的来由。
遭遇“校园欺凌”,我能怎么办?
1. 假如你是旁观者
旁观者是阻断校园欺凌的有力因素,大概你不经意的运动就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但帮忙也要留意方式,起首要保证自己的安全。以下是你可以做的:
拒绝加入欺凌者的队伍。这大概会让欺凌的目标转向你,但请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对峙。
转移话题。偶然候公开支持受欺凌者或反抗欺凌者大概会导致受害者变成自己,于是很多人缺乏勇气。其实这时可以装作漫不经心地转移话题“下周数学考试考到哪里呀”,或者对欺凌者说“你鞋子挺悦目,哪买的?”
驱散人群。比如“我好像看到班主任走过来了”,或“马上要上课了,我们快走吧”。这大概是权宜之计,但也为受害者夺取了求救的时间。
事后/私下伸出援手。假如在欺凌发生的现场缺乏勇气,可以偷偷地在之后给受害者提供支持,准备紧急求救渠道,表达“你没错,我对发生在你身上的这些事真的感到很抱歉”。
请老师、家长或其他负责任的成年人提供帮助。为了安全,可以匿名这样做,或要求老师保密。
鼓励被欺凌的青少年与父母或值得信任的成年人交谈。
团结更多的人成为保护者,反抗欺凌者的行为。门生之间的力量差异没有那么悬殊,欺凌者多是依靠旁观者的默许、起哄才得以让暴力连续,只要更多的人成为维护公理的保护者,欺凌者也会成为“少数”,丧失继承欺凌的“群众基础”。
2.假如你是家人或师长
作为家长,起首要意识到校园欺凌的普遍性、随机性。在此基础上:
学会辨认孩子受到欺凌的迹象。如:忽然逃课、变得不喜欢去上学或学习成绩下降;出现抑郁、孤独或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况;头痛、胃痛、疲倦或不良的饮食习惯;自我毁灭行为,例如离家出走或自伤自残;考虑自尽或计划自尽;身体不明缘故原由的损伤;衣服、书籍、电子产品或装饰品总是破坏或丢失;就寝困难或经常做噩梦;忽然失去朋友或回避交际场所。
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经常与孩子聊天,提开放式问题:今天在学校开不开心?有没有遇到困难?当孩子说出自己的经历的时候,制止使用诘责的语气,如“为什么他们要欺负你?”这样的对话会使得孩子认为受到欺凌是自己的错,从而更不肯像家里讲述自己的遭遇。
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父母对后代的荼毒和忽视,专制、体罚等灰心的修养方式,会增加孩子成为欺凌者和受欺凌者的风险,而温暖抚爱、积极卷入和支持,则是降低后代欺凌他人和遭受欺凌概率的保护性因素。
教会孩子人际来往的本事,鼓励孩子在学校认识更多的朋友,帮助他们建立起感情韧性与交际顺应性。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孩子被欺凌者盯上的大概性更低。
积极缩小“同理心差距”。认识到欺凌行为背后的“特权感”,教育孩子如那边理差异、鄙视,鼓励对他人抱有同理心。
保持和老师、其他同学的家长的良好关系。他们也是父母实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真实状况的资源。和他们保持联络,有助于预防和阻止欺凌行为。
假如欺凌已经发生。1)拒绝“受害者有罪论”。刚强地站在孩子死后,把孩子的感受和感情放在第一位,细心听孩子讲述“发生了什么”。告诉孩子被欺负不是他的错。父母积极的感情支持会成为受欺凌者的刚强后援。2)第一时间找到学校和老师,扣问究竟和处理进展,仔细扣问孩子是否仍在连续受到欺凌,必要时应该考虑转学。3)关注后续影响。在孩子受到欺凌后给予孩子更多陪伴和关心,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暗中荣耀》

3.假如你正在遭遇校园欺凌
不要给欺凌者想要的反应。向欺凌者刚强说“不”,传递出“你不害怕,也不会接受他们的行为”的信息。
尽早与父母或可以信任的成年人交谈。例如老师、主任或校长。欺凌者也会进行“服从性测试”,当他们试探发现受害者不会反抗、告诉家长后便会变本加厉,所以最幸亏一开始就刚强地抗争。
寻找一个伙伴,即使对方不能防止你受到欺凌,但这时候的感情陪伴可以支持你,也可以鼓励你寻求帮助息争决困境,防止你遭受更多的心灵创伤。
作为受害者,如何走出被欺凌的阴影?
最重要的是,不要为自己被欺凌期间的行为感到羞耻或自责。比如痛恨自己为什么不合群,为什么不敢反抗,为什么迎合、讨好欺凌者,为什么自暴自弃,甚至为什么成为欺凌别人的帮凶。对其时的幼小的你来说,你面对的是生存威胁,不论是不是最优解,这些应对策略都帮助你好好的活下来了,请给其时的自己足够的理解,体谅他的辛苦,并感激他的刚强。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不要像欺凌者一样对待自己。学习善待自己,自我关怀。假如你也像他们一样指责自己,为自己的性格、外貌感到羞耻,给自己你所期待的爱:仅仅自己的存在就是有价值的。
和信任的人讲述你的遭遇,建立亲密关系。好的朋友和朋友会告诉你,被欺负不是你的错,你值得被更好地对待。
采取措施重建自信心和自尊。探索自己的爱好,发展新的才能和技能。
给予自己耐心和信心。走出阴影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旅程,而且通常不是线性的。保持积极的思考,温柔和耐心地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一小步,虽然偶然也会退却,但相信终有一天会走出隧道见到光明。有一天你会醒来,看到一个新的人在镜子里回头看你。
为自己已经走了多远而感到自豪。无论看起来多么渺小,每一点点进步都值得欣喜和感激,从来没有“走得太慢”这回事。
专注于自己的成长而不是别人的评价。遭受欺凌的人会自然地更渴望他人的欣赏和积极评价,但请记住,我们是自己的人生旅途的唯一主人。即使受过创伤,我们仍然有活出自我的无穷能量,请思考、想象自己的理想生活和理想状态并朝之前进。
承认自己的负面感情。不要压抑、否认自己的感情,而是释放它。可以是愤怒地击打沙包,可以是向欺凌者写一封大概永远不会寄出的信,或者允许自己撕心裂肺的哭泣和控诉,把受欺凌给你留下的焦虑、抑郁、自卑、愤怒都放掉。
不要反复假设。“假如这一切没有发生就好了,假如有人帮助我就好了”。关注现在和未来会发生的事情。幼小的你没有还手之力,但现在的你可以选择是否要一辈子活在阴影中。
请记住,你不用单独面对这一切。你还可以:
1)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可以更好地疗愈你内心的创伤。
2)你也可以拨打简单心理“免费热线”,心理志愿者将为你提供即时的感情舒缓和疏导。
下载简单心理 APP,在首页选择“热线”免费使用。热线服务时间:工作日 18:00-23:59,周末 14:00-23:59
3)当你出现危机情况:比如存在自伤(或自尽)想法、筹划或举措,请让信任的人陪在身边,联系值得信任的朋友、亲人。接通 24 小时免费危机干预热线:010-82951332 ;800-810-1117(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危机干预与研究中心)
附各地心理援助热线


图源:《少年抑郁症》
一些书和影视剧资源
1)书籍《你经历了什么:关于创伤、疗愈和复原力的对话》
奥普拉· 温弗瑞和儿童精神科医师布鲁斯· D.佩里医生以十次私人对话加真实案例的方式,向我们阐明了创伤、大脑、复原力以及疗愈的问题背后的神经科学逻辑,帮助我们把过去从现在的生活中剥离开来,重建命运,夺回人生的掌控权。
2)电影《奇迹男孩》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有面部缺陷的小男孩进入普通学校,并重拾自信、积极面对生活的故事,这也是一个在表面不完美的,充满偏见和霸凌的天下中,善良克服自私的故事。
3)网站:StopBullying.gov
提供了有关什么是欺凌以及如何预防和应对欺凌的信息。
4)TED 演讲《别让校园欺凌抹杀你的美丽(For the Bullied and Beautiful)》
墨客和作家肖恩·科伊赞的一个鼓舞人心的演讲,鼓励被欺负的人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声音。
“好好活着,不要像欺凌者一样对待自己。你会感到很孤独,但我们都在。”
参考文献
[1]Randy A. Sansone. Lori A. Sansone. Bully Victims: Psychological and Somatic Aftermaths. Psychiatry. 2008 Jun. ; 5(6): 62–64.
[2]Olweus D.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 Malden, Mass: Blackwell; 2005.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understanding the empty [3]gap'https://www.kellogg.northwestern.edu/news_articles/2011/loran-nordgren.aspx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Effects of [4]bullying.https://www.stopbullying.gov/bullying/effectsGini G, Pozzoli T. Bullied children and psychosomatic problems: a meta-analysis. Pediatrics. 2013;132(4):720-729. doi:10.1542/peds.2013-0614
[5]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Warning Signs for Bullying.https://www.stopbullying.gov/bullying/warning-signsCopeland WE, Wolke D, Angold A, Costello EJ. Adult psychiatric outcomes of bullying and being bullied by peer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JAMA Psychiatry. 2013;70(4):419-426. [6]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3.504Barzilay S, Brunstein klomek A, Apter A, et al. Bullying Victimization and Suicide Ideation and Behavior Among Adolescents in Europe: A 10-Country Study. J Adolesc Health. 2017;61(2):179-186. [7]do10.1016/j.jadohealth.2017.02.002i: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Who Is at Risk.https://www.stopbullying.gov/at-risk/index.htmlHale R, Fox CL, Murray M. "As a Parent You Become a Tiger": Parents Talking about Bullying at School. J Child Fam Stud. 2017;26(7):2000–2015. doi:10.1007/s10826-017-0710-z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Respond to Bullying.https://www.stopbullying.gov/respond/on-the-spot/index.htmlWolke D, Lereya ST. Long-term effects of bullying. Arch Dis Child. 2015;100(9):879–885. doi:10.1136/archdischild-2014-306667Gluck, S. (2021, December 17). What To Do If You Are Being Bullied, HealthyPlace. Retrieved on 2023, February 15 from [9]https://www.healthyplace.com/abuse/bullies/what-to-do-if-you-are-being-bulliedHong JS, Espelage DL.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bullying and peer victimization in school: An ecological system analysis.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2012;17(4): 311-322. doi:10.1016/j.avb.2012.03.003
[10]游步坚,汤广全.“校园欺凌”:含义、形式、根源及实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2,36(10):15-24.DOI:10.13627/j.cnki.cdjy.2022.10.009.
申素平,贾楠.法治视角下的校园欺凌概念探析[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7(4):5-18
作者:多莉、江湖边
责编:kuma
封面:《暗中荣耀》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30324A03E08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