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3-27 14:53:55|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3年至今,已有至少138篇来自中国医院(或医学院校)的论文被撤。此中包罗论文“挂名”乱象,本质上是想从学术“公器”中获得不正当的个人私利。
撰文 | 汪航
3月10日,国际学术期刊《医学》(Medicine)对一篇来自中国的论文发表了撤稿阐明:涉嫌重复发表、 伪造作者身份、编造数据和伪造需要通讯作者允许的出书协议。
《医学》官网显示,涉事论文发表于2017年4月,通讯作者有两人:杨金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原北京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周建博,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撤稿阐明中两次提到的“伪造”与一起投诉变乱有关。据“红星消息”报道,此次撤稿由杨金奎推动,但并非是他本人学术不端,而是他在自己不知情的环境下被周建博偷偷署名了。他还发现,周建博“替他署名”发表的文章不止一篇,受害者也不止他一人。早在去年,杨金奎已经向另一份国际学术杂志提供证据,以求撤稿。
据“澎湃消息”报道,被杨金奎控告的人——周建博,13年前曾是他引导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周建博成了他的同事,现为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持工作的副主任。而杨金奎目前已不再担任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杨金奎表现,发现上述环境后,他第一时间告知了自己所在单位,提交了自查报告,随后前往本地公安局进行了备案。
这一变乱也将医学科研诚信重新拉回大众视野。“医学界”综合“撤稿快讯”、“pubmed”数据库后不完全统计,2023年至今,已有至少138篇来自中国医院(或医学院校)的论文被撤,除了涉及同行评议造假的文章外,图片重复和数据问题是导致期刊撤稿的两大主要缘故原由。
论文“被署名”的隐情
公开资料显示,杨金奎长期开展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临床研究和胰岛功能底子研究,曾带领学科相继获得过北京市属单位首个“内分泌专业博士点”、北京地区糖尿病领域首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也是人民网首届“国之名医”称呼的获得者。
在医学科研领域,他曾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主持国家天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互助及面上项目共7项。发表论文269篇,被引2505次。此中近10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著54篇,并以第一作者完成人获省级科技奖6项,国家新药证书2项。
而周建博则获得过“北京同仁医院杰出青年”、“北京同仁医院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呼,先后主持过多项国家天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并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30余篇,担任某杂志副主编和两本期刊的特邀副主编。
据杨金奎对媒体自述,他平时检索阅读科研论文时,屏蔽了Q3、Q4区的学术期刊。直到2022年上半年,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央要求进行学术诚信查抄,对已发表文章进行审核。他在审核时,排除了对Q3、Q4区学术期刊的屏蔽设置,效果发现,Q3、Q4区期刊中有“大量”自己从未见过却包含“杨金奎”署名的论文。
杨金奎向“红星消息”表现,在这些论文中,通讯作者一栏里的邮箱并非他自己注册的,而是有人用他名字编造的。通过对伪造的“杨金奎邮箱”进行搜索发现,该邮箱注册手机号实为周建博全部。杨金奎据此以为,这篇有学术不端举动的论文,投稿人实为周建博。
现实上,杨金奎对媒体表现,类似的造假论文不止出现在《医学》上,还有Horm Metab Res和PeerJ。此中,涵盖生物和医学科学研究的同行评审科学期刊PeerJ已于去年11月将署名第一作者为周建博、通讯作者为杨金奎的论文进行撤稿。PeerJ官网显示,期刊对该论文的撤稿理由为“该提交是在杨金奎或卢晶不知情或未经批准的环境下提交的”。
PeerJ的撤稿阐明显示,被冒名使用的作者不止杨金奎一人,同仁医院内分泌科卢晶医生对已经撤稿的那篇署名论文也并不知情。而在《医学》杂志的撤稿阐明中,内分泌科的朱晓蓉医生也出现在论文署名一栏中。她在担当媒体采访时表现,自己并未参与过此中的相关工作,对署名一事不知情。
除了编造作者身份外,在发给周建博的邮件中,杨金奎还提到了自己在PeerJ论文中发现的其他问题,包罗伪造数据和伪造伦理,这都属于严重的学术不端举动。
另据“澎湃消息”消息,停止3月22日,杨金奎称“被署名”的论文已达5篇。此中3篇已被撤回,一篇正在要求撤回,别的一篇中文论文有待沟通。北京同仁医院科技处相关工作职员表现,院方会对此事展开调查。周建博暂未对此事公开回应。
论文署名乱象背后
北京同仁医院这起论文“被署名”案例,在学界并不罕见。根据2017年复旦大学公布的一则撤稿处置惩罚决定,2014年2月,姚成军作为第一作者、吴劲松作为通讯作者在《肿瘤生物学》发表论文《The association of Crk-like adapter protein with poor prognosis in glioma patients》。调查发现,姚成军为论文主要负责人,但姚在未关照并征得当事人同意的环境下,侵占他人署名权,擅自将本单位吴劲松列为通讯作者,并伪造了通讯作者吴劲松的邮箱。
北京同仁医院的杨金奎为什么不能担当论文的“被署名”?读者可以从复旦大学对上述变乱的处置惩罚中得到启发。吴劲松被署名后,虽然其对这篇论文的发表绝不知情,但还是在申请项目时把论文放到了个人简历中,后续吴劲松知道论文大概涉嫌学术不端要求撤稿,但即使这样,他对论文的使用依然属于学术不端举动,复旦最后给予了吴劲松警告处分。
2017 年,斯普林格旗下《肿瘤生物学》撤销中国学者107篇论文,而查处的486 人中,有314人没有主动参与造假,这此中就不乏一些“被署名”的学者。这些人在享受了论文带来的好处(如评职称、通过各种考核、申请项目等)的同时,也要承担论文自带的风险。
现实上,论文署名乱象在学界早已有之,在国外也并不罕见。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项研究曾经调查了高出 600000 名论文作者,效果发现此中多达三分之一的人虽然不符合常用标准,但却在论文上署名了。
至于国内的环境,《新华每日电讯》在2020年的一篇报道指出:当前,论文挂名已形成一条灰色优点链。有些属于交易型挂名,支付费用就帮着署名;有些属于沾光型挂名,作者希望借名人效应或权势巨子效应让论文尽快刊发,主动挂上知名专家或行政向导;还有一些属于转嫁型挂名,知道某篇论文存在不合学术规范或存在故意造假举动,挂上他人名字以规避风险……比较极度的案例是,某高校一篇论文署名多达13人,此中以致有与论文所涉专业绝不沾边的行政职员。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央主任樊秀娣在《遏制论文“挂名”乱象须从评价改革入手》一文中指出,论文“挂名”乱象本质上是有人想从学术“公器”中获得不正当的个人私利。此问题不外乎以下三种环境。
一是学者主动让向导、“大牛”等权势巨子人物“挂名”。当下不少学者把傍上权势巨子人物视为学术道路上的首要大事。相应的,假如能让这些人物“挂名”自己的学术论文,天然求之不得——这既能“借光”发表论文,又大概日后得到额外“关照”。
二是权势巨子人物明知自己无实质贡献却依然“挂名”。有的权势巨子人物主要精神不在科研岗位上,或者本身学术造诣一般。因而,他们需要这种“挂名”论文为其学术资历作“背书”。当然,也有的权势巨子人物就是喜欢论文多多益善,哪怕是“挂名”论文。
三是学者间的论文相互“挂名”。这种做法可以让学者各自增加业绩,在学术共同体内获得更多优点。但这种以优点互送为底子的“小圈子”很轻易破裂,搞不好还会反目成仇。
给没有学术贡献的人挂名,本质上是一种学术造假举动。在国家消息出书署2019年发布的《学术出书规范——期刊学术不端举动界定》中,“不当署名”已经被正式列入学术不端的范畴。
重修医学科研诚信
医学领域成为学术不端的重灾区,已经是国内医疗界持续多年的顽疾。而究其缘故原由,早在2017年,新华网一篇报道中就指出:“评职称时,做一千台手术不如发一篇SCI论文”。文中写到,我国医生的职称评级考核,包罗三个方面:临床业绩、教学任务,以及文章和课题。这此中,临床业绩是个排除选项,难以量化。不同科室也没法比较,因此最后只能通过有没有发生医疗赔款或者医疗投诉来排除。至于第二个指标教学任务,也是大家都能抵达的合格线。所以最后的晋升难度和PK点位就落在科研文章数量及影响力因子上,因为这是可以量化的。这个排名会决定你能不能晋升。
对此问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研究者在其论文《高校附属医院学术不端缘故原由及办理措施探讨》中指出,学术不端防治意识单薄、违法成本较低、“唯论文数论英雄”的评价制度导向是三大主要缘故原由。
樊秀娣在前述文章中也写到,论文“挂名”乱象的深层缘故原由是学术评价问题。为此,要从评价改革入手,从源头上堵住“挂名”问题。首先,要不以论文数量计算学术贡献。其次,抵制不科学的学术排行榜。再者,强调向导干部、学术“大牛”要做遵守学术道德和规范的表率。最后,要严惩论文造假者。
为改变这一局面,2021年,多部委印发了针对卫生专业技术职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此中多次提到要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倾向,不把论文、科研项目、获奖环境等作为申报的必要条件,并且在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各个环节,不得把论文篇数和SCI(科学引文索引)等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评审的直接依据。
同一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携手全国19个省市43家医院共同组建了国内首个“中国医院科研诚信同盟”。同盟主席郭华曾告诉“医学界”,医院开展科研诚信自纠自查专项行动有利于震慑学术不端的不良风气,但真正到披露处置惩罚效果时,“已经属于走在末了了,有点亡羊补牢的意思。”
郭华以为,我国大多数医院对推动科研诚信建设的需求非常大,只是缺少及时的预警及介入机制。“在零容忍底子上,未来还是要以宣教预防为主,渐渐建立起科研诚信的预警机制和大数据分析平台。”
除了预防环节,国家对学术不端举动的处置惩罚措施越发严厉。去年9月,科技部等22个部门对外发布《科研失信举动调查处置惩罚规则》,明确注明了科研失信举动的具体处置惩罚措施。此中包罗“科研诚信诫勉谈话”、“取消已获得的院士等高层次专家称呼,学会、协会、研究会等学术团体以及学术、学位委员会等学术工作机构的委员或成员资格”、“不授予学位或撤销学位”和“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举动数据库”等14项。
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之一,医学领域学术不端问题也将迎来又一轮惩戒。
参考资料:
1、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 and the risk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T2D subjects: A case-control and dose-response analysis: Retraction
https://journals.lww.com/md-journal/Fulltext/2023/03100/Subclinical_hypothyroidism_and_the_risk_of_chronic.71.aspx#
2、倪新兴,陈奇,李玲.高校附属医院学术不端缘故原由及办理措施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07):149-152.
3、综合自中国政府网、红星消息、澎湃消息、撤稿快讯、PubPeer、pubmed
来源:医学界
责编:王 晓
编辑:赵 静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允许;请相关各方在接纳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30326A05I3I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