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37|回复: 0

[购车优惠] 5月新能源销量:老大、老二打架,老三遭殃|一句话点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15 06:58:23|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3/06/12
导语
本以为能够百花齐放,到头来发现疯狂收割的只有它俩。
作者丨崔力文
责编丨曹佳东
编辑丨别 致
“一家独大,就没意思了。”
开篇,之所以抛出这样一句稍显突兀的话,则是在看到5月中国新能源大盘终端成绩单后,最切身的体会。
而在展开讨论此之前,还是首先想要分享几组数据。


5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67.3辆,同比增长59.4%,环比增长11.5%。今年以来累计批发销量达到277.8万辆,同比增长46.5%。
5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58.0万辆,同比增长60.9%,环比增长10.5%。今年以来累计零售销量达到242.1万辆,同比增长41.1%。
同时,5月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渗透率达到33.7%,较去年同期26.5%的渗透率提升了7.2个百分点。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达到33.3%,较去年同期26.6%的渗透率提升了6.7个百分点。
至此,无论承认与否,电动化转型的浪潮远比想象中来的还要猛烈。
也恰恰因为如此,年初根据乘联会专家团队的预测,最终2023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很有可能将达到850万辆,批发渗透率将达到36%。按照目前的趋势,完成的可能性还在不断增加。
但是在我看来,就像开篇提及的那样,一些“隐忧”也在显现。
0
1
遭遇集火围攻
实际上,为什么会想到今天文章的标题,还要从乘联会按时发布的厂商与细分车型的零售销量排名快报聊起。5月,非常蹊跷的是,关于后一部分突然“消失”了。榜单中,只剩有关前一部分的内容。
结果,也毫无意外。


比亚迪继续以绝对的优势领先。5月零售销量达到220,735辆,1-5月零售累计销量达到923,343辆。一边占据榜首的同时,成功将曾经绝对的中国车市“霸主”一汽大众,远远甩在了身后。
顺势,如果要问比亚迪为何能够脱颖而出?
首先,从大环境来看,终端用户对于新能源车认知层面的积极改变,肯定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其次,从企业本身来看,无论垂直供应链端,还是成本管控端,还是产品推新端,还是技术研发端,甚至销售网络端,比亚迪的每一步都在不断累积过后踩中了正确的节点。譬如,DM-i的热销,带动了EV板块的向上。
再者,必须承认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对于类似丰田、大众般合资品牌盲目崇拜的消失,以及家国情怀的泛滥,同样成为了比亚迪热销的“助推剂”。


上述风口与节点一旦被押中,就会形成正向循环。同时,身处全新的赛道,先发优势一旦被彻底建立起来,就会像是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最终,种种利好,促成了比亚迪难以复制的绽放。
更为重要的是,这个长期以“新能源汽车领导者”自居的品牌,手中握有的“热销车型”不止一辆,而是几乎每一款都是。
所以即便乘联会公布了5月细分车型的零售销量排名快报,我们还是会见证比亚迪的“一家独大”。而恰恰基于这样的背景,不禁猜测这也是其“消失”的根本原因。
当然,作为旁观者还想说的是, 2023年比亚迪将会全力冲击300万辆的销量目标已不是秘密,那么意味着在剩余7个月内,必须卖出新车200万辆,平均到每月必须超过28万辆。


平心而论,结合目前中国车市的竞争激烈程度,以及略感悲观的经济大环境,想要顺利完成难度真的不小。
并且就在上周,千呼万唤驶出来,比亚迪的绝对“主销担当”宋PLUS正式发布了冠军版车型,可结合16.98-21.98万元的售价,好像没有想象中的惊艳与恐怖。相反,类似长城枭龙MAX、吉利银河L7,均成为了其最有力的挑战者。
由此将视角放大,接下来“一家独大”的比亚迪,遭遇所有人的“集火围攻”,看似已然无法避免。
故事的走向,正在越变越有趣。
0
2
百花齐放才是真
“一个有基本常识的汽车企业,在产品立项的时候普遍会把产品的稳定毛利率设定在15%-25%之间(对应标准定价的零售价格,而不是促销降价后的销售价格),最差也不会低于15%的毛利率(代理模式则需要把经销商的销售毛利率也计算进来)。”


“产品毛利率远低于预期,毛利率波动较大,并不是企业定价良心,而是需要改善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以及持续扩大规模。达到千亿级别的收入规模后,15%-25%的产品毛利率是一个健康生存的汽车企业的基准要求,销量领先的比亚迪、特斯拉都是如此。”
相信关注上周车圈大事件的读者,必然不会对上述一段话感到陌生,而它恰恰来自于近来风头正劲的理想汽车CEO李想。
十分微妙的是,发言的最后,他还特别补充道:“仅针对整个行业的看法,不针对任何企业,切忌不要被迫害妄想症发作!”
可即便如此,还是不乏有人觉得李想意有所指。


毕竟,就在这条微博发布的时候,曾经的“队友”蔚来恰巧公布了一季度财报,多项数据只能说差强人意,与之对应的电话会议同样正在进行中。
而作为旁观者,并不想过多介入两家新势力造车之间的恩恩怨怨。相比之下,更想深入探讨李想所抛出的观点。
简单概括下来,此刻的中国新能源市场,除了比亚迪与特斯拉能够以一个较为良性的发展模式不断成长,其它品牌看似都在苦苦挣扎与艰难求存,甚至在用持续透支的方式续命。
更加具象来看,譬如今年如火如荼的“价格战”,比亚迪与特斯拉的确手握足够的筹码与资本,能够游刃有余的应对与调整。
但对于更多人而言,除了被迫加入“价格战”,厮杀的头破血流,甚至亏本卖车维系销量,还不得不打破原有的战略节奏,陷入到恶性循环之中。


打一个还算恰当的比方:当下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局面,像极了老大、老二打架,诸多老三纷纷遭殃。
本以为大家能够齐头并进,到头来发现可以脱颖而出、疯狂收割的只有比亚迪与特斯拉。它们的发力,使得平静的大盘,瞬间变得暗流涌动,一些抵御风浪能力不足的“小船”,稍有不慎便会溺水窒息而亡。
特斯拉与比亚迪的种种举措,虽然加剧了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洗牌,但冥冥中总感觉节点不是很对。如同一颗正在成长的小树,本来枝干能够四散而开,百花齐放才是真,现在却不知为何只有两根长势喜人。
奈何,转换视角,造车的残酷无需多言,就像身处充满荆棘的丛林中抢肉吃。大多时候,领跑者并不会怜悯剩下选手的处境。可我依旧想要呼吁:“一家独大,或者两家独大,就没意思了。”
而这,恰恰也是“隐忧”所在。


崔力文
爱车如命,
更爱电动汽车的小编一枚~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30612A08HOU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位
Empty Ads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