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78|回复: 0

知乎热门提问共情无数人:为什么妈妈总是闷闷不乐,还轻而易举夺走全家的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31 03:28:52|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点 一直以来,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妈妈的脸上总是缺少笑容。为什么妈妈看起来不快乐?本文作者回忆自己和母亲的相处,发现妈妈不快乐的根源,藏在东亚文化根深蒂固的家庭教育背景里。禁止快乐、禁止享受,似乎是我们文化的底色。

文丨妙黛  编丨袁梓曦



被扫兴,被泼冷水的成长方式,最适合中国宝宝体质。
所以很多人,童年的阴影换来半生潮湿。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中国人甚至东亚文化,都非常有意思,处处充满了拧巴和矛盾。
我们习惯了嘴上说着“天天开心”“永远快乐”,但是骨子里却又觉得“轻松是罪,快乐是恶”。
今年上海万圣节红出圈的那英模仿者“这英”,讲述自己“被扫兴”的长大经历。
就连吃一个苹果,都要躲在被窝里吃。


在学校里就是被老师欺负,同学嘲笑的窝囊废。
被父母PUA,这么大的人,每个月工资都乖乖上交。
她的故事,让很多网友共情:
“我考了第三名,父母就会说,才第三名而已,高兴什么”;

“我跟父母分享美食,他们说,吃肉了不起的,我们连肉都舍不得吃”;
“不给他们买东西,他们阴阳怪气说别人家孩子。给他们买东西,他们说你浪费,把你骂个狗血淋头”。
禁止快乐,禁止享受,似乎是我们文化的底色。



就在今天,知乎上又有一个热门的问题:为什么妈妈总是闷闷不乐,还轻而易举夺走全家的快乐?
有一位网友说,记得那次全家的旅行,原本应该是放松和欢乐的时光。
但母亲,仿佛一个审判者,处处寻找着瑕疵。

她对酒店的床铺挑剔,对景点的人潮喋喋不休,甚至我多付出的那一块钱,都在她的眼中成了无法容忍的浪费。

这种行为,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全家的快乐。
我们回家的路上,沉默占据了空气,仿佛所有的话语都在母亲的阴影中丧失了力量。
“那一刻,我意识到,这不仅是她个人的问题,而是一种深植于她心中的信念,使她坚信自我牺牲是一种美德,快乐是不应被允许的。”
快乐要被泼冷水,快乐要被剥夺,是我们很多人的习得性无助。而东亚文化里的妈妈,往往是快乐的剥夺者。
在一座充满过往回声的房子里,母亲总是以一种几乎看不见的忧伤包裹着自己。
就连家里洋溢的欢笑声,也像是在她心中投下沉重的阴影。
母亲的笑容,就像是被时间遗忘的照片,总是缺少生气。而家人的快乐,似乎在她看来,也需要被一种难以名状的愧疚所平衡。
在随处可见的角落里,有一个家庭,外表和睦,内里却流淌着难以言说的痛楚。
这个家庭的母亲,是一个绝对的“懂事”女人,她的生活像是一部默剧,动作到位情感缺席。


这种矛盾,源自一个看似简单却异常复杂的词——爱。爱,在她的成长经历中,是一个奢侈的词汇。她从未学会如何索取,因为她的父母从不施舍。
爱,对她来说,是一笔生意,享受必须以自苦为代价,才不至于让她感到罪恶的蔓延。
她对别人的好意和帮助,总要找出瑕疵,用责任和义务来掩盖那颗渴望关怀的心。
她不懂得,真正的关爱是无条件的,是不需在乎外界评价的自由。


旅行中的吹毛求疵,餐桌上那多出的一块钱,其实都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问题在于,她心中那座坚不可摧的墙,是用年复一年的拒绝和自我牺牲筑成的。
在她心中,享受和幸福总是与罪恶联系在一起。她看不见自己的价值,也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因为一切都必须付出代价。
小时候的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问自己,母亲的快乐到底藏在了哪里?
是不是在某个孤单的午后,随着暮色被锁在了老屋的柜子里,再也没有人去翻动过?
她来自一个传统的家庭,一个快乐被视为不务正业的家庭。

在那里,母亲学会了忍耐,学会了牺牲,更学会了把快乐看作一种奢侈品——那是别人的,永远不属于她的。
我记得每当她尝试去享受生活的时候,总是要搭配着自责和痛苦,好像只有这样,她才能在心里找到一丝平衡。
这样的母亲,生活中处处流露出的是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和对他人需求的敏感。
我们家里的氛围,总是不知不觉地被她的这种情绪所笼罩。
她的快乐,似乎成了一种稀缺资源,只在她认为我们做得“对”的时候才会短暂出现,而这“对”的标准,往往充满了牺牲和压抑。
在她的眼中,我们或许永远做不到完美。


每一次的家庭聚会,每一次的小小庆祝,总会在她的一声叹息中失去了原本的色彩。
那些原本可以开心的时刻,总会在她找出的一点点瑕疵中化为泡影。
于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用她的方式去看待快乐——那是一种奢侈,甚至是一种负担。
如今,母亲依旧是那个永远不快乐的人。但我开始明白,这并不完全是她的选择。
她的忧郁,她的不满,乃至于她对快乐的恐惧,都有着根深蒂固的文化和教育背景。
我开始尝试去理解她,去解读那些年我们看似被夺走的快乐。
我知道,如果我不能打破这一代代传递下来的恶性循环,那么同样的故事,将会在我的孩子身上再次上演
我们看到,“母亲”并非孤例,而是代际传递下的一个缩影。她的教养和她的环境告诉她,‘懂事’和‘自我牺牲’是女性的美德。
她不懂得如何表达愿望,如何享受生活,因为她害怕成为负担,害怕被视为自私。
她甚至将这种信念无意识地传递给了我们,使得全家人都活在一种无形的束缚中。
这不只是一段关于母亲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我们文化中某些不健康信念的反思。
我们的社会往往教导女性要克己复礼,以至于她们忘记了自我享受的权利。
母亲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信念是如何一代代传承,如何深深影响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和行为。
我们都是生活的俘虏,也是情感的逃犯。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女性不仅要扮演好传统角色,还要应对职场的竞争与挑战。
我们常常在两难之间挣扎,内心深处的渴望与社会角色之间的冲突,使得我们即使在“享受”的时刻也感到内疚和焦虑。
这种从小到大积累的“快乐有罪”心理,如同一道隐形的枷锁,限制了我们表达真正自我的勇气。
我们的快乐,好像总得到社会和家庭的许可,才不会感到愧疚
只有当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宽容和鼓励个人表达时,女性才能逐渐摆脱内心的负担,找回自我的价值,让快乐变成一种无需辩解的自然状态。
发现优质教育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130A00QS6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