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92|回复: 0

广东私人诊所一张照片流出:假期被鸡疯的孩子,开学送进了精神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31 22:13:41|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洞见muye
养孩子这件事上,成人远比成材更重要。
01
最近,有这样一个帖子火了。


广东一家中医私人诊所,一个男孩因为脊柱侧弯,趴在按摩床上做正骨。
男孩疼得嗷嗷大叫。
这个时候,旁边的妈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动作:
她拿出一个加减法辅导软件,让孩子不要浪费时间,趁机练习数学题。
可怜的孩子,只能一边忍着剧痛,一边做题喊答案。
更魔幻的是,男孩做完正骨后,换成他妈妈做按摩。
妈妈一边按摩,一边大声抽查孩子背诵乘法表。
这种程度的鸡娃,隔着屏幕都让我窒息。
无独有偶,我想起前几天看到的一位妈妈晒出的寒假计划表。
这份计划表非常详细,精确到了每个小时。
孩子从早晨七点半起床,到深夜十点钟入睡,十几个小时,中间只被允许休息一次,一个小时。
除了要学习语数外,这个孩子还要学编程、奥数、网球、小提琴……


整个春节期间,只让孩子休息三天,其余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在父母眼里,孩子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要被利用起来,不能被浪费。
这份密密麻麻的计划表成人看了都头疼,更别说执行者只是一个四年级的孩子。
我都替这孩子压抑。
寒假原本是好好休息,和家人一起欢庆春节的假期。
可如今的假期,反而成了家长抓紧时间“弯道超车”的机会。
但这样做的后果,不仅无法实现弯道超车,反而可能在开学后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医院精神科。
看过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篇报道。
每学期开学两周时,医院精神科就变得忙碌起来,家长们拖着各种心理疾病的孩子前来求诊。
开学一个月,儿童精神科人满为患,住院达到高峰期,一床难求。


我们这代人对教育有一种无法掩饰的焦虑,捂住嘴巴也会从眼睛里冒出来。
这些焦虑,最终转化成孩子的压力,不断积压在他们稚嫩的心头,最终会有崩溃的一刻。
02
人民日报发布了《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其中一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
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是在校学生。


北大六院儿童精神科早上十点,诊室门口就围满了焦急等待叫号的家长。
候诊区的椅子上,坐满了年纪尚小的孩子。


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教授郑毅也分享说,他刚参加工作时,青少年的问题比较少,一个病房只有20多张床。
可是这几年,病房床位增加到了60张,再加上特需病房,一共有百十来张,仍然供不应求。
焦虑的父母不断给孩子施压,可压力并没有转化成动力,反而变成了病历。
作家王食欲写过一篇文章叫《妈!这是我的人生》,讲述了一个北京女孩的经历。
女孩在3岁以前,父母都是散养模式,她每天在乡下奶奶家爬树、抓鸟。
可当她上了小学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同龄的孩子英语单词量超过1500个,个个都会背唐诗三百首,而她刚学会算数。
为了追赶上其他孩子,父母开始给她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
当时北京市重点中学为了提前选拔优秀生源,开办了学科培训班,班里成绩优异的孩子拥有提前录取资格。
女孩上四年级后,为了提高通过率,父母同时给她报了三所重点学校的培训班。
也就意味着除了学校的正常课程,女孩每周还要在另外3所学校来回奔波,两天上九门课。
女孩上初中后,父母更卷了。
她每天六点起床,上学路上一边吃早餐,一边背语文课文和英文单词。
放学后,她在地铁里做完当天的家庭作业,回到家又马不停蹄地找来其他习题做。
女孩也不负所望,初中毕业考上了北京四中“道元实验班”。
之后,她大学考进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被伦敦大学录取。
把孩子卷进名校,似乎就意味着父母功德圆满了。
可在2019年的某个早晨,女孩打电话给妈妈,说她不想活了,想投海自尽。
这个时候,她妈妈才知道,原来女儿患了抑郁症。
其实很早之前,女孩就有抑郁症的征兆,比如她会自言自语,经常莫名其妙地哭。
可父母只关注女儿的成绩,“鸡”她进名校,从来没有关注过她的情绪。
紧绷的琴弦,最终还是断掉了。
被父母逼得太紧的孩子,早晚有一天会崩溃。
那时候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03
看到这里,或许很多家长会问:
普通父母不鸡娃,孩子没出息怎么办?
看完下面这个故事,或许你会有所启发。
知乎博主@弦歌缓缓在“鸡娃重灾区”的海淀当高中老师。
她曾经有个学生,很小的时候就对历史特别感兴趣。
为了孩子的兴趣能得到充分发展,父母开始读史书,并将里面的事件和情节,改编成易懂有趣味的故事讲给孩子听。
上小学后,父母开始带着孩子逛各个地方的博物馆和历史景点,边逛边用笔记下孩子感兴趣的展品。
回家后,再根据笔记查资料,用孩子的语言讲给他听。
在大多数的同龄孩子忙着上各种课外班的时候,这个孩子却跟着父母,浸泡在自己的兴趣领域中。
家长没有报繁重的辅导班,孩子没有熬夜补习,也没有心理问题,高考时,很顺利地考上了某知名大学的历史系。
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成功的教育就是发现孩子的长处,守住它,去努力。
相比制造“标准化”的孩子,我们更应该守护他们的天赋,接纳他们本来的样子。
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发扬长处,规避短板,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潜能。
李玫瑾教授也曾讲过,她的女儿上学时满分120分的数学,只考了15分。
换作别的父母,多半焦虑得睡不着觉。
可在李玫瑾看来,只能说明孩子是普通人,并不意味着教育的失败。
她发现了女儿在音乐方面的天赋,让她上了一所艺术类院校,毕业成了一名音乐老师。
日子平淡,却也幸福。
好的教育从来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因人而异的私人定制。
用某种单一标准去衡量、塑造孩子,是父母的短视和懒惰。
看见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为孩子提供成长的养分,才是为人父母最大的远见。
04
很多父母一心想把孩子送进名校,以培养成绩优异的孩子为教育目标。
其实在养孩子这件事上,成人远比成材更重要。
有位培训机构校长曾做过这样一个研究:
那些在校与人为善、彬彬有礼、为人正直的同学,无论成绩是否优异,成人后大多都能在社会上获得一席之地。
而那些性格脾气古怪,动不动就伸手打人、张口爆粗的学生,尽管成绩优异,可多年后过得并不怎么如意,甚至有些连份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
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的人生顺风顺水。
但决定孩子命运的,往往不是分数,而是健全的人格。
比起让孩子拥有一张漂亮的成绩单,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成人。
前段时间,长沙浏阳一位父亲在家长会上的暖心发言火了。
这位父亲说,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在学习方面没有经验可以分享。
但他想借这次机会告诉儿子:无论你学习成绩怎么样,我永远爱你,永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一直以来,他都很重视对儿子三观、人品、情商方面的教育。
如今他的儿子除了学习成绩不好,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却是无可挑剔的。


这位父亲说,学习成绩差不代表人品差,考试分数低不等于能力低。成绩好就远走天涯,成绩不好就承欢膝下。
俞敏洪也说过,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永远是人品教育。
成绩只是一时的,好人品才是孩子一生的名片。
哪怕一个孩子平凡普通,可只要他诚信、真诚、善良、乐观,家庭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双减政策落地后,董宇辉被迫走下讲台成了一名带货主播。
当时,他回了一趟老家,问奶奶:如果有一天我不教书了,去卖菜,你怎么看?
奶奶告诉他:“只要你吃得饱,睡得香,健康就行。”
上文中,那个患了抑郁症想投海自杀的女孩,她的妈妈在得知她患病后,说了这样一段话:
如果再来一次,我会把童年还给女儿。我会让她尽情地去玩各种游戏,只要她开心就好。
所以,扪心自问,我们是想要一个门门功课都满分,但心理不健全的孩子,还是要一个健康快乐,成绩却没那么优秀的孩子?
我们的孩子将来可能不是社会精英,也成不了人中翘楚。
可如果TA能健康、幸福、顺遂地过完一生,那也是一种圆满啊。
把假期还给孩子,让孩子有充分的闲暇,放松心灵,接触更多美好的事物。
点个赞吧,与家长朋友们共勉。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131A09D9P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