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鱼爸 图片来源绘本《小伤疤》
1
自从有了孩子,是不是有时觉得真累。
比如孩子练琴,我躺床上,不开声音看手机,也会被老婆批评,然后自己反思。
孩子练琴我为什么不好好陪伴?
为什么还看手机啊,虽然没有开声音,也是不好的榜样啊。
得反思、改变。
这样一看,是不是觉得太累,做父母一定要对自己这么苛刻吗?
因为有了孩子,妈妈们往往会主动加强自我学习。
面对还是我行我素的爸爸,会提出很多的要求。
所以爸爸就会有更多这样的反问,“有必要这样吗?”
思索再三,我的答案是:真有必要。
假如有了孩子还是不知收敛,还是去外边玩的不归家,不陪孩子。
回家就躺着玩手机,不陪孩子。
那为什么要生一个孩子呢?
因为做了父母,就有了父母的责任。
改变就有必要了。
我们的一生,都要经历两个家庭。
一个是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家庭,那个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的家,还有一个是我们成年后自己组建的家,第一个家庭叫做原生家庭。
而且只要反思一下我们自己,就能感受到。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因为在这个家庭里,我们的行为习惯、价值观都受其影响形成。
我从两个孩子身上看到了:原生家庭怎么影响着孩子的?
2
先说一下第一个小男孩。
那天,他妈妈带着他来我们家,找我在村里做事的叔叔办事。
小男孩4岁左右的样子,小小的个头,有点消瘦。
不停地偏着头斜眼看人。
我刚开始以为他是眼睛不舒服,但过了很久才发现他这已经成为一个习惯。
可能在我们这个陌生的环境里,有压力会表现地更频繁。
小小鱼一见到就喜欢,因为有一个能玩的小弟弟,所以就想去接近他。
可那个孩子一直躲在妈妈的背后,一声不吭地瞧着这个陌生的小哥哥。
一见到这情形,小小鱼也不知道怎么做了。
就拿着玩具在旁边玩着,应该能吸引到他的注意力。
可那个小家伙还是远远地看着,没有过来。
我还能听到他嘴里说着“我们家也有!我们家也有!”
她妈妈听到了,瞧了一眼这边,跟他说:“对,我们家有,不要去拿哥哥的啊。”
可我看得出他很想过来玩,却就是迈出去脚。
我叫唤他过来。
他还是犹豫着。
好不容易走过来一点,她妈妈就开始说了。“不要去搞破坏啊!我可不给你赔,要赔就把你赔给人家。”
孩子听到后又退了两步,回去抱着妈妈的腿。然后说:“我不跟你玩!”
我就觉得奇怪,一般孩子见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和玩伴,会凑过来玩,或者看着。
但是他第一句话却是“我们家有!”
还有他怯生生的眼神,却还要装着很强大的样子。
也跟一般的孩子不同,有一种“既自卑又强势的感觉”。
像极了他妈妈。
他们家的条件不好,他妈妈是来申请贫困户名额的。
但是却生了三个孩子,上面有一个男孩和女孩,最后又生了这个孩子。
亲戚好意劝她:“不要生了,有两个就好,负担重!”
可她却说是亲戚瞧不起人,觉得她养不活一个孩子。
可事实呢?
这个孩子骨瘦如柴,跟着她四处奔波。
还有那个应激反应一样的斜眼习惯。
其他的孩子已经上幼儿园了,而他还是在家里。
从这个孩子身上,就能看出这个家庭的问题。
而家庭会影响着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态度。
他很难积极自信地面对这个世界。
所以他的脸上没有孩子那样纯真的笑容,而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之中。
母亲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没有得到善意,所以就无法产生善意。
在平常的交往中,为人处世就难免会出现封闭、刻薄的方式。
因为这样能保护自己,也能去赢得一种心理上的胜利。
孩子也会这样,往往很难合群。
很多人成年后表现得性格暴躁,总是对人对社会充满怀疑和不信任,还极力地逃避社会,往往能追溯到三四岁时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
3
再说一个小女孩的故事。
第一次见她,应该还只有两岁多,那时她跟着爸爸来我们家做客。
她爸爸有时将她搂在怀里,非常宠爱。
可有一天晚上,她爸爸在跟亲戚玩牌,她在一旁拉着爸爸。
见爸爸不应,就开始大哭起来。
没想到她爸爸像突然被点燃了,一边抱起她,一边狠狠地打她屁股。
还伴随着怒吼。
我能看到小家伙被吓到了,因为她当时就停止了哭。
然后温顺地听从爸爸安排了。
这次见她,我带孩子们拍照。
她会站你相机镜头前面,希望你拍她。
你分食物,她第一时间冲过来,抓到手中。
总觉得有点不对,却说不出这种感觉。
但是只要对她的原生家庭了解一点,就会明白了。
她一直是爷爷奶奶带着,爸爸妈妈几乎没有管她。
因为父母是组合家庭,上面已经有了哥哥姐姐,她原本应该是这个新家庭的核心。
可现实却是被忽视的那个孩子。
所以她一直在找寻大家的关注,生怕自己被冷落。
一个4岁的女孩,就要努力去博得关注,会让人觉得心疼。
因为一个成年人为了讨生活不得不去博得关注,去讨好人,就要学着低头、妥协、顺从。
但这不应该出现在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身上。
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当家庭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爱的时候,孩子就会自己去寻找。
就好像缺失了一个角,会努力去修补。
有时,耗费一生,一直在寻找。
4
每个孩子的身上都会带着家庭的印记。
一位妈妈说要感谢老师和幼儿园。
因为孩子爱的能力是从这里开始的。
其实我并不是很赞同,因为孩子爱的能力应是从家庭开始的。
而且孩子的人格发展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这些年,我原本以为自己跟自己的原生家庭渐渐走远。
可实际上还一直会在自己的行为上体现。
特别是跟那个影响着自己的人在一起时,就会不自觉地进入那个模式。
我小时候是跟奶奶一起长大的。
那时家里很穷,什么东西都要节约。
说起来奇怪,前些年,我每次吃水果都会想起奶奶。
想着她有没有吃,她要能吃到这么好吃的水果就好了。
回溯到童年,应该是那时候她总把东西留给我吃。
而我发现了,也想着留一些好的给她,回馈给她。
到了这几年,我自己做了爸爸,也会不自觉的把好的留给儿子。
我明白了老人对我的心。
而如今我有足够的能力报答她,所以那些潜意识中的匮乏感和愧疚感开始消失。
虽然我很爱她,可还是会忍不住跟她吵架。
有时那脾气来的很古怪,跟其他人我真的不会这样。
因为她是急脾气,在我小时候经常跟我发脾气。
也从来不会有管理情绪一说,所以如今也容易跟她急。
每次发了脾气又后悔得不行。
觉得对不起,跟一个老人发脾气。
经过一些反思,也还是能改善。
我觉得,我们有时的过度反应,实际是跟原生家庭中的那个自己在抗争。
而非针对自己的亲人。
我们会发现那些好的不好的,都刻印在了身上。
在一些特殊情境之下就被释放了出来,跟如今的自己左右互搏。
所以我不希望自己将小小鱼也置身于这样的原生家庭之中。
虽然很爱,但情绪波动没有管理。
伤害来得很突然。
我希望能努力给他满满的爱和关注,给他一个平和的自己,一个安静成长的环境。
我们现在的家庭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将会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幸福。
所以,我们有希望将过去那些不好的东西,努力改变它,不要延续下去,于我终止。
我们可以重新创造一种家庭文化,营造一种家庭氛围。
将那些好的品格、经验,传承下去。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204A00U11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