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63|回复: 0

全国人大代表刘晓静:淡化“应届生”身份,放开公考公招限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9 19:18:51|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两会·建言
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是每年全国两会的热话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促进服务。
围绕这一话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刘晓静建议,高校要从学生发展高度做好用好就业数据统计,而不应把毕业生就业情况看作学校“面子”。同时,应该淡化“应届生”身份,不该将“毕业生报送过就业相关信息、购买过社会保险等情况”作为限制公招、公考的报考条件。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刘晓静。(受访者供图)
官方数据显示,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招聘平台发布的《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3年“慢就业”比例从2022年的15.9%上升到18.9%。
据南都记者了解,“慢就业”高校学生毕业后暂未马上进入职场,而是选择继续深造、支教、考察创业等暂缓就业的社会现象。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原因何在?刘晓静调研发现,在经济仍处于恢复期的背景下,应届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在相对稳定的单位就业,对自由职业的偏好明显下降。同时,由于“应届生”身份在求职、考试、落户,尤其在公务员招录等方面具有优势,导致一些毕业生选择第一次就业时慎之又慎,因而出现了待价而沽和“慢就业”的现象。
不过,这一现象导致了高校毕业生落实就业去向的比例滞后,大大影响高校统计“就业率”或“毕业去向落实率”的准确程度。
为此,刘晓静建议淡化“应届生”身份,教育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要淡化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不将“毕业生报送过就业相关信息、购买过社会保险等情况”作为限制公招、公考的报考条件。
在她看来,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实施专项就业服务,重点做好毕业生离校后的指导服务、就业帮扶等工作,提供就业咨询,拓展就业渠道,不仅把毕业生“扶上马”,还要“送一程”。高校还要发挥校外研究院等平台及校友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建立校友网络,跟踪、帮助毕业生的择业和职业发展,以提升学生就业率,使大学生就业这个关系到千家万户希望与福祉的民生工程取得真正实效。
与此同时,刘晓静告诉南都记者,从政府特别是主管部门的角度看,明确统计毕业生就业去向,对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进展、服务政府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具有关键意义。
“但对于高校而言,就业数据不但关系到专业的生死,还影响学校的形象和招生,给学校带来空前压力。不少学校的‘就业率’或‘毕业去向落实率’成了‘面子工程’。”刘晓静说道。
据她了解,现时高等教育评价机制的评价机制决定了就业数据与招生计划、规模、经费投入、评估等直接挂钩,这种挂钩就深度涉及各个高校的利益,某些专业方向因为就业率低就遭遇减招、停招以及被裁撤,甚至关乎某些学校的生死存亡。
对此,刘晓静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取消公布各高校就业数据统计信息,把对毕业生“就业率”或“就业去向落实率”统计的追求,改为对学校学科设置合理性、教学质量以及综合就业服务工作有针对性的考核;让学校要把功夫下在改进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上。
对于“就业率”或“就业去向落实率”统计,应由政府专职部门,社会组织和高校自身分别承担,使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工作,更加规范科学。
她认为,高校应该从学生(校友)发展的高度做好用好就业数据统计,而非把毕业生就业情况看作学校的“面子”。要更加准确地掌握毕业生真实去向情况,除在统计方法上加以完善之外,高校还应该结合毕业生毕业之后发展的实际情况,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发展的关键点,关注毕业之后的中长期就业、发展情况。
南都全国两会报道组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黄莉玲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309A05OS0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