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生病时,我们需要带孩子去面诊儿科医生或者儿童亚专科医生进行疾病的诊疗。
而当孩子没有明显疾病表现时,我们也需要定期带孩子去拜访儿保医生(即儿童保健科医生)进行常规的全面体检与育儿咨询。
那如果孩子正好到做儿保的时间,却突然生病了,可不可以直接看儿保医生,顺带把病看了?答案是不建议这么做。
这是为什么呢?在各专科精细分工的今天,这么做更多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考量,下面我就来跟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都是看儿童的医生,为什么不能看一个医生解决所有问题?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儿童和成人一样,体格虽小,五脏俱全,成人医学有的亚专业分类在儿科中一样不少。
并且由于儿童不似成人,还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过程中,所以,相对于“已经定型”的成人,儿童还具有更多的特征。
医学发展到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对人体的认识以及医学技术的进步已经远远超出了很多年前“赤脚医生时代”的水平,比起“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不精”的“万精油”,新时代的医学更需要、也更注重对“高精尖”的专业人才的培养。
医学之浩瀚,科技之蓬勃,令我们普通人穷其一生也无法将全部的知识纳入囊中。
就如同内科医生不会做手术,外科医生不会看妇科病一样,在儿科(儿童普内科)和儿保(儿童保健科)之间其实也存在着非常大的鸿沟。
前者主要面对患病的儿童,工作内容在于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后者则面向健康状态下的儿童,负责对其在自然状态下体格生长、心理发育等方面的动态监测,以及对营养评估、喂养指导、以及睡眠、行为等多方面内容的养育指导。
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儿保医生”和“儿科医生”并不是相互的平替关系。
能不能在孩子生病的时候去看儿童全科医生(儿科+儿童保健专科医生),以便将疾病诊疗和儿童保健一并解决?
想法是美好的,但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首先,虽然儿童全科医生既能完成儿科的诊疗工作,又能胜任儿童保健专科的出诊,但一次看诊的时间有限,在固定的时长内,医生们通常无法做到“既要又要”。
这就好比我们只有一块布料,足够做一件上衣或者一条裤子,但如果我们想要强行用这块布料既做上衣又做裤子,那么结果可想而知,两头都想要的结果大概率是一头也顾不好。
其次,作为非医学专业人士的普通患者与家属,在一次看诊中对于医学知识的了解和吸收是有容量限制的。
这就好比学生上课学习,教学大纲之所以要将每个学期的学习内容科学分配到每节课中去进行,就是为了避免学生一次性接触的内容太多太杂,以至于到头来“左耳进,右耳出”,造成对知识的“吸收不良”。
在生活中,不仅限于医学,很多时候,我们集中精力一次解决一个问题,而后步步为赢,其实比贪多的胡子眉毛一把抓在效率和效果上都会更佳。
更重要的问题是,选择在孩子生病时看儿保其实是最不明智的做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影响对自家孩子的评估和判断
对于自家的孩子来说,这可能会明显影响到评估的准确性以及孩子与家长对整个体检过程的体验。
看儿保时,我们需要测量孩子的身高、体重、头围等数据以及采集体温、脉搏、血氧、血压等数值,而在生理状态下和病理状态下,这些数据可能会存在不小的差异。
比如,当孩子患病时,体重可能会因为摄入不足(尤其是进食量下降时)、排泄增多(尤其是呕吐、腹泻时)以及机体在病理状态下的消耗增多(尤其是持续发热时)等因素而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明显。
这时在分析“体重不增或下降”的原因时便很难和平素喂养不当以及潜在的基础疾病(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食物过敏或不耐受等)相区分,以至于后续可能需要缩短儿保间隔以及增加儿保频次来进一步评估。
另外,在进行儿保评估时,医生还需要根据孩子的互动状态来评估孩子的发育水平与各项技能。
当孩子生病时,往往会比在健康状态下更容易烦躁和易激惹,虽然孩子不会表达,但身体的不舒服往往可以通过更爱哭闹、专注力和耐心下降以及配合度下降来体现。
这时我们便很难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顺利引导孩子展现出最佳的能力。如此,当遇到较多发育筛查项目“不通过”或者行为量表“提示异常”时,在临床上便很难在当下区分是真的异常(孩子的能力达不到)还是假阳性(孩子只是不愿意配合而已)。
这样便可能导致后续需要另择时间复查或者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评估(比如运动发育落后可能需转康复科进一步评估,而语言、专注力、社交、情绪、行为等问题也可能需要转诊语言专科或心理科进一步评估)。
除此以外,在常规儿保时还会进行一些必要的辅助检查,而这些检查在生理状态下与病理状态下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比如,儿童像成人一样也需要定期检测血常规以评估有无贫血和其他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等)以及全身性疾病的血液表现(如暂无明显症状的隐匿性感染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能累及血液系统的疾病)。
就拿贫血筛查来说,当孩子在疾病状态时(无论有无临床症状,也无关乎症状的轻重),血常规的结果可以表现出“小细胞低色素”的“感染性贫血”的特征,这与“缺铁性贫血”的“小细胞低色素”表现无法仅通过血常规来加以区分。
此时虽然可以进一步查铁蛋白来辅助判断,但由于铁蛋白可在感染等炎症状态下出现增高,所以结果降低可以佐证缺铁,但正常或增高时亦不能排除缺铁(假阴性)。在不合适的时机检查会增加必要但并不划算的复查,增加孩子的痛苦和经济成本。
2. 影响其他同期看诊的孩子
对于别人家的孩子来说,避免将自家正在生病中的孩子带到健康儿童的体检区域是一种非常值得尊敬和感谢的善良。
由于病原体可以随着咳嗽的飞沫以及流淌的鼻涕通过空气或者附着在公共设施与玩具上传播,所以如果将正在生病的孩子带至儿保区域,这无疑会增加其他健康儿童被感染的风险,相信这是每一位家长都不愿意见到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疾病的表现其实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同一种病原在一个儿童身上也许只是引起轻微的症状,但当它被接种到另一个孩子身上(尤其是需要更加频繁看儿保的年龄更小、免疫力更弱的婴幼儿)时,则可能会引起肺炎、脑膜炎、败血症等严重的后果。
比如百日咳杆菌感染可以仅导致年长儿出现轻症的咳嗽,但却可能使一个2月龄的小婴儿出现典型的百日咳,后续甚至可能严重到须要入住重症监护室上呼吸机的程度。
而非常常见的引起儿童普通感冒的呼吸道合胞病毒却可能使一个6月龄的婴儿患上毛细支气管炎,顺利的话需要2-3周才能痊愈,而不顺利的话还可能出现缺氧,进而需要入院吸氧,甚至需要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看儿保时,家长和孩子们大都处于比较放松的状态,以期在看似游戏玩耍的过程中轻松自然的完成体检和咨询,以尽可能淡化孩子对于医务人员和医疗环境的恐惧与排斥,所以基本上做不到像在儿科区域时那样有意识的全程佩戴口罩和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
不同于相对快速的儿科看诊过程,看儿保的孩子需要在医疗机构待上更长的时间,接触更多的物品(评估工具与玩具等),而生病的几率又与暴露于病原体的时间和载量成正比,所以做好预检分诊,尽可能的为健康宝宝们守住“一方净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我们是怎么做的?
为了尽可能降低医疗机构内交叉感染的风险,卓正诊所一直将医疗中心(包括儿科、内科等科室)与儿童保健中心设置在各自独立的区域以分隔开。
(图注:卓正看诊环境一瞥)
而在医疗中心还会将传染性强的病种的病例与疑似病例引导至单独的隔离诊室看诊以进一步加强防护。
当然,不同的医疗机构可能会存在不同的规则,而每一项规则制定的背后其实又都有着更加深层和全面的考量。凡事都具有双面性,于是我们便需要在繁杂中进行一定的权衡和取舍。
诚然,儿科和儿保混看的医疗机构可能更便于预约和看诊,但却会大大增加孩子们在看诊过程中交叉感染的风险,并且不可避免地要以牺牲质量和体验为代价。
而将儿科和儿保分隔开来的形式虽然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以进行预检分诊、解释沟通等普通机构所不具备的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工作,但为了孩子们的生命健康以及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与体验,依然值得。
最后,我很想感慨下:
在卓正做医生不简单,需要足够的专业自信以及更多的定力和耐心才能做到不盲从,不屈从;而在卓正做客服人员一样很不容易,他/她们需要吞下更多的委屈来撑大自己的内心,而支撑着他/她们坚持下去的不过是心底那一团始终不会被误解而浇灭的信仰与良知。
人生之事,大都如此。有优,必有劣;有舍,才有得。儿童保健专业其实是一门因为“爱”而诞生的儿科亚专业,其存在的基础和意义正是父母长辈们对下一代生命不染尘杂的爱。
希望以后在回归医疗本原的这条道路上,会有越来越多的朋友们和我们并肩同行,共同守护孩子们的健康茁壮成长。
| 审稿专家
陆娇
卓正儿科医生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316A04TIB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