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0|回复: 0

连续四年都没选到、许愿下学期能抢到,什么课让学生们抢着上?丨新学期网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17 16:10:18|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新学期开学不久,不少高校涌现出一批“网红课”。这些课堂上,座无虚席,“生动有趣”“受益匪浅”成为学子们对这些课的共同评价。究竟什么潮课成功吸引莘莘学子的注意力?每个“爆款”背后又有怎样匠心独运的老师?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今起推出“新学期网红课”系列报道。
“超级好课!”“是我四年都没抢到的课。”“许愿下学期能抢到玉石课。”“老师超级帅,人也很好~在他的课上学到了很多,推荐。”“17届土木,现在都很怀念玉石鉴赏课。”“老师学术水平精湛,上课十分幽默风趣。强推!”……什么课?这么火爆。
在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周征宇老师开设的《中国玉石及玉文化鉴赏》,虽然是公选课,但是选课人数连年上涨,从刚开课时的60名学生,到去年的1200多名学生,后台显示,最高时有2500多人在线“抢课”。
有的同学甚至连续抢了四年都没抢到,有的同学即使上过了网课,可还是觉得不过瘾,再次进入“抢课的赛道”。而这背后,不仅仅拓宽了视野,传播了传统文化,更是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撬动“专业志趣”。


【只是玉石鉴赏?】
欣赏精美绝伦的玉雕作品、学习不同玉石的特点和鉴赏方法、把玩博物馆的同款玉雕......在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周征宇老师开设的《中国玉石及玉文化鉴赏》这门宝藏课程上,同学们不断解锁打开玉石及玉文化的方式。
在这门宝藏课堂上,有许多“出乎意料”。我们都知道有个成语——玉石俱焚,那么,玉石究竟是否怕高温?光讲解还不够,课上周征宇老师直接请同学上台做实验,当众用火烧玉石试一试。玉石到底够不够坚硬?周老师,又直接挑了一位高个子同学,站到讲台上,把玉石扔到地上,看看有没有碎;同学们甚至有机会在课上试戴珠宝玉石……一个个小实验,让同学们动手感悟、体会,激发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


不过,你以为这门课只是玉石欣赏与鉴别?没那么简单。其实,从玉石的诞生、开采和雕琢,涉及各学科的方方面面。比如,玉石的成因,涉及地质学、岩石矿物学、材料科学;玉石的开采涉及可持续发展、生态学、法律学、管理科学;玉石在雕刻设计时,包含艺术与人文学科研究;当它作为工艺品开始流通,又关乎文化产业管理,无所不及。新生院济世学堂2023级本科生龙湲洁感叹:“这都是在其他课堂上难以学到的内容。”
“但是,我如果去讲专业课,那这门通识课就和专业课无区别了;如果直接说‘这个和机械工程相关’‘那个和生态治理相通’,同学们又会觉得在硬掰。”周征宇告诉记者,刚进校的大学生往往会有个迷茫期,如何通过这一看似和专业无关的通识课,让学生们自己“加工”,与各自专业联系起来,发现“我的专业是可被运用的”,才是关键。


【一个玉壶的故事】
“现在,学生的时间特别碎片化,希望在短时间内就能掌握一个小知识。”对此,周征宇老师想到了借助视频媒体。
“火出圈”的网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出现在周征宇老师的课堂上。电影中的文物——玉壶,因为担心自己被遗忘和抛弃,因此幻化成人形,想方设法逃出博物馆,寻找他们的“家”——中国。这部微电影以11亿的播放量,成为2023年排名第三的当红网剧。
“殊不知,这个电影中的‘玉壶’就曾经于2014年在同济大学展出过。”周征宇老师介绍,这个玉壶是一件当代作品,2012年制作完成,它最大的特点是“薄胎”,壶体最薄的地方不到1毫米。大家普遍认为,乾隆年代的玉器制作达到了巅峰,要知道那时的薄胎玉器胎壁最薄也有2.6毫米。


“当时在同济大学展出时,大英博物馆策展人看到后,因为赞叹其精湛的工艺以及当下的时代内涵,最后决定由大英博物馆编制预算将这只玉壶买回去,在玉器馆展出。”课上,周征宇老师向同学们娓娓道来。了解了这些幕后故事,当同学们去大英博物馆看到玉壶的展示时,“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即使有的同学起初并不了解玉石,也丝毫不用担心。B站、抖音等平台上,已有周征宇老师发布的先导课程,回答了关于玉石真假鉴别等大家喜闻乐见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在B站、抖音上,周征宇老师先导课程的累计播放量已经超过180万次。


“红映同济”。
除了线上慕课课程、线下课堂教学,时不时会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玉石雕刻领域的工艺美术大师带着他们的作品走进课堂......丰富的课堂设置一步一步拉近了同学们与玉石的距离。
课堂上,同学们曾经有幸与目前国内唯一的省级琥珀非遗大师郑升帅合作,学生们与非遗大师合作,共同创作了100朵用琥珀雕刻而成的映山红展览,构成了“红映同济”。


学生们与非遗大师合作,共同创作了100朵用琥珀雕刻而成的映山红展览。
学生在后台这样评价:“线下结合,更有机会近距离与大师交流学习,十分推荐;小组作业选择空间大,实践起来很有意思。”“上课形式多样,有实验、有专家讲座;有企业访谈、有实地考察;有网课、录播,有名家讲坛……十分有趣,拓展了思路、培养了兴趣,真正学有所用的满分课程。”
【润物细无声】
不仅能在课程中掌握关于玉石的专业知识,同学们还要头脑风暴、小组实践共同策划展览,“产学研”加博物馆合作。比如,学期过程中,同学们需要策划玉石展。“只有一个前提,参与学生必须是跨学科。”周征宇解释,这样来自不同学科的同学各自发挥特长,在合作中实现了跨学科融合。在一份份策划书上,记者看到策展学生来自不同学科背景,有经济管理、医疗健康、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等。
玉石展,不止停留在纸面策划书上。学生们的策划方案出来后,周征宇老师会挑选一些方案,借助校外资源来帮助同学们实现。2021年,在同学们的策划方案中,同济大学和13家博物馆合作,挑选出65件展品在校园内展出。“虽然一个展览从策划到最终实现,很花时间,但是看到自己的IDEA实现,很有成就感。”


不局限于玉石本身,周征宇老师引导同学们从自己的专业出发,思考玉石产业当前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寻找解决方案之时,自然而然树立专业使命感。
如何做?体现在课后作业中:将课上有感触的知识,和自己的专业相结合,写一份课程报告。有一次,周征宇老师在课上播放了贵州一处玉石矿非法开采前后的照片对比,原来的“青山绿水”变成了“荒山野岭”。这些触目惊心的照片,令同学们感触颇深,纷纷从法律学、应急安全管理、医学、地质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各自专业出发,完成了一份份课程报告。
课程团队老师汇总了现象、问题分析、对策建议后,由廖宗廷教授给贵州省政府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得到了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批复,表明玉矿开采必须依法、有序进行,不得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建议,并且能够得到回应,真是成就感满满!”一位同学课后表示。


玉石是大自然留下的礼物,但玉原石其实并不完美。去除其中棉、裂、杂、脏的成分,就要通过精心设计和打磨,“这和人类何其相似。”周征宇老师说,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缺点,需要不断通过学习来改正、提升,真正成为一位君子,因此也就有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之说。
玉石器走过了漫漫历史长河,玉石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诸多美好品德的象征。“希望通过这门课程,激发同学们血脉中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同时,周征宇老师希望同学们能从玉文化中获得深厚的精神力量支撑大家未来的学习乃至工作。“或许多年后,你会忘了课上讲了什么内容,但在看到玉石的时候,依然能拥有如玉石一般坚韧,冲破困境和阻挠的勇气。”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307A05VYU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