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校园欺凌”再度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河北邯郸一位初中男生长期遭同校生欺凌、被三位同学残忍杀害后埋尸这一恶性犯罪事件震惊公众。随后,四川凉山又传出一男孩跪地遭多名男女持棍殴打的视频,再度引发公众的愤怒情绪。而后,央视知名主持人尼格买提自曝曾被“校园欺凌”进一步引发公众对于校园欺凌的广泛讨论。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校园欺凌防治问题。事实上,经持续治理,以暴力殴打等“热冲突”形式的校园欺凌现象已大幅减少,各地校园欺凌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登上新闻热点的极端恶性事件之外,笔者近年在全国各地现象调研发现,有两类校园欺凌事件值得重点关注:一类是中上阶层对中下阶层或外来学生的欺凌,尤其发生在中大型城市学校里;一类是隐性、长期的言语与情感欺凌,尤其发生在女生之间,以小团体欺凌某个弱势女生最为常见。
先看笔者调研中遇到的两个案例:
案例1:
小A并不是我直接访谈的对象,而是我在一个乡镇初中访谈一位女生小C时听到的案例。小C是初中转回到西部某县乡镇初中就读的一位女生,她的父母在杭州打拼,算是小有成就,小C小学便在杭州一个比较不错的私立学校读书,小A是小C从小玩到大的同班好友,父母同样是在杭州打拼的外地人。小A在小学时经常遭受几个同学联合起来的校园欺凌,据小C说,起因可能是小A穿的衣服鞋子是假名牌,这些同学便开始嘲笑小A,后来演化为校园欺凌,最过分的时候是小A走在楼梯间,会有同学从后面将她推下楼梯。在遭遇校园欺凌时,小A曾向父母寻求过帮助,但父母却没有特别在意,学校老师也没有及时介入、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只有小C曾当面警告过那群同学,小C长的很高很壮,这也只能让那些同学不敢欺负小C,但却一直欺负小A,这种长时段的校园欺凌一直持续到初中。最终,小A不堪忍受,出现了心理问题,最终跳楼自杀身亡。
案例2:
在西部另一个省,我同样了解了一个因校园欺凌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小D的姐姐小B长的很漂亮,性格内向、温柔。父母离婚后,母亲近几年再婚,两人都跟着母亲生活。小学时,姐姐受到班内一个有男有女的小团伙的校园欺凌,男生会拉扯姐姐的书包、骚扰挑衅姐姐,女生则会明里暗里孤立、欺负姐姐。这种行为不仅没有得到班主任的制止,老师更关注学生的成绩。倒是小D及时发现了姐姐被欺凌,与姐姐相比,小D成绩更好、性格也更为刚强,她出面警告那些同学,并且,在那个小团伙里,为首的一个男生因事故意外去世,这个小团伙对姐姐的欺凌才消失。
然而,到了初中之后,姐姐小B又遭遇到了小团伙的校园欺凌,起因是小B到了初中后成绩非常优异,长的也很漂亮,女生班长喜欢班里的一位男生,而这位男生和小B的关系比较好,女生班长便挑头,纠集一批同学欺凌小B,这种行为同样未得到班主任的有效干预,相反,老师比较喜欢班长,还有意无意将责任归到姐姐头上,而这个时候的姐姐很懂事,不愿意将自己的遭遇告诉关系正处于危机中的父母,打扰到他们。彼时两姐妹由父亲抚养,父亲采取的是放养模式,姐姐也很少和父亲沟通,妈妈则一直在外地工作。然而,随着校园欺凌的加重,小B开始出现厌学情绪,并开始出现割腕等自残行为,还实施过自杀行为。
在接受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小B考上了一个普高,在这个普高中,小B的成绩依然十分优异,不幸的是,因小B成绩优异、长相出众,一些男生便追求小B,小B并不愿意搭理他们,有个别同学便开始欺负小B,彼时小B的班主任是个年轻的老师,没有太多的班级管理经验,在姐姐向老师寻求帮助时老师只是让姐姐要做好自己。这导致姐姐的抑郁症复发,再度出现自残自杀行为,最后只能退学接受治疗。在小D看来,姐姐从小学五六年级就懂事而又敏感,父母的离异、老师的不负责任、姐姐内向的性格、出众的外表以及优异的成绩,使得姐姐在班级交往中不仅没有交到很好的朋友,反而被一些人嫉妒、被校园欺凌,最终导致姐姐出现重度抑郁,长期休学在家。
调研发现,在一些女生之间发生的校园欺凌可能持续时间会更长、手段会更为隐蔽,对被欺凌者会产生更为持久的身心伤害,一旦在受欺凌过程中,被欺凌者缺少来自父母、老师及同伴的支持,就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许多女生情感较为细腻,更为“懂事”,在遭遇校园欺凌时往往不愿意或不敢告诉家长或老师,怕进一步被同辈群体孤立,被欺负的更加厉害,因此,他们往往会选择忍气吞声,但是,久而久之,她们容易陷入极端负面的情绪当中,更加容易遭遇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相比于乡村学校,实际上,在县城与大城市中,由于学生家庭的阶层结构更为复杂,由阶层差异引发的学生之间的校园欺凌行为更为恶劣,形成了中上层对中下层、外来学生的欺侮,班主任老师一旦没有强烈意识或无法掌握直接有效的证据就很难介入,特别是在这类学校中,班主任与学校某种程度上也是“弱势群体”,若不掌握直接有效证据就介入,很容易遭到欺凌者家长的投诉与举报,引火烧身,这导致这些老师也不敢轻易介入较为隐性的校园欺凌事件之中,一旦家长再因意识不足或精力不足,就很容易造成被欺凌者遭遇严重的身心伤害。
在“校园欺凌”热点新闻背后,这两类校园欺凌需要引起更广泛的重视,地方教育部门与学校要在校园欺凌防治上采取更为精细、更为恰当的方式进行识别、介入处理。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317A02YDF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