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希望学在新疆吉木乃县启动“希望之行”教育公益实践。图/受访者提供
三位生活在北京的老师,因为一个公益项目与西北边陲的孩子们结缘。她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为当地师生打开一扇窗口,也因此丰满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一场教育与科技的实践,更是一次意义之旅。
文 /吴轶凡
吉木乃在北京以西三千多公里,跨越两个时区。再向西一步,就是哈萨克斯坦。
张童从未去过那里,却并不妨碍她每周通过面对面的线上课程,给吉木乃的一群小学生上一堂语文课,教他们怎么阅读、写作。
2022年,希望学在新疆吉木乃县启动“希望之行”教育公益实践,组织老师通过互联网直播课的形式,对当地展开了持续的师资培训、定制教研、班级教学等帮扶工作。身为小学语文老师的张童,第一时间就参与其中。
▲吉木乃所在地的项目学校。图/受访者提供
与此同时,张童在北京的生活依旧忙碌——每天从9点半正式开始工作,直到下午6点半告一段落。其间,她需要做抖音直播,也需要和不同部门的同事对接,还要提前录制寒暑假等特殊时段的网课。而晚上7点,她又马不停蹄地出现在平台上,为来自全国的学员们讲解《巴黎圣母院》或者唐诗宋词。她笑称,每天除了睡觉的时间之外,自己都在不停地说啊说,“经常说着说着就没力气了”。
两年多的时间里,一批又一批和张童一样的老师,先后投身这间跨越北京和吉木乃的线上课堂。他们给吉木乃带去了各种各样别开生面的课程,带去了不一样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带去了远方世界的图景。
而吉木乃,这座只有3.79万人,有着草场、牛羊和雅丹地貌的小县城,也意外地成了老师们的心灵家园。这是一场教育与科技的实践,也是一次意义之旅。用张童的话来讲:我想让他们看到更大的世界,而结果是,我也让自己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color=rgba(0, 0, 0, 0.9)]寻找意义的旅程
小时候,张童曾经有点怨恨维克多·雨果,因为他把卡西莫多写得那么那么丑陋。直到有一天,她忽然发现,自己竟和“钟楼怪人”有着相似的处境:都在无数次地否定自己。
大学时,她因为打辩论赛,练了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以至于如今,不管家长、学生还是同事,都会因为她那口普通话,把她这个吉林姑娘,当成地地道道的北京人。
刚入行时,她每天都会奔波在不同的场馆上课,有时候是给学生上课,有时候则是去听其他老师的课,尝试着去模仿他人的风格。
现在,她的生活被压缩成了经典的“两点一线”——和很多线上课程的老师一样,她会选择一个公司或直播间附近的住所,以便随时参与直播和录制。
有时,这种忙得不可开交的生活,会滋生出一点点的孤独感。“家里人可能都会觉得我每天的生活就是睡觉和工作。”她说,“你在北京,你几乎所有的朋友都来自你的工作圈,甚至你闲暇的交友时光也会伴随着一些工作。”因此,张童第一次了解到吉木乃公益支教教育项目时,立即选择了加入——“我挺想去看一看其他地区的学校,课堂和学生是什么样子的”。
两年前,张童第一次见到了屏幕中的吉木乃,镜头里是三四十名孩子和他们有些羞涩的脸庞。她“野心勃勃”,想为这里的孩子带去不一样的课程,要让每个人都爱上语文这门学科。
课程开始了。她逐渐发现,互联网技术手段可以帮助一间课堂跨越空间上的距离,但只有真正站到过屏幕前,才会知道同样的讲课,会有多少细微区别。比如,她让孩子列举一些动物,北京的孩子或许会说出熊猫和狮子,而吉木乃的孩子却会说“小黑马”——因为他们的家里,真的有一匹小黑马。
面对截然不同的教学环境,张童每次上课都会提前试讲很多遍,“把最大激情投入课程,每次下课都是一身汗,甚至有点像晕车的那种感觉”。
第一年,她的目标是希望所有的学生“能够爱上语文”。“我给孩子们讲了杜甫,讲了绘本,结果我发现没用。”张童说,当地的孩子水平参差不齐,但普遍基础较弱,有时候他们听得“挺乐呵”,却并没有理解,也谈不上收获,“我一周只给他们上这样一堂课,不会对他们的成绩有帮助”。
张童渐渐变得非常务实,她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吉木乃的孩子打下更扎实的语文基础,这也许会帮助他们在未来走得更远。“我现在的想法就是我能真的帮这个班把成绩提上去,至少这个学期能把这8个单元的作文全都写明白。”
从理想到现实,意味着她需要重新备课。她曾经尝试着在课堂上给学生们介绍三种写作方法,可一堂课过去,有些孩子们连第一种都学得磕磕巴巴。“那一刻你的心里会有一点难过。”张童分析说,巨大的空间距离背后,是完全不同的教学系统。她尝试着把复杂的教学,变得简单一些。“比如原本要介绍5种开头和结尾的模式,现在我只讲1种。”
▲张童老师说只要有时间,还会坚持下去。图/受访者提供
这是一场颇费精力的实验,但张童做得不亦乐乎。而她也发现,每周都会有不少当地老师来听她的课,他们甚至会要求她多给孩子们上一会儿课,这让已经处于工作饱和状态的她有些为难,却又感到开心。“这说明我的努力,是有价值的。这件事对于他们有帮助有意义,这可能是我觉得很累的情况下,却能一直坚持下来的原因。”
她觉得,自己每次透过小小的屏幕,都能看见小朋友眼睛里,老师这两个字的分量。“他们叫我一声老师,我希望既能陪伴他们,也能教会他们很多东西,还能带给他们快乐。”
从未谋面的搭档
谷冬雪年长张童几岁,是一位资深的英语老师,有12年的教龄。她生长在北京,读书在北京,工作也在北京,如今也和同事们一样,在万里之外的吉木乃,开启了自己的英语课堂。
2022年7月,一位同事向谷冬雪介绍了“希望学”在吉木乃的公益项目,几乎没有思考,谷冬雪就报名了,乐天派的她迫不及待地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不仅帮助吉木乃的学生提高成绩,更从根本上找到学习英语的动力和自信心。
与此同时,谷冬雪也在“云端”邂逅了她的拍档——来自当地学校的赛力亚老师。
为了更好地互通课堂情况和确保课程质量,吉木乃的公益项目从设计之初,就与当地的学校,共同打造了双师课堂,一起备课、一起上课,探讨教学教研经验,形成完整闭环。
赛力亚是一个漂亮的维族老师,小谷冬雪几岁,拥有7年教龄。一开始谷冬雪还有些担心,在她看来,7年既说明这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也意味着这位老师可能已经拥有了一整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无形中会增加搭班合作的难度,尤其,这是一次横跨3000多公里的合作,所有的课堂教学与课后沟通,都只能在线上完成。
但赛力亚的热情与诚恳很快打消了谷冬雪的顾虑。通过聊天软件,她会及时向谷冬雪反馈孩子们哪里接受得不太好,也会把她以往的课件发给谷冬雪,然后两人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打造出适合吉木乃孩子的课堂。
这个过程很累,它意味着几乎所有的课件,都要重新制作。但谷冬雪觉得,这是“甜蜜的负担”。在这种磨合中,她和赛力亚也日渐默契。“有时候,我晚上十一、十二点给她发消息,心里正不好意思呢,结果她秒回;有时候我正觉得有些孩子进步特别大,她就在课堂上及时鼓励起他们来。”在教育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希望学公益项目网班模式的核心,也逐渐转向对以人为本的关注。
谷冬雪和赛力亚打磨出的课堂充满了温暖和欢乐。欢乐的互动无处不在。在教英文数字的时候,谷冬雪会让各小组比赛,看看谁数的数字更多;在学颜色单词时,她会让班里7个组的同学分别代表一种颜色,然后开始玩“萝卜蹲”的游戏。她们鼓励最活跃的几个同学举手,发现每次他们被老师叫到后,其他同学也会跟着兴奋。
久而久之,吉木乃普遍内向、害羞的学生们,逐渐建立了自信,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各种活动里。“他们不会很累,就能开开心心地把内容学好,也会发现学英语是一件好玩而不是痛苦的事儿。”谷冬雪说。
▲热爱运动的 谷冬雪老师参加环西安城墙跑 。 图 / 受访者供图
只是,直到如今,谷冬雪也没去过吉木乃,也从未面对面地见过赛力亚和她的学生们。她只能通过赛力亚朋友圈里的照片与视频,来想象那个阿尔泰地区小城的模样。
有时候,北京已经薄暮,可视频课堂里,孩子们的窗外天还是很亮。谷冬雪觉得,吉木乃应该有很多的绿色,夏天有凉风,冬天有白雪,风吹草低见牛羊。有一次,赛力亚发来一段视频,说我们这儿下大雪了,谷冬雪看了,惊讶地说,“这简直可以用暴风雪来形容啊”。
但就是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谷冬雪每一次打开摄像头,总是能看见吉木乃的学生们就在那头,向她热情地挥着手说Apple老师。“无论你之前熬了多少个夜,那一刻都会觉得内心充满了力量。”
新手妈妈的远征
吉木乃的公益课堂,也改变了新手妈妈张文潇的生活。她刚生下宝宝时,就曾听过希望学的同事介绍吉木乃公益支教项目。去年,她也投身其中,对着一方小小的屏幕,开始给远方的小学生们上起数学课。
“其实我一直都很关注公益事业,这个项目是为了边境小城的同学们,而我,也是从一个小县城来到北京的。”张文潇特别希望能为吉木乃的孩子们做点什么。“也许是因为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教育之心有点‘泛滥’吧。”她笑着说。
每周凭空增加的课程,对一个忙碌的新手妈妈来说,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我给吉木乃上课的那一天,下了班,差不多9点才能到家,基本上孩子都睡了。可能就少了一点点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
但张文潇还是选择了继续“留在”吉木乃——她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的责任。
她发现,对于当地学生,拿着讲义照本宣科,效果显然不会好。和张童一样,一开始,她常用的方法,也碰壁过。比如为了调动积极性,她尝试过将学生们分组竞争,答对加分,违纪则会扣分。但后来她和当地老师深入沟通后发现。这样的比赛,会让一些学生感到压力。于是,张文潇不再分组,而是更细微地关注好学生们的真实状态和感受。
从一次次的课堂实践中,张文潇认为,吉木乃的学生们,需要更多的耐心与逻辑指导。“一周的课堂,我能讲的内容很有限,我现阶段的一个目标,是希望能够让孩子们建立起挖掘知识背后逻辑的想法。”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为孩子们建立起信心和兴趣。
张文潇发现,吉木乃的孩子会更腼腆些,有的孩子只要起立,就会不自觉“大脑空白”,说话磕磕绊绊。因此,她在课堂上会尽量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难度的问题,学生实在无法回答,张文潇会在他坐下后,带着孩子们耐心地重新整个讲一遍,搞清楚问题逻辑的同时,也为他们积累更多的信心。
张文潇的课堂,也显示了远程教育公益课堂的一个侧面——互联网技术推动城乡教育不断缩小鸿沟,但乡村地区学生在视野、知识面、心理建设等综合素质能力上,与城市同龄学生仍有差距。
▲张文潇老师正在给学生们直播上课。图/受访者供图
如今,不论是张文潇、张童还是谷冬雪,都找到了自己与吉木乃的相处之道——她们从未踏足这座边陲小城,却又如此熟悉这里的学生与课堂。她们也从自己的经历中,感受到远程教育公益里,边远地区学校真正的需求与教学痛点。
两年多以来,希望学教师团队深度参与吉木乃县小初高19个试点班级的教学,帮助本地培养优秀教师,完成可持续发展的优质教育生态体系建设。“希望学的教育帮扶项目将不断优化,更加侧重培养本地优秀教师,帮助吉木乃县打造一支教学教研水平过硬的教师队伍,完成能够自我造血、可持续发展的优质教育生态体系建设。”希望学相关负责人表示。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让优秀的教学资源真正覆盖到每一位学生,需要经济、政策、教育等多领域长期合力,共同改善教育环境。在“希望之行”教育公益实践当中,许许多多的希望学老师通过直播课堂与吉木乃结缘,和张文潇、张童、谷冬雪一样,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为当地师生打开一扇窗口。与此同时,他们也在项目的点点滴滴中找到了身为教师的新的意义。
3000公里,是北京到边疆的距离,而人与人的距离,却在无限地接近中。
(专题)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119A03RAU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