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0|回复: 0

《繁花》里这位腔调盖过胡歌的“90后”,带给每个孩子三点成事“须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28 14:11:49|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点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繁华》中,已经九十多岁高龄的游本昌,在继“济公”之后,再次为荧屏献上了一个经典的“商业教父”的形象。游本昌老爷子本人也有太多的优秀品质,值得新一代的孩子去学习。
文丨柯察金  编丨Lulu
王家卫还是那个王家卫。一出手,挤爆了上海黄河路,掀起了全民追剧潮。
不过要论《繁花》选角给人最大的惊喜,还得是“爷叔”。有了爷叔,《繁花》方能“似锦”。
由游本昌出演的“商业教父”爷叔,被网友称作全剧的“定海神针”。其他演员虽然也很出彩,跟他一对比还是明显嫩几成。


电视剧《繁花》剧照
矍铄,干练,不用什么多余的动作,一个眼神、两三微表情,浑身是故事和派头。
“男人要有三只皮夹子”、“纽约帝国大厦,爬上去要1.5小时,跳下来只要8.8秒”……类似的爷叔语录,也迅速成为互联网金句。
游本昌老爷子刚出场,即令人印象深刻:
爷叔看到“人靠衣装”后的阿宝,短短几秒,神色经历了震动、悲戚、坦然与欣慰……有评论说,“一个眼神,仿佛让我看到上海的一个世纪。这种角色是修来的,不是演来的。”


动图出自电视剧《繁花》
如此炉火纯青的演技,背后靠的正是数十年如一日的修持与苦练。《繁花》也让人们再一次关注到,这位曾因扮演“济公”而火遍大江南北的老戏骨。
转眼间日历翻新,游本昌居然都91岁了。他幽默地调侃,也加入“90后”的行列啦。
几年前王家卫找他时,游本昌说:“我是喜欢迎接挑战的。听说王导十年磨一部戏,那刚好赶上了,就干呗!”
最近谈及游本昌,挺多人惋惜他。觉得这么好的演员,长期以来没啥资源,甚至曾为好剧本卖房子,可谓“大器晚成”。
其实没必要多想,游老爷子自己都不一定这么觉得。一生都在所热爱的事业里耕耘不止,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若以现在流量明星的标准来衡量一位表演艺术家,倒是“小器”了。
最近看了游本昌的诸多传记和采访后发现,游老爷子的人生固然并非平顺,但不管做人、做事,他绝对称得上成功;他淡泊、超逸,但绝不消极,反倒敢于挑战、时有突破。身上值得后辈参考和学习的点,真的太多太多。
“宝总”想叱咤上海滩,跟着爷叔走;而今天00后的孩子欲成事,不妨学学“90后”的游本昌。
没面子,就争取做个“硬里子”
游本昌其实不是上海人。于战乱年代,生于江苏泰州。他与上海最初的缘分,源于幼时身体羸弱。父母基于那时的信仰风俗,把他送到上海法藏寺生活。或许是晨钟暮鼓的规律作息,身体竟逐渐康愈。
小时候便喜欢听书和表演,在昆山上四年级,每天放学都要跑去听号称“江南活济公”的沈笑梅先生讲《济公传》,听完回到家,还迫不及待在家人面前露一手;
因为太喜欢演戏,在老师的推荐下,高中毕业加入了南京的文工团,十几岁就开始通宵达旦研究剧本,仔细琢磨角色。虽然演的都是小角色,也算经历一番历练。后又进入上海戏剧学院深造,堪称胡歌的爷辈校友。
然而,演艺这道门他刚走进去,就遇到了瓶颈。大学四年时间,他说“前三年半都没开窍”。不明白在舞台上要干吗,只是照葫芦画瓢地瞎演一通。


电视剧《繁花》剧照
初到话剧院的时候,游本昌也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演员,先天条件跟其他人比起来差太多。那个年代讲究“高、大、全”,而他的身高不够,形象比较瘦,不够饱满。自嘲在菜桌上“不是肘子、不是黄鱼,而只是佐料”。因为条件差,很多事情就会被压着,这个演不了、那个干不得,进入剧院后未得到看重。
起步晚、客观条件差的游本昌问了自己一件事儿,那就是到底还要不要继续做表演。得到内心的回应是很干脆的,因为除了表演,他“确定自己不会有其他更喜欢的东西。”
确认了这样的答案后,他决定不认输,把自己定位为“佐料演员”。暂时不想着肘子、黄鱼,先把佐料做好。阅读了很多理论书和演员传记,对苏联电影和演员的名字倒背如流。
别人都有资格在排练厅排练,他却只能在旁边看着老演员;当别人在玩儿、在休息的时候,照样用功。光拿“看”这一项来说,他就很认真,边看边琢磨。久而久之,话剧院的同事说游本昌长出一双刁钻的眼睛。“从他的面部表情就可以看出台上的戏怎么样。谁的戏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都躲不过他的眼睛。”
有一次,游本昌在剧目《大雷雨》里扮演一个俄国农奴,连一句台词都没有,拢共戏份也不过十多秒。作为“佐料演员”,他看了19本相关书籍,透彻地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衣食习惯,为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打下基础。
只走个短短过场的农奴角色,在他这里却有着立体的性格和自然的心理逻辑,被设计成一个瘸了一条腿,瞎了一只眼睛,还有咳喘病的“活生生的人”。结尾女主人自杀了,游本昌饰演的农奴则在大幕合拢前,忆起往昔流下了眼泪……演出之后,连《人民日报》都提到说,“这是一个经典的龙套。”


电视剧《繁花》剧照
“用京剧的行话来说,我是里子演员,不是面儿上的演员。既然是里子演员,那我就要争取做一个硬里子。”游本昌曾如此说过。在年轻时的他看来,自己不是一个天才演员,只是热爱戏剧。而在戏里,哪有什么小角色,“都是活生生的人物啊”。
游老爷子“佐料演员”的精神,重点也许不在于做绿叶,而是当一个人开窍晚、先天条件不足的时候,究竟应该做些什么——首要,确定自己的热爱;如果确定了,就不断地思考并行动。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变成“硬里子”的游本昌,迎来了他人生中重要的机会。
面对机会:一靠争取,二靠积累
游本昌演过数不清的配角,小兵、农民、群众、地主……很多角色连个名字都没有。虽然他的个性可用淡泊甚至佛系来形容,但老爷子其实并非一个消极被动的人。当机会来临时,他也会尽可能地去把握。
有一次在话剧院的排练厅,看着主力演员李丁走出来,还很年轻的游老爷子走上前跟他说:“总有一天,我要演你这个角色。” 尽管在剧团是小透明,心里却充满斗志。游本昌后来跟学生说过,“已经发生的是必然的,还未发生的是可以改变的。”
80年代初,欧美一种新奇的演绎方式传入国内,引起了游本昌的兴趣,这就是“哑剧”。此种“沉默的艺术”,在当时的中国几乎是空白。四十多岁的游本昌当即决定,要在这个新门类上下功夫。


图源:央视《吾家吾国》节目
在这片新土壤里,他壮志勃勃,要“表人所未表,演人所未演,写人所未写。”为了做好哑剧,每天的神经基本处于紧绷状态,挖空心思创作出好的包袱和故事情节。
始终处于剧团边缘的游本昌,除了妻子的鼓励和支持,没人愿意跟他干。夫妻俩勒紧裤腰带,有了他的第一台哑剧。
虽然哑剧困难重重,但这次大胆的创新,给游本昌带来新的机会。1984年,游本昌的哑剧节目《淋浴》登上了春节联欢晚会,整个舞台只有4分钟,却以精湛的演技折服了台下所有观众。这也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台哑剧。


哑剧小品《淋浴》
也是那时候,上海电视台筹拍《济公》选角,已经年过半百的游本昌很喜欢济公这个角色,没想到学生严顺开已经被导演看中了,这已是继《阿Q正传》后,老爷子第二次与自己的学生撞车。不过,谦让过多次角色的他此次决定斗胆一试,在心痒难耐下鼓足勇气给导演写信。
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导演上门到游本昌家里,问他济公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游老师挤挤眉、弄弄眼,哈哈大笑起来。导演眼前一亮,“好,济公就是这个样。”
机会来了,游本昌无比珍惜,在剧组里无时无刻不琢磨,力求把济公演活。每天不光要背剧本,揣摩人物,晚上还要总结一番,废寝忘食。
《济公》里的很多东西都是他自己加入的,“耗尽了一生所学。”遇到剧本不合理的地方,他自告奋勇地向导演提建议,比方说把“济公吃馒头不给钱”的情节改掉;亲自为扇子和衣服做旧,随手抓两把灰就往脸上抹。


电视剧《济公》剧照
来自过去的经验,给游本昌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比如济公有大量喝酒的状态,但是演戏的时候就是假装做一个喝的状态,用到的就是哑剧训练的元素。类似这样的动作设计不胜枚举。
游本昌不仅习惯观察生活,还始终要求自己多读书,多看戏,多习练。那时候在剧组里,他也一直捧着劳伦斯·奥利佛的传记;毕业几十年后,依旧坚持年少时的习惯,每天都起来练功再去吃早饭,练声和练形体像洗漱一样坚持。
游本昌常跟自己学生说的一句话是:“只有长期积累,才能偶然获得。”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伴随着歌声,一个活灵活现的济公形象跃然荧屏。游本昌身穿破僧袍、手摇破蒲扇,放浪形骸、口无遮拦,又打抱不平,《济公》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游本昌的家里,据说永远都是一叠一叠的报纸和杂志;自从会玩智能手机后,也从上面看各方面的新闻,看完还跟别人交流;学着做新媒体账号,跟年轻人打成一片,在抖音有一千多万粉丝。他说,积累无处不在,永远都积累不完。要真正地做好文艺工作,一辈子的时间是不够的。


游本昌给“娃娃”们的“敲钟祝福”
前几年,在出演一部电视剧时,游本昌看到台词“寒水寺只是你一个暂时栖息的地方”,马上提出可以将“暂时”改为“一时”。一字之差,意境更上层楼。这无疑是阅历带来的底蕴。
“作为一个演员要时刻准备着。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老师知道,三天不练观众就知道了。”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使老爷子八十多仍是演员标杆。
拍摄《繁花》时,他每天最早一个到片场,坚持将近10小时的工作,在没有他的镜头时,依然坚持为其他演员搭戏。胡歌说,在戏里他是我的师父,生活中更是人生导师。
面对机会,一靠争取,二靠积累。前者需要一点勇气和运气,后者靠的是扎扎实实的、长期主义的坚持。
成事的核心,是做事
《济公》播出后,用现在的话说,游本昌瞬间成了全国“顶流”。然而他接下来的举动让很多外人不理解——人大红大紫,接戏却更慢了。无论多高的片酬,只要他判断是粗制滥造的剧本,都会一口回绝。
在别人做“手撕鬼子”、穿越雷剧的时候,他为了哑剧的火种不熄灭,仍坚持做哑剧。拿出家中所有积蓄,拍了一部哑剧电视剧《游先生哑然一笑》。尽管没有一个电视台愿意购买,还是怡然自得,至于钱财,他说“反正也是济公‘给的’”。后来,上海戏剧学院要走了这部影片作为学习资料,他欣然答应再无遗憾。
76岁时,游本昌研读了李叔同的资料,心底又升起一股热情,想要以话剧形式演绎这位“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传奇的一生。多方询问,资方鲜有兴趣。他和家人商量之后,卖掉了北京的房子,从搭建团队到剧本创作再到排练,倾尽心血,甚至在2009年为参悟角色再次剃度出家。


话剧《弘一法师》剧照
努力未白费,话剧大获好评,到2018年已经演出一百多场。而游本昌以高龄之躯体,在舞台上扮演弘一法师,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在快节奏的时代,多数人更喜欢“年轻有为”;且“有为”的标准,往往又是名利兼收,否则便是几乎等同于失意和失败。但由此惋惜游老爷子,却是对他最大的误解——他没有什么好可惜的,要成的事,一直在做。
经济学家何帆去年写了本新书,核心观点是,找工作和找事做,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
找工作,要看很多外部标准,是别人给的offer;找事做,则一定是以自我为中心,认清自己的热情在哪里,“要找的不是一个职位,而是一条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会遇到未知的挑战,但那些都是路上的风景和奇遇。可能走得快,也可能走得慢,但一定会更充实、更自信。
用这个思路再看游老爷子,能说他的人生不精彩、不成功么?
如果他觉得多炒点热度、多挣点热钱是正经事,早就这么去做了。然而,他没有把表演当作一份“工作”。家中放了一块匾,上面写着:“以文艺化导人心”。每天都看一遍,以此激励自己。可以说影视剧行业辜负过游本昌,但不能说游老爷子辜负过文艺事业。


图源:央视《吾家吾国》节目
成事的核心,不看任何外部标准,简简单单,就是做事、把事做好。所以在游本昌看来,宁愿演100个好戏的龙套,也绝不演1个烂戏的主角。
在人心浮躁的快节奏时代,踏实、坚守这些词看起来似乎有些“过时”。然而仔细想想便知道,投机、一步登天,绝大多数时候是轮不上普通人的。反倒是游老爷子,一生通透,常说“境随心转”,意思是只要初心对了,路就错不了,初心失之毫厘,路则差之千里。
在拍摄《济公》时,游本昌基本每天睡觉不超五个小时,开拍两集后,还在天天琢磨济公的走路方式。有一场济公挨打的戏,刚开始机器里显示的画面特别假。他就让群演真打,拍了12次总算通过,之后他却完全站不起来了,趴在地板上痛不欲生。


动图自安徽卫视访谈节目
“我有一条原则,只要是为了作品质量,让我重复100次也不会有怨言”,这是老爷子做事的态度。
拍《繁花》时,因为年事已高,游本昌的肺活量变小,边说台词边做动作常会喘不过气。大家劝他可以不用一条过,但他仍尽全力,关机后只能一直抚着胸口坐在旁边大口喘气。
多年来游老爷子一直在演出、学习,保持演员的自觉和状态,表示“只要观众愿意,会一直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
王家卫导演拍得如此美的一部剧里,游本昌可谓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演员之一。做人做事,都无比切中剧名——繁花。
如此做事,方能成事。
参考资料:
游本昌学生所作传记《“济公”游本昌的智慧人生》,许晋杭著;
《名人传记》(2023年第8期);
央视《吾家吾国》游本昌专访;
90岁游本昌的人生下半场:繁花未落,渡人渡己。红星新闻
发现优质教育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118A00WXR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