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88|回复: 0

晚熟的大学生,被嫌弃的应届生,被鄙夷的文科生,年轻人太难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29 11:14:35|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好,我是蓝白。
今天从一篇文章开始聊吧。
三联有篇文章说,现在大学“高中化”,大学生越来越晚熟。
里面有些细节,教授跟大学生说:你们连猪都没见过,乡下都不想去,还天天敲键盘关心农村问题。
学生们都爱戴口罩,不是为了防病,是不想和认识的人打招呼,走对脸低头溜过去,装看不见。
三年疫情下来,教室里的气氛安静的可怕,没人聊天讨论。
一个宿舍的发生矛盾了,巴掌大地方,就离两米远也不当面说,宁可发微信说。
住一块的同学,一年到头甚至没一起吃过饭。
家长们操心没边了,自发的建家长群,甚至还有陪读的,管天管地管空气,担心自己的孩子生活不能自理,生怕出一丁点心理问题。
按我理解,晚熟的大概意思,应该是智商很高,成绩很好,互联网玩的贼溜。
但是既害怕、也不擅长、更也不想跟人打交道,打扫卫生做饭洗衣服都懒得搞,心态有点敏感,少了一些没心没肺脸皮厚的劲。
可能这些情况确实有吧,我通篇看下来觉得,现在网上的舆论,对大学生的指摘未免太多了些。
原来什么时候?现在什么时候?
评价体系和标准变了啊朋友们。
原来哪有这么多束缚,学习考试起居生活心理娱乐,自己看着办,从小到大散养的多,上到半道辍学的也多,竞争没那么激烈。
那时候考证,考研,考公的才有多少?
2008年,考研人数是44.6万人。今年是438万,猛增10倍,这还是连增8年后人数降了。


2008年,国考人数是64万人。2023年报名了259万人,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达到了70:1。
当初考教资的只有17.2万人次,2021年达到了1144.2万人次,报考人数10年翻了66倍。
那时候,社会上弥漫着创业和赚快钱的氛围,考研考公是一种选择,找工作的门槛不高,也是一种选择。
还有林林总总,毕业之后有开店的,开公司的,摆摊的,走偏门的,同班的毕业几年,做的事都跟专业不搭噶。
网上全是马爸爸的演讲,四处弥漫着“听懂掌声”的鸡血,当老师就觉得一辈子看到头了。
约束少,选择多,社会的评价标准是这人“很机灵”,假如说这孩子“太老实”,那属实是骂人的话。
大学生自然有样学样,多少会世故一些。
而且原来没有短视频微博手游,手机拍个照都是糊的,面对面的社交当然多了。
现在的标准不一样了。
一是条条框框变多了。
孩子们从初中高中到大学,被管的严丝合缝,交的什么朋友,几点回家,看的都是什么课外书,去学校衣服带了几套,大到学费小到内裤都管着。
除了吃饭就是做题,志愿是家长给报的,进到学校,有宿管有辅导员有心理老师有班干部有学生会,规则越来越细化。
不是大学高中化了,而是先有高中式的管理,才有了晚熟的大学生。
二是社会评价体系变得单一,都在为谋生增添砝码。
我见过的考证狂人,四六级,计算机二级,普通话证就不说了,教师资格,证券从业、初级会计、驾照,各种获奖证书,手机里一大堆考证APP,就为了递简历的时候多写几笔增加份量。
学校层级划的越来越细,二本到一本,从211到985,从985到C9,甚至又变出来个C7。
室友骂骂咧咧打游戏使我安然入睡,室友悄无声息的翻书让我彻夜难眠。
上面说考研10年增加了10倍,教资报名暴增了60多倍。
找饭碗变成了天大的事。区别无非是,考公是为了找到不褪色的碗,考研是为了找到更大的碗,脑子有泡家里有矿的才去开店创业。
就这种环境,再会交际,待人接物再成熟,被子就算叠成豆腐块,又有啥用呢?
一定是社会变了,大学生才变了。
对这一代人,你不能既要求像以前那样有成熟的为人处世风格,又要求他们在面对惨烈竞争环境下做个学习机器。
想让他们自由,得体,乐观,独立,就得创造宽松,没有条条框框束缚的环境。
家长和学校,想培养出来“既要又要还要更要”的“六边形战士”。
这不是教育,这是科幻小说里的克隆人生产线啊。
我记得有一期视频下的评论,具体我忘了,说他室友有点装,大小伙子老爱用中年人表情,穿衣打扮说话故意扮老气,大家都挺烦他的。
所以我不觉得这是晚熟,什么年纪干什么样的事。
你要这样比,原来70后,80初的,从小还一边喂猪养家一边点着煤油灯读书呢,那能比么?
时代不一样了,从小到大周围都说你只管学习,别的啥也不用操心,包办一切,到大学随便玩,毕业有个体面的出路。
结果真上了大学一看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就业压力比高中有增无减。
心态好一点的咬着牙继续卷,心态差一点的就破罐子破摔熬夜打游戏,那可不就成家长老师眼里啥啥都不行的典型了。
种什么树,开什么花。
不止是对大学生晚熟的指责,还有好多人都在跟风狂踩文科生,又对应届生百般嫌弃,更让我觉得舆论对大学生态度严苛的过分了。
张老师前段时间说了两次话,上了两次热搜。这人的热搜体质也是真的强,大概跟董宇辉之间还差个罗永浩的水平。
一次说,文科是靠舔的服务业,另一次说,他公司不招应届生,要让他们经历社会毒打,否则这山看那山高,不会珍惜一周三休的工作。
互联网一旦传播起来某句话是很恐怖的,就算他没这个意思,那味儿也变了。
但是对文科生和应届生的歧视,这些年眼瞅着炮火越来越猛烈。
学历低的不要,文科不要,刚毕业的不要,超过35岁不要。
要谁?要理工科,要全日制硕士,要看第一学历,要年轻没结婚的没怀孕的,要晚上和周末接受加班的。
舆论为啥对大学生越来越不宽容了?
可能有两个原因吧。
1,移动互联网做到了信息平权。引人共鸣的观点,可以在一天内让几千万人刷屏,这在原来不可想象的事。


骂文科生,嫌弃应届生,原来也有,可是没这么大戾气和声量啊。
现在文科生打开手机一刷,微博头条小红书抖音,内容全都直戳肺管子,可是又改变不了啥。
我错了我错了,别骂了别骂了。
2,当蛋糕变小的时候,挑剔、嘲笑、内斗、拉踩、贬低就变得理所当然。
说大学生晚熟,说文科生百无一用,说应届生不踏实,都是借口。
因为企业有选择,求职者都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他当然要挑三拣四,卡年龄,卡学历,卡专业,卡经验,卡劳动强度。
而接受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教育的学生们,没有选择。
朋友说现在干体力活的真挣钱,瓦工,油工,木工管吃还管送,一年到头活排的特别满。
还有水电工,装灯具,开锁,通马桶,修水管的,也越来越贵了。
这说的也不准确,不是体力活挣钱,而是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挣钱。
你看进厂的普工,工地打下手的小工,库管,保安,外卖快递,爱干不干。


人社部的数据,《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2022)》说,虽然蓝领规模4亿人以上,但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超过1.5,即每150个岗位只有100位求职者,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缺口达到了千万人。
挣钱吗?是挣钱。
但是等等,常年的油污,高分贝的噪音,吸着粉尘,闻着油漆,耳朵旁边一天天咣咚,没社保,靠天吃饭,看工头和业主脸色,这活也不是说谁有技术想干就能干的。
跟贴砖师傅聊过,80*80的砖搬来搬去,常年蹲着弯腰贴地板找平,给孩子挣了一套房,自己这腰椎间盘算是顶不住了,每天晚上不喝几两疼的都睡不着。
现在的环境用一句话总结:大学生心中的愤懑程度,与社会对大学生的挑剔程度,二者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强烈。
以前跟大家聊过一个观点,这事关键还是“预期”这两个字。
要是中专毕业出来混社会也就算了,摸爬滚打尝遍冷暖,练就一颗大心脏,什么都可以干,心里一点负担都没有。
问题是读了这么多年书,考了一口袋的证,现在说书都白读了,看人家干装修的多挣钱。
又说大学生为人不成熟,文科生读了也是白读,应届生被毒打的太少了。
好赖话都让你们说了是吧?媒体们嘴下留情吧,甘蔗哪有两头甜。
啥也不是。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112A06W2A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