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7|回复: 0

父母自身能量的高低,决定了他看到一个什么模样的孩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31 13:39:49|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要补充能量,就像手机需要电量。
低能量的父母,总在消耗孩子,让孩子自卑颓丧;而高能量的父母,一直在为孩子充电,让他们获得源源不断的滋养。
作者 | 可乐妈
前段时间,在后台看到了这样一则求助:
“虎妈,你有没有拿别人家孩子跟自家孩子做过比较?
最近我可算体验到被人‘秒杀’的感觉了,我儿子最近交了一个好朋友荣荣,隔三差五就去对方家玩,每次回来都跟我说荣荣妈有多好:
荣荣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荣荣妈说的第一句话一定是‘没受伤吧’,而我只会骂‘闯祸精’;
荣荣小测验得了满分,荣荣妈一定会夸他努力、认真,而我只会说‘一次满分有啥用’;
……
我明明也很爱孩子,可在儿子眼里,我怎么就处处都比不上别人家父母呢?”
看了这位妈妈的留言,我一下子想到了美国心理学教授大卫·霍金斯的“能量层级”理论。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量层级。
父母亦是如此。
能量层级低的父母,只能看见孩子的不足,一张嘴满满都是负能量;
而能量层级高的父母,却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给予孩子源源不断的鼓励和帮助。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能量层级呢?
看完以下8张对比图,相信你一定能从中找到答案,做给孩子“充电”的父母。


孩子厌学时
低能量的父母看到的是懒惰的孩子
高能量的父母看到了孩子缺乏正向反馈


心理咨询师刘纯婷曾遇见过一个男孩,因厌学跟父母关系剑拔弩张。
在父母看来,这孩子天生懒散,简直没救了。
可家长不知道的是,孩子成绩不好,本来就备受折磨。
在学校,又因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被老师嘲笑。
好朋友过生日,请了班级前十名的孩子,却没有请男孩,只因朋友的妈妈不让自家孩子跟成绩不好的同学玩……
类似的打击多了,学校才成了孩子的噩梦。
有多年咨询经验的精神科医生刘亮也发现,很多孩子厌学,都是因为缺少正面反馈。
为此,他给一个厌学男孩的父母布置了两项作业:一要写出儿子过去做过的20件成功的事;二要记录这段时间儿子身上好的变化。
后来,刘亮当着全家人的面一条条回顾父母对儿子的欣赏,男孩显然被触动了。
经过短短两次家庭治疗后,男孩便主动提出想回学校。
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过:
“困扰人们的并非事物,而是他们对事物的看法。”
作为父母,我们无法控制孩子在学校里会遇到什么,但却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及心态。
只有当我们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是懒惰,而是需要帮助时,亲子间才能架起一座名为沟通的桥梁,改变也会悄然发生。


孩子唯唯诺诺时
低能量的父母看到的是没主见的孩子
高能量的父母看到了孩子缺少认可


还记得电视剧《以家人为名》吗?
妈妈带女儿去买衣服,女儿选白色,妈妈说“不爱干净还穿白的”;女儿选黑色,妈妈又说“黑色不适合你,年轻要穿鲜亮的衣服”。
最后,女儿唯唯诺诺选了妈妈喜欢的粉色,妈妈却指责她:“一点主见都没有。”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是如此。
看似在询问孩子的想法,实际上心底早就有了答案。
所以无论孩子的回答是什么,都会下意识地否定孩子的想法、判断,然后按照自己的决定来。
久而久之,孩子就变得越来越怯懦、犹豫,甚至丧失了生命力。
但就像育儿博主王人平说的那样:
“听话不是好孩子必备的品质,独立思考才是。”
高能量的父母,会鼓励孩子表达自我,放手让孩子去尝试。
而从这样的家庭里走出的孩子,一定不会盲目跟风,而是时刻保有独立的判断力,将人生的主动权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


孩子犯错时
低能量的父母看到的是不可爱的孩子
高能量的父母看到了孩子还有进步的空间


当孩子犯错、不听话时,不少父母总会发火、吼叫,甚至打骂孩子。
但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多时候不仅无效,还会起反作用,让孩子更加叛逆、糟糕,最后彻底沦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人。
作家显克维支曾说:
“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有一只‘温柔的手’在引导他前进,而不是用脚去踢他的胸脯。
那么,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有这样一个真实故事:
一位单亲妈妈跟青春期的孩子关系很紧张,妈妈指责孩子不学习,就知道玩游戏;孩子则痛恨妈妈的管教。
直到有一回,妈妈加班回家,看到门廊的灯还亮着。
她没有张口就骂,而是温和地对孩子说:“是你给我留的灯吗?谢谢宝贝。”
其实,孩子并非特意为妈妈留灯,只是忘了关而已。
但因为换了一种解读方式,经常一言不合就吵架的母子俩,第一次学会了好好沟通。
此后,妈妈不再将孩子的错误视作麻烦,而是相信孩子会在试错中成长。
孩子也变得越来越自律、孝顺,后来还申请到了国外的名校。
犯错,是一条成长的“绿色通道”。
不因错误否定孩子的一切,孩子才会逐渐走向正确的人生。


孩子发脾气时
低能量的父母看到的是任性的孩子
高能量的父母看到了孩子心里的委屈


看过这样一句话:
孩子的行为是“木”,心理状态是“林”,很多时候,我们只见树木,却不见森林。
面对孩子的坏情绪,许多父母只看到了孩子在发脾气,觉得孩子无理取闹,但却忽略了孩子隐藏的心理状态。
《倾听孩子》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小男孩过生日,妈妈送了他一件礼物,可男孩拿到后却大发雷霆:“你为什么送我这个?你心里根本没有我!”
男孩一边咆哮,一边要把礼物往地上摔。
要是换成一般的父母,多半会觉得男孩任性、没良心。
但男孩的妈妈却没有第一时间训斥儿子,而是分析起男孩发脾气的原因:
原来,男孩之所以生气,是因为他这次收到的生日礼物跟上次送给哥哥的差不多。
这让男孩觉得妈妈心里只有哥哥,没有自己。
看到了孩子隐藏在愤怒背后的委屈后,妈妈温柔地对男孩说:“我很遗憾你不喜欢它,但我的确想要送你一件好礼物。我非常爱你,绝不愿意伤害你。”
说完,妈妈给了男孩一个大大的拥抱。
男孩也逐渐平静了下来,高兴地接受了这个礼物。
的确,当孩子情绪失控时,父母不但不能上前教训,反而要试着理解孩子,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可一旦做到,就会发现:
关注、理解孩子的情绪,其实比责骂、制止更加有效。
如此,孩子才会平静下来,接纳我们的建议。


孩子撒谎时
低能量的父母看到的是品行不端的孩子
高能量的父母看到了孩子的恐惧和不安


你家孩子撒过谎吗?
其实,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说谎。
不仅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撒谎的几率也会逐渐上升。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发展心理学家李康教授团队发现,2岁时,30%的儿童会说谎;3岁时,这一数字达到50%;等到了4岁,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撒谎了。
那么,当孩子撒谎时,父母一般是什么反应呢?
相信不少父母的第一反应都是焦虑、愤怒,觉得孩子小小年纪就不说实话,长大以后肯定会骗人,品行不端。
但其实,正如哲学家罗素说的:“孩子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
如果孩子认定,自己一旦说了实话就会遭到否定、批评或惩罚,那么渐渐地,他就学会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用谎言来保护自己。
只有当父母看到“大话精”背后那个瑟瑟发抖、不知所措的可怜孩子,不去轻易指责孩子。
而是心平气和地与孩子平等沟通,了解他们说谎的动机,孩子才能改掉这一坏毛病。
记住,孩子说谎不可怕。
高能量的父母会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允许他真实地表达自己,直面自己的错误。


孩子顶嘴时
低能量的父母看到的是不听话的孩子
高能量的父母看到了孩子的成长和主见


经常听到有朋友抱怨:
“每次跟孩子说些什么,你说一句吧,孩子就顶一句,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说出来的每句话都带着刺儿,听得人气不打一处来。”
其实,顶嘴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
有时候,它也代表我们的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了。
弗吉尼亚大学曾跟踪调查过150个13岁的孩子,结果发现:
那些在家里经常跟爸妈“顶嘴”的孩子,往往能更加轻松地应对外界的意见分歧,能更好地应对压力,未来在职场上的表现也更优秀。
所以,与其跟孩子硬碰硬,倒不如给予孩子一些话语权。
平日里,也可以用一些话术引导孩子用更加礼貌的方式表达观点。
比如:
“我理解你的感受,但不喜欢你的语气,如果想要说服我,你需要换一种口吻。”
“现在我们都在气头上,等彼此都冷静一点再坐下来谈谈好吗?”
要知道,父母不总是对的,孩子也不总是错的。
培养一个有主见、敢表达的孩子,是比要求孩子听话、不顶嘴重要100倍的事情。


孩子磨蹭时
低能量的父母看到的是不上进的孩子
高能量的父母看到了孩子的无助


曾有人做过一个调查问卷,你最不满意自己孩子的是什么?
结果,很多家长都把“磨蹭”排在了第一位。
就拿写作业这件事来说吧。
明明半小时就能做完的功课,有的孩子动不动就能磨蹭到半夜,一会儿抠抠手、挠挠头,一会儿摆弄一下铅笔、折腾一下橡皮。
三分钟喝一口水,十分钟去一趟厕所。
总之,一晚上下来,除了脑子和作业,全身上下哪哪都在动。
很多父母看到这一幕,自然是气不打一处来,觉得孩子没有自觉性,不知道上进。
可实际上,不少孩子写作业磨蹭,并不是故意要惹父母生气,而是因为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而言,他们的专注力本就不如大人。
如果恰好又遇上一些不太理解的知识点,更是无从下手。
这时,父母的催促、责骂,甚至殴打,都只会让孩子更加着急、沮丧。
倒不如帮孩子拆解学习任务,每完成一项就休息十分钟,劳逸结合才能事半功倍;
平时多鼓励孩子,给他正面反馈,孩子看到希望了才会不断进步……
就像华文卡内基之父黑幼龙说的:
“父母很容易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差,就是没希望了,其实如果做到慢养,这样的孩子将来可能更优秀。”


孩子沉迷电子产品时
低能量的父母看到的是不自律的孩子
高能量的父母看到了孩子的需求


很多父母一说起电子产品,就觉得是洪水猛兽。
稍微发现孩子有沉迷的苗头,就觉得孩子马上要废了,一边严防死守,断网、没收手机、安装监控;一边谴责、说教,甚至对孩子大打出手。
可终究是控制得了一时,却控制不住一世。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父母没有看到孩子沉迷的背后,其实藏着很多潜在的需求:
可能是对同伴的渴望,可能是想要逃离学业的压力。
或者,是在现实中缺乏成就感和归属感。
之前看过一则新闻,有位妈妈为了防止儿子沉迷游戏,陪玩16年。
她对媒体说:
“我一直觉得,让孩子在不同阶段尝试不同东西,从小健康、品德好、独立,我认为这些东西比死读书更重要。”
后来,儿子如愿当兵入伍,成了一名人人交口称赞的子弟兵。
网络时代,没有人可以让孩子活在象牙塔里,一辈子不接触电子产品。
看见孩子的需求,站在孩子身边,用现实中的爱和陪伴滋养孩子,他们才会得到满足,主动做出改变。


看过这样一句话:
孩子就像海绵,他不但吸收你所讲的话,也吸收你的生活态度。
家对孩子的意义,不该是消耗,而是滋养。
平日里,多鼓励孩子,认可孩子,表扬孩子,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同时,看见孩子种种问题背后的委屈、痛苦和挣扎。
为孩子赋能,让孩子拥有源源不断的能量补充。
终有一日,当初的“问题小孩”会实现蜕变,朝着父母期待的方向成长。
点个赞吧,从这一刻起,做能量满满的父母,让孩子的生活充满阳光和暖意。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108A01S95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