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67|回复: 0

这些年,陕西县中学霸没人报考师范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1 13:28:24|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

2024年1月3日,麦可思研究院对外发布了《中国-世界高等教育趋势报告(2023)》。《报告》显示,2023年,已有多地教育部门要求控制高校教育类专业新增布点。另有北师大研究团队预测,到2035年,全国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


和教师数量过剩数据相符的是,视线回转至陕西关中内地县城,此前备受人们追捧的报考师范热潮也已经退去,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这些年,陕西县中学霸再也没人报考师范了。





01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关中县城,谁要是考上了中师,那可是轰动乡里的大事情。海峰兄给我讲过,他当年考上彬县师范时,仇老师骑着一辆老加重,翻了两架沟,去他家报喜。我说不会吧,又不是考上北大了。他没接话,表情复杂,若有所思。过了会儿,他长叹一声,然后念台词似的说道:“唉,一代人的芳华呀!”


1951年8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会议。会议提出,五年内全国至少需要增加中等学校教师13万人,至少需要增加小学教师100万人。同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稳定和发展中小学教育,培养百万人民教师》的社论文章,提出了“要为培养百万人民教师而奋斗”的目标。


在此背景下,中等师范学校和师范专科学校应运而生。据我了解,在1999年之前,县城及周边乡镇初中的优秀毕业生绝大部分去了中师。不了解情况的人可能会问,为啥不上高中,前景更广阔呀。这有点像“何不食肉糜”之问,白天不懂夜的黑,城里人哪知基层人的心事。上中师不愁工作,十八九岁就能挣钱,这估计是大多数县城人的想法。


我爸是1983年上的彬县师范民教班。尽管不是应届考上的,但在当时已经很厉害了。以前是民办教师,半耕半教,有了中师文凭就能鲤鱼跳农门,所以彬师在乡人眼里无异于现在的双一流。农家子弟,甚至干部子弟中的学霸都争相报考中师。




■《人生之路
》剧照



家门中有位叔父,从小就聪慧过人,他在1988年考上了彬师。这可是光耀门楣的大喜事,收到录取通知那一天,家里凑份子举行了简朴的庆功宴。来了不少人,亲戚、邻居、朋友,大家挤满了小院,欢天喜地,比娶媳妇还要热闹。听说还放了鞭炮,噼里啪啦声引得村人好生羡慕。而现在要是上了师范,村人一般会保持冷漠,甚或嘲讽,说将来就是个瘦教师。这个被重读的“瘦”字带有几分不屑和鄙夷。


亲戚给他凑够了路费,他带着母亲烙的锅盔馍就上路了。三年彬师,叔父读书学习的足迹遍及学校每个角落。紫薇山、梨园滩、操场、教室,甚至每一株垂柳下,都洒下了他琅琅的书声。背诵古文诗词、苦练三笔字、泡琴房、学讲课,中师教育的丰富扎实岂是今日师范大学可比。他在彬师练了一身本领,回乡教书,写文章,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优秀学生,后来被提拔到县上从事行政工作。现在他已退二线,专心写作,先后出了三本散文集。



02

数年前,在一个活动现场,海峰兄露了一手。当时马上就开场了,但伴奏的老师却迟迟未到,他自告奋勇走到钢琴前,行云流水般弹了起来,一时震惊了全场。平时不显山露水,关键时刻惊艳了众人,这就是中师学霸的功力和底气。


此后每每见面,我都要夸赞一番,以示崇拜。可他却嘿嘿一笑,用手在植被稀疏的头顶梳理一番,徐徐说道:“这算啥,我有个师弟,那才叫牛”。


他说的是王老师,我念高一时他就离开县上了。这人长得气势,一米八几的个子,浑身带着儒雅。我也只见过他一次。好多事是海峰兄讲的。彬师毕业后分到一所乡镇初中,时间不长就调到了县中。那些年工资老拖欠,一个大小伙正是能吃的年纪,关键是弟弟还在上学,可是没钱呀,于是被逼之下他选择了远走他乡。教过书,当过记者,跨越四省,七易工作,读硕士,读博士,硬是以中师生的学习功底连走带爬考上了清华博士,其过程如夜登华山,无所畏惧,至天亮方觉惊险无比,好在终于登上了中国学历的顶峰。


无独有偶,还有个中师学历的乡党——唐研究员,他的经历可谓传奇。基层七年,辗转县中,喝陈醋,嚼辣椒,用以提神复习,先后在上海和北京读硕、读博,现在是中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晓知其背景的同事对我说,像唐这样的农村学霸之所以选择中师而放弃高中,主要是因为家里穷。念中师成本低,毕业后吃国家饭,提前挣钱给家里减负,因此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农村学霸把中师当作实现人生突围的终南捷径。




■《山海情
》剧照




03

我的高三政治老师周先生九十年代初考的陕师大。在那个消息闭塞,信息极不对称的时代,他虽然考了一个很高的分数,听说能上中国政法,但最后却选择了师大。这是命运的安排,周先生这个唯物主义者也不得不信命。那时是估分填志愿,由于他是复读生,加之其为人谨慎小心,保险起见选择了师范。招生多,工作有保障,牌子亮,农村娃没关系选这准没错,好多老师和长辈都这样建议。


我问他后悔过没,周说:“有啥后悔的,农村娃能教个书就美得很!”然而,到他儿子填报志愿时,他果断地没有选择师范,而是报了南航。看来,他内心深处的疙瘩还在。在此,我想说的是,多亏早年间先生们的谨慎小心和“委曲求全”,才有了县中辉煌一时的“师资天团”。安校长八十年代初毕业于陕师大,其数学思想已达哲学境界,长年深耕高中数学教育,著述颇丰,在县中工作期间影响了一大批师生。至今犹记,安老师讲课爱说三个字:“可但是”,这一转折是思维的灵光乍现,学生深受启发。像这样的学霸级别老师,我念高中时一抓一大把。农村学霸念师范,学成归来反哺母校,这是一种叫人感动的良性循环。可是现在呢,还有几个学霸会报师范?有几个学霸会“衣锦还乡”?


县中学霸将来的“回流”对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周先生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都是钱惹的祸。九十年代中叶以来,县城的优秀人才开始外流,教育行业尤为严重。给我教过书的许多老师都去了延安、西安、咸阳、深圳等地。人是跟着环境的变化思维和流动的,啥行业待遇好地位高,啥地方环境好重视人才,人们自然就心向往之了。


针对捉襟见肘的师资现状,近几年县上实施了“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陆续招来了不少师范类研究生。据了解,这些年轻人有知识,有胆略,思维活跃,工作热情高,给所在学校教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且工作成绩出色,广受好评。尽管也有少数研究生出于各种原因辞职回乡,但大多数能留下继续甘洒热血沃桃李,足以说明他们的教育情怀。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情怀一词堪比黄金,有情怀是对他们最好的评价。




《老师 · 好》剧照




04

然而,仅靠“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毕竟是杯水车薪。在大环境面前,本县学霸不愿报考师范,即便报了,也基本没人回来工作,这才是影响县域教育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本地人才相对稳定一些)说白了,依旧是待遇和环境,人都想往高处走嘛。


从县教育局人事部门获悉,1999年是中师招生的分水岭。那一年全县中考前十名有一半都去了乾县师范。之后中师慢慢就衰落了,生源质量大不如从前。我在同年冬天转学乾县,因此和一级的乾师同学颇有交往。男生中丰收、小刚、园园、龙刚等都很有学习天赋,听说丰收的计算机水平都撵上老师了。龙刚跟我初中就在一块,天资过人,做物理题倚马可待。女生中宝云、曼曼、芳萍等也是贼能念书,若上高中,一定能上重点大学。


还是让数据说话吧。据不完全统计,这一级中考全县前五十名中,学习水平低于丰收等人的同学,后来考上211和985的至少有二十多个。2002年那一届高考状元上的是国防科大,像武大、交大、西工大、吉大、西电、四医大、西大、厦大、华北电力这类名校,考上的人一长串子。


而陕师大只有两个同学报了,且毕业后留在了西安。其中一个同学数学学得好,人送雅号:小安振平。他从高一就立下超越安校长的壮志,日夜苦练,高考数学接近满分,最后在西安一所老牌高中教了数学。




图源网络



上一届高考,也就是2001年,全县理科状元上的国防科大,据说这同学位列全市理科第4,全省72,按理能上清北,结果还是报了军校。其中原因,依旧是经济,军校不要学费,包分配,待遇好,是农家子弟高考志愿的上选。从这一年开始,县理科状元几乎都上的国防科大,也有个别上了北航。而文科状元则首选南京政治学院,也有上人大的。然而,县城学霸报师范的依旧凤毛麟角,就算某一届有一两个,那也是偶然现象。比如,老同学嘉瑶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在北师大上的,但毕业后并未从事教育,而是进了证券公司。我那一届往后,就罕有人报师大了,理科学霸净报的交大、西工大、西电、长安大学等“钱途”广阔的工科名校;文科翘楚多报的是财经类大学、政法类大学,也有报西大的。直到2011年才奇迹般出了一个报北师大的。之后的县中教育便开始了断崖式的衰败。



05

县中再无学霸,“江湖”一片黯淡。考北师大已是奢望,就连陕师大也很难上了。没了学霸的“武林”,二流学生自诩“武功高强”,不思进取,容易满足,所以原本不太深厚的内力也在自我陶醉式的骄傲中逐渐耗尽。


于是二流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在“温水”中变成了青蛙,高中前两年“混”,最后一年觉醒了,但为时已晚,无奈选择一所二本师范。他们要是努力一把,或许可以上一本,少数人还能够到211,可惜啊!有些人总是抱怨环境不好,那是给自己的不自律和平庸找借口,你自己为啥不能搏一把呢。


真实情况堪忧,远比大家想象的要惨淡得多。县中最终上公办二本师范的不是很多,粗略估算,每届大概40人。因为达到公办二本线的有一半多选择了复读,还有好多人不愿上师范。与县中鼎盛时期相比,情况确实不容乐观,那时生源好,学霸多,二本师范报的人也多,偶尔还有几个师大。可是近十来年,县中能考上二本师范的也属于相对的学霸了。矮子里挑将军,没办法的事,县中塌陷式衰落难以阻挡。


今年高考填志愿时,海峰兄让我帮他亲戚家孩子参谋一下。我让娃采用排除法,先把不想报的告诉我,以备信息筛选,提高效率。她首先排除的是省内高校,我一点都不觉得惊奇,世界那么大谁都想去看看。其实根据其分数和位次,省内二本师范应是首选。但县中孩子大都反感学师范,我就暂时没推荐。我曾亲耳听过这样的言论,男娃学师范将来没出息,女娃实在不行可以考虑。这恐怕不是个体之论,而是世俗文化在人们内心的折射吧。


我们一块研究了两天,也没定下来,娃分数不高,心却很高,既要挑城市又要看学校牌子,而且还得考虑专业。我对海峰说,我参谋不了这娃。他点了一根烟,猛咂了一口,长长出了一口气,然后说道:“我要是能高考,肯定985,填志愿哈寻你哩?!”就是就是,你增怂,你能成。我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填完了志愿,报的省内某二本师范。从此以后,若有刚过一本线的找我参谋志愿,我头一句就问,师范考虑不?



作者 | 渭北刀客| 陕西人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105A03JWA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